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 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二)京津冀工业基地 4 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 三 )城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 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 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 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 5 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 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 “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 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 ”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 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 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初始投注规模庞大 ,资本密集;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三是建设周期长,回报缓慢。 这些特征决定了发展重工业必须要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与供给,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启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种需求与当时的资源禀赋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建设周期和资本禀赋的矛盾;重工业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重工业的高技术含量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 为了保证经济剩余的积累流向重工业部门,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需要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并通过对企业的国 有化改造和农业集体化构建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即只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战略,按照中国的自然禀赋,就会内生出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自然就要逐步淘汰市场机制。 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高度国有 6 化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合作化进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为了增强经济动员能力,为了强化对经济剩余的争取运用政策手段人为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压低利率水平,压低汇率水平,压低轻工业物价,实行统一的低工资政策,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实行外贸外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重要物资的统一供给,实行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与此相适应,农业也形成 了与之配套的农业集体化体制。 三、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化比较 (一)地区差距 尽管乡镇企业在不同省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利用初始条件、地理位置、禀赋结构等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工业化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在 70 年代末,中国沿海的省份相对于内地存在两个优势。 一是这些省份的商业化进展要比内地早,此点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与上海紧密相关,农村非农收入大多来自生产蚕丝,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