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有名值与 MATLAB计算得到的各节点电压进行比较: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DDTRS MATLAB 由上述比较可观察到 : 应用 DDTRS仿真和 MATLAB计算的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可以认为此潮流计算是正确的。 变电所负荷变化时的潮流计算 4 个变电所负荷同时以 2%的比例增大 由于各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 2%的比例增大,所以此时的各负荷变为: 变电所 1 LS =+ 变电所 2 LS = 51+ 变电所 3 LS =+ 变电所 4 LS =+ 相应的, B2 矩阵变为: 0 0 235 0 1 200 0 235 0 3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51+ 10 0 2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 10 0 2 将原程序中的 B2 矩阵替换后,运行并进行调节,经过调节后达到要求,对应的调节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调节方法: 调节方法 发电厂一 发电厂二 分接头一 分接头二 分接头三 分接头四 未调整 235 235 231 231 231 231 调整后 225 225 231 231 231 调整结果: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调整 调整后 由上表观察到, 调节后 的电压均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对线路损耗进行分析,统计每次调整后各个支路的有功损耗,记录于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1,3)支路 (1,5)支路 (1,7)支路 (2,9)支路 (3,4)支路 + + (5,6)支路 + + (7,8)支路 + + (7,9)支路 (9,10)支路 + + 总损耗 由电压和功率损耗可以观察到,最后一次的电压和有功损耗均符合题目要求,可认为是合理的。 具体的潮流分布如下: B2=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5)=+ S(5,1)= S(1,7)=+ S(7,1)= S(2,9)= S(9,2)=+ S(3,4)=+ S(4,3)= S(5,6)=+ S(6,5)= S(7,8)=+ S(8,7)= S(7,9)=+ S(9,7)= S(9,10)=+ S(10,9)= 各节点的功率 S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4 个变电所负荷成比例 2%下降 由于各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 2%的比例 下降, 所以此时的各负荷变为: 变电所 1 LS =+ 变电所 2 LS = 49+ 变电所 3 LS =+ 变电所 4 LS =+ 相应的, B2 矩阵变为: 0 0 235 0 1 200 0 235 0 3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49+ 10 0 2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 10 0 2 将程序中的 B2 矩阵替换后,运行并进行调节,此系统经过调节后达到要求,对应的调节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B2= 调节方法: 调节方法 发电厂一 发电厂二 分接头一 分接头二 分接头三 分接头四 未调整 235 235 231 231 231 231 调整后 225 225 231 231 231 调整结果: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调整 调整后 由上表观察到, 调节后 的电压均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对线路损耗进行分析,统计每次调整后各个支路的有功损耗,记录于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1,3)支路 (1,5)支路 (1,7)支路 (2,9)支路 (3,4)支路 + + (5,6)支路 + + (7,8)支路 + + (7,9)支路 (9,10)支路 + + 总损耗 由电压和功率损耗可以观察到,最后一次的电压和有功损耗均符合题目要求,可认为是合理的。 具体的潮流分布如下: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5)=+ S(5,1)= S(1,7)=+ S(7,1)= S(2,9)= S(9,2)=+ S(3,4)=+ S(4,3)= S(5,6)=+ S(6,5)= S(7,8)=+ S(8,7)= S(7,9)=+ S(9,7)= S(9,10)=+ S(10,9)= 各节点的功率 S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 4 号变电所负荷成 2%下降, 3 号变电负荷成 2%上升 此时的各负荷变为: 变电所 1 LS =+ 变电所 2 LS = 51+ 变电所 3 LS =+ 变电所 4 LS =+ 相应的, B2 矩阵变为: 0 0 235 0 1 200 0 235 0 3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51+ 10 0 2 0 0 220 0 2 0 + 35 0 2 0 0 220 0 2 0 + 10 0 2 将程序中的 B2 矩阵替换后,运行并进行调节,此系统经过调节后达到要求,对应的调节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调节方法: 调节方法 发电厂一 发电厂二 分接头一 分接头二 分接头三 分接头四 未调整 235 235 231 231 231 231 调整后 225 225 231 231 231 调整结果: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调整 调整后 由上表观察到,调节后的电压均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对线路损耗进行分析,统计每次调整后各个支路的有功损耗,记录于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B2= (1,3)支路 (1,5)支路 (1,7)支路 (2,9)支路 (3,4)支路 + + (5,6)支路 + + (7,8)支路 + + (7,9)支路 (9,10)支路 + + 总损耗 由电压和功率损耗可以观察到,最后一次的电压和有功损耗均符合题目要求,可认为是合理的。 具体的潮流分布如下: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5)=+ S(5,1)= S(1,7)=+ S(7,1)= S(2,9)= S(9,2)=+ S(3,4)=+ S(4,3)= S(5,6)=+ S(6,5)= S(7,8)=+ S(8,7)= S(7,9)=+ S(9,7)= S(9,10)=+ S(10,9)= 各节点的功率 S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 仿真比较 负荷每次发生变化时相应的修改 DDTRS 中电路的参数,仿真并进行调节,可以得到相应的潮流分布图,现于由 MATLAB 得到的潮流分布数据图比较(以 4 个变电所负荷增加 2%为例): 由 MATLAB 得到的数据图: 由 DDTRS 得到的潮流分布图: 在用 DDTRS 绘制的系统潮流分布图中,各个节点电压在调试之后均能满足要求,均达到系统电压等级标准。 将 PSAT仿真得到的潮流图中个点电压的有名值与 MATLAB计算得到的各节点电压进行比较: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DDTRS MATLAB 由上述比较可观察到 : 应用 DDTRS仿真和 MATLAB计算的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可以认为此潮流计算是正确的。 断开 3 节点间的一条支路 当断开 3节点间的双回线中的一条时 时, B1矩阵 的改变, B1 矩阵变为 : 1 3 17+ 1 0 0 1 5 + 1 0 0 1 7 + 1 0 0 2 9 + 1 0 0 3 4 + 0 231/ 1 1 5 6 + 0 231/11 1 1 7 8 + 0 231/ 1 1 7 9 + 1 0 0 9 10 + 0 231/11 1 1 B1= 用修改后的 B1 矩阵带入程序,用 MATLAB 进行潮流计算并进行调整, 对应的调节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调节方法: 调节方法 发电厂一 发电厂二 分接头一 分接头二 分接头三 分接头四 未调整 235 235 231 231 231 231 调整后 225 225 220 231 231 231 调整结果: 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调整 调整后 由上表观察到, 调节后 的电压均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对线路损耗进行分析,统计每次调整后各个支路的有功损耗,记录于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1,3)支路 (1,5)支路 (1,7)支路 (2,9)支路 (3,4)支路 + + (5,6)支路 + + (7,8)支路 + + (7,9)支路 (9,10)支路 + + 总损耗 由电压和功率损耗可以观察到,最后一次的电压和有功损耗均符合题目要求,可认为是合理的。 具体的潮流分布如下: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5)=+ S(5,1)= S(1,7)=+ S(7,1)= S(2,9)= S(9,2)=+ S(3,4)=+ S(4,3)= S(5,6)=+ S(6,5)= S(7,8)=+ S(8,7)= S(7,9)=+ S(9,7)= S(9,10)=+ S(10,9)= 各节点的功率 S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断开 5 支路的一条线 当断开 5节点间的双回线中的一条时 时, B1矩阵 的改变, B1 矩阵变为 : 1 3 + 1 0 0 1 5 + 1 0 0 1 7 + 1 0 0 2 9 + 1 0 0 3 4 + 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