大枣中多糖的提取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冷藏有保持鲜枣中维生素 C 的效果。 大枣的有机营养矿物质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表 (%) 项目 范围 项目 范围 粗蛋白 还原糖 粗脂肪 总糖 粗纤维 其它 果酸 水份 氨基酸 表 大枣中矿质元素含量 元素 范围 元素 范围 N(%) Fe(ppm) P(%) Mn(ppm) K(%) Cu(ppm) Ca(%) Zn(ppm) Mg(%) 表 维生素种类 范围 g V(IU/100g) VE(IU/100g) V B1(mg/100g) V B2(mg1100g) 据中国农科院分析测试中心等的测定结果 [44],红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矿物质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见表 、表 和表。 .枣核、枣皮及红枣香气的成分 对枣核的相关研究 枣核占枣果总重的 10~20%目前各加工厂大多将其作为下脚料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很大的浪费。 国外对水果核的利用起步较早,如沙特阿 拉伯的大型海枣加工厂将果核加工后作为饲料成分广泛使用于饲料工业,并对果核开展了作为食物纤维的研究 [50]。 林勤保等对临县木枣和沧州余丝小枣的枣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为红枣加工中枣核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的参考数据。 结果表明,枣核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中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一定量的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丰富的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作为食物纤维的来源,也可作为动物饲料。 枣皮中枣红色素的提取 枣皮的组成除纤维素、半纤维素之外,还有丰富的枣红色素。 刘蒲 [51]等研究了从枣皮中提取食用枣红色素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枣红色素易溶于 水、乙醇,对光、热稳定,在碱性及中性条件下易溶且呈枣红 .色,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 蔗搪与 FeC13 是减色效应的介质,而 NaCI、 CaC12 , AIC13 是增色效应的介质。 红枣香气的成分 王林祥等 [52]提取出天津红枣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鉴定出 113 种化合物,括 22 个饱和和不饱和醛, 27 个酮, 12 个醇, 17 个酸, 7 个醋, 10 个烃及菇烯和 10 个吠喃及内酷类等化合物。 多糖概述 多糖 (polysaccharide)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聚合而成的天然高分 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是组成生物高分子家族的一个最为丰富多彩的成员。 由于多糖结构复杂,许久以来,人们对多糖的认识仅限于它是生物体内的能量资源和结构材料 [53]。 多糖做为药物始于 1943 年, 60 年代后,多糖作为广谱免疫促进剂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我国在多糖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 1982 年,《糖复合物的生化研究技术》的出版,标志我国在糖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 [54]。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已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认识到糖及其复合物分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功能。 研究表明,多糖与免疫功能的调节、细胞与细胞的识别、细胞间物质的运输、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它还能控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和衰老。 因此,在开展多糖资源的开发、多糖结构的分析、多糖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方面,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相继多次召开有关“糖生物学和糖工程”的专题会议。 可以说,“糖生物学的时代正在加速来临 [55]。 目前,多糖的研究以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多糖及其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研究 越来越深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分子量、溶解度、粘度等因素有关,其高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在活性决定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由于上述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多糖具有丰富多彩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等 [56] 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多糖的来源 多糖作为一大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 (细菌和真菌 )和海藻中 (如植物的种子、茎和叶,动物粘液,昆虫及甲壳动物的壳真菌,细菌的胞内胞外等 ),来源很广。 其中研究较早且最多的是从细菌中得到的各种英膜多糖,它在医药上主要用于疫 苗 [57,58]。 1984 年,苏联人在荷兰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碳水化合物讨论会上报道了用全合成特定结构的英膜多糖作疫苗,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此后,有关真菌多糖的研究既深又广,如酵母菌多糖,食用菌多,特别是食用菌多糖的研究,报道的频率相当高,其中以香菇多糖研究得较清楚,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并已在临床上应用,如果硫酸酷化后则具有显著的抗艾滋病的作用 [59]。 此外,近年来,海藻多糖与植物多糖的研究与开发也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己有 300 多种多糖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被分离出 [60] 结构分析和药理学研究 相对于蛋自质和核酸,多糖的一级结构非常复杂。 早期利用化学分析法进行多糖的一级结构研究,主要有完全酸水解、甲基化法、高碘酸氧化、 Smithl 降解、酸或碱的部分降解法等 [61,62]。 由于药品用量大操作复杂,已逐渐被仪器分析所代替。 目前采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有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多搪的二级、三级结构的研究更为困难,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 X射线衍射、 CNMR及 2DNMR、旋光谱 (ORD)和圆二色谱 (CD)、快原子轰击质谱 ( FABMS )、色质联用 (GCMS)酶技术一 NMR 等 为了提高多糖的活性,开发多糖新的用途,其结构的改性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最常见的方法为多糖的硫酸化。 此外,磷酸化、梭甲基化、乙酞化、轻乙基化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51]。 多糖作为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多糖的药理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感染、降血糖血脂、抗补体、抗凝血、促进核酸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等[43, 63]。 国际上对多糖药理的研究以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最多,日本东方医药研究中心和共立药科大学对多糖的抗补体活性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 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多糖的提取大多数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溶液提取。 如果用稀酸提取,提取时间宜短,温度不超过 50℃,以避免糖苷键的断裂。 大部分多糖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所以可以用有机溶剂来沉淀。 常用的有机溶剂为乙醇以及丙酮,一般在 左右。 本实验采用乙醇法,反复溶解与醇析,得到粗多糖 [6467]。 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多糖研究和开发进展 我国对多糖的研究始于 70 年代,迈年来发展很快,形成了空前迅速发展的趋势。 研究的对象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地衣、藻类、花粉等,研究的方法涉及各利,化学方法及仪器分析方法,研究的范围涉及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级、理化比质、结构分析、化学变性、免佼学、药理学以及治疗应川等。 表 [68,69]。 表 多糖的种类 研究范围 植物多糖 人参,银耳,当归,黄茂,红茂,甘草,知母,构祀,桅子,麦冬,天冬,芦荟,桔梗, 女贞子,板兰根,酸枣仁,酸枣,大黄,魔芋,茶叶,米糠,大豆,党参花粉,婴粟花粉,蒲黄花粉,商陆,刺五加,牛膝,淫羊藿 ,女儿茶,小皮伞,金顶侧耳 微生物多糖 云芝,灵芝 ,香菇,虫草,西李母,核盘菌,亮菌,斜顶菌,树舌 藻类多糖 螺旋藻,马尾藻,琼枝,紫菜 由上表统计可以看出,研究的多糖中,以中草药为原材料的占了大多数,这与日本等多糖研究更为深入的国家的研究趋势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这也将是今后多糖研究的主流方向。 此外,我国对复方多糖注射液也进行了研究 [70]。 提取原理 水浴加热提取原理 水浴加热提取就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将大枣粉放入烧瓶中,加入一定的比例的蒸馏水,把反应液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持续一段时间,利用热水把大枣粉中的糖分浸泡出来。 微波辅助提取原理 微波辅助提取 , 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微波能是一种由离子迁移和偶极子转动引起分子运动的非离子化辐射能 , 在微波电磁场作用下产生瞬时极化 , 同时迅速生成大量的热能 ,促使细胞破裂 , 使细胞液溢出并扩散到溶剂中。 微波萃取具有以下优点 : ( 1)质量高 , 可有效地保护中草药中的功能成分 ; ( 2)产量大 ;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 3)取物具有高选择性 ; ( 4)省时 (30s~ 10min); ( 5)溶剂用量少 (较常规方法减少 50%~ 90%); ( 6)低耗能 ,微波萃取是 通过偶极子旋转和离子传导两种方式里外同时加热 , 这种加热方式称为内加热 , 与外加热方式相比 , 内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受热体系温度均匀等特点。 和传统的水蒸气蒸馏、索氏抽提等技术比较 ,微波提取技术可以缩短萃取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溶剂用量、提高收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 , 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 而且有望改变中草药传统的服用方式。 超声 辅助 提取 原理 超声波是指频率为 20 千赫~ 50 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 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 ,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 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 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 液萃取分离。 ( 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 高于 20 KHz 声波频率的超声波的连续介质( 例如水)中传播时,根据惠更斯波动原理,在其传播的波阵面上将引起介质质点(包括药材重要效成分的质点)的运动,使介质质点运动获行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 质点的加速度经计算一般可达重力加速度的二千倍以上。 由于介质质点将超声波能量作用于药材中药效成分质点上而使之获得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迅速逸出药材基体而游离于水中。 ( 2)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 “ 空化效应 ”, “ 空化效应 ” 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 “ 爆破 ” 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 “ 轰击 ” 逸出,并 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 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 ( 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 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立题背景 大枣是我国传统中“药食同源”的优良补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悠久的历史,其保健作用可以说是家喻 户 晓。 但目前无论从栽培还是加工都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 深入研究大枣中的有益成分,揭示其作用机理,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挖掘大枣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十分必要也很有意义。 目前,大枣中的氨基酸、 维生素、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等都有了较多的研究了解 [44,46,49],四川理工学院毕 业论文 第一章 绪论 9 但对大枣多搪的研究比较少。 日本学者友田正司研究的大枣是日本大枣,品种为Zizyphus Vulgaris Lamarck var Inermis Bunle,与我国传统的主栽品种Ziriphus Jujuba Mill 并不相同。 国内在酸枣的粗多糖 [11],以及酸枣仁中的多糖含量 [71],已有初步研究,但酸枣的植物学分类为 Zizyphus spinous fH yu,大枣无沦从临床还是药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大枣多糖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均报道较少。 因此,大枣多糖的研究是既有开发前景,又有理论价值的一项课题。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