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控股公司基于集团erp系统提升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案例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业业绩影响的文章,我们会发现目前主要是从盈利角度来研究这两者间的关系。 ERP 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工具,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思想的变化、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考虑 ERP 实施的高 成本会给企业短期内的盈利水平带 3 来冲击,所以我们认为从集中管控以及营运能力的角度来探究 ERP 实施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更具有客观性,也更有意义。 本文以 FS 控股公司 实施 ERP 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锐思金融数据库获取沪深两个交易所中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实施 ERP 系统的企业在营运能力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二) 研究目的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扶持政策还是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状况,都明显表现出ERP 在国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而 ERP 实施对企业业绩到底有何影响。 ,依然是一个存有争议、令人纠结的问题,目前并没有一 个肯定的答案。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 FS 控股公司 实施 ERP 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实证的研究手段,从集中管控与营运能力的角度,探讨 ERP 系统实施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 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 ERP 应用状况的梳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验证企业实施 ERP 所产生的营运效益。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许多国外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信息系统专家对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基于企业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外文文献十分丰富, 而关于 ERP 系统实施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两种 :“ 第一种观点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即认为 ERP 系统的信息技术投入对公司的业绩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影响 ; 另外一种观点是信息技术协同效应,即认为 ERP 系统的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提升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不仅如此,市场对于公司采用 ERP 系统的信息技术有着正向的市场反应 4。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的研究依然在这两种观点中徘徊。 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学者对 IT 投资与企业业绩增长关系做研究时,就发现这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到同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时候,有学者提出 ERP 实施与业绩之间完全没有关系,该观点主要以 weill(1992), Brynjolfson(1993)的研究为代表。 在 1990 年, Strassmann 针对 38 个服务业企业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 4 对样本的调查问卷来研究信息技术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Pinsonneault (1998)针对 “ 产出悖论 ” 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是有限的。 同年, Grover 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也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业绩影响是微弱的。 Robin Poston 等 (2020)检验了 ERP 系统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表明 : ERP 的实施后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显著减少,换句话也就是说, ERP 系统并非是生产自动化的工具,它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会影响实施企业的生产协作成本。 还有文献分析指出,通过评估信息对组织影响的方法不能证明信息技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Chineamp。 Guynes, 2020; Thatcheramp。 Oliver, 2020)。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人们对 ERP 系统的认识及应用越来越深入,在信息技术与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问题上 ,也发生了思想上的变化。 Dos Santos等人 (1993), Perffers Dos Santos (1996)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业绩有改善作用。 Bakos (1996)及 Dewan (1997)从国家的层面来研究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都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在越是发达的国家下,其应用效果越显著,即 IT 投资对企业获利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这一改善作用的显著性与企业所在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关。 Ravi (1997)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的协同效应己逐渐表现出来,即信息技术投入对经 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有着正向的改善作用。 (1999 )研究了 ERP 对公司绩效能力的影响,接受调查的公司认为 ERP 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 ERP 系统的数据库,为客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数据提供了便利。 Brynjolfsson etal, and Hitt, L.(2020 )基于公司层面对 IT 投资与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提高和股票市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正向的关联性。 Murphy and Simon(2020)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ERP 进行了评价,在他的这个研究中,首次考虑到了满意度等无 形效益,这也是该研究的一个创新点与贡献之处,该研究结果表明, ERP 实施对企业获利能力有改善作用。 Sircar 等人 (2020)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的销售、资产和权益正相关,但和净利润没有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营运能力有着正向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影响。 Hayers 等 (2020)不但证明了采用和实施 ERP 系统,作为一种革新性的 IT 投资行为,会给公司业绩带来正相关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指出由于投资者对实施 ERP 公告市场反应很积极, 5 实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会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价值。 Poston 和 Grabski 在 2020 年的研究中发现 : ERP 的应用并没有给企业的剩余收益 (数值等于净营业收入减去应计利息 )、总销售率和管理费用这三个经济指标带来显著性的改善作用,但在ERP 系统实施 3 年后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与收入的比值却下降了,单位收入所需要的员工数量也减少了,这说明 ERP 的应用对企业的成本有降低作用,只不过这种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一段应用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Hitt 等 (2020)以一千多个公司为样本,通过绩效指标 (performanceratios)、生产率 (productivity)和股票市值(stock value)三个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来衡量 ERP 的绩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 ERP 的公司在多个财务指标上都优于没有采用 ERP 的公司。 尽管在实施起步初期,由于实施成本的影响,公司业绩和生产力会有下降,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始终对采用 ERP 系统的公司有着积极的市场反应,故而这些企业也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价值回报。 他和 Hayers (2020)研究观点一致。 Hunton 等 (2020)搜集了 63 家实施 ERP 的公司作为检验样本,观察 ERP 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三年内的资产收益 率、投资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这三大指标的检验对比,他们发现,使用了 ERP 系统的公司,这些指标均显著好于没有 ERP 系统的企业。 同时,他们也指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规模对实施效果也产生了影响,实施前的财务状况越差,规模越小,其实施效果会越好,这是国外文献中首篇将样组按照规模来分类,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实施效果差异的文献。 Nicolaou (2020)研究指出, ERP 是一项巨额的 IT 投资,成本之大,故而投资回收期往往是漫长的,在短期内实现业绩的提升是不大可能的。 另外,还有国外学者也曾指出在 ERP 系统的实施初期,企业 经营状况受到冲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自然而然,其业绩也会较实施前差 (Deloitte Consulting, 1999),企业实施 ERP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等到员工与系统的磨合达到相融洽状态,也就是说员工需要熟练掌握 ERP 系统,按照标准规范化的业务流程操作后,改善的效果才会渐渐表现出来 (Kochet a1.,1999; Ross, 1999)。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以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为主要观点,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到现在,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协同效应为主要观点。 6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不论是从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上来看,国外关于 ERP 投资与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的研究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一直很少有这一方面的专题研究文献,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 一方面,因为我国 ERP 起步较晚,相对国外的应用晚了几十年,所以我国以 ERP 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不够成熟 ; 另外一方面,相对西方研究,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起步晚了十年,文献也较少。 李治堂 (2020)对信息技术投资 “ 生产率悖论 ” 进行了文献回顾和发展方向研究,该文指出 : 生产率悖论问题 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行业和经济层面 ; 另一是企业层面。 从国家层面上考察 IT 投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5,以乔根森、斯特奥为代表,他俩对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 : 计算机资本对非计算机资本的替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半导体和芯片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计算机资本对非计算机资本的大量替代,此外他们两人在 2020 年的研究中指出,计算机资本服务的增长率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前五年年均是 11. 51%,到了 90 年代后五年,增长率上升到了年均 %,同期,非 IT 资本 服务的增长率从前五年的年均 %提高到了后五年的年均 %; 同时对 1948 年至 1999 年之间,近五十年来信息技术对GDP 的贡献率做了对比 20 世纪 50 年代起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间,美国 GDP年均增长率为 3. 46%,其中信息技术的贡献为 %; 在 90 年代初期的五年内,GDP 年均增长率为 %,而信息技术的贡献己达到为 %; 在 90 年代的末五年内, GDP 年均增长 %,信息技术贡献为 %,比前五年增加了 0. 6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从行业层面上,主要是运用行业数据来分析其影响,此领域以布莱杰夫逊和希特在 1993 年的数据分析为代表,他们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的信息技术投资回报进行了研究,发现制造业的 IT 投资收益比服务业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的 IT 投资收益会慢慢表现出来。 从企业层面研究,将能够反映出不同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对生产率和产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公司产生了价值。 通过该文献对生产率悖论问题己有研究结果的综述和梳理,我们得出结论“ 信息技术投资收益的实现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 ERP 的应用是伴随着组 7 织内部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而且,诸如国家、地区、行业和公司内部环境等各种因素会对其实施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 IT 投资的研究应更加强调从系统、整体和权变的角度去把握。 ” 该文献是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提高关系问题研究的杰出代表作,为后来学者在此方向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王立彦、张继东 (2020)根据 2020 年年报中披露的实施 ERP 上市公司的信息,按照规模和行业选取未实施 ERP 系统的公司作为控制组样本,对 ERP 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实施 ERP 企业的样本公司的业绩优于未实施 ERP 系统的样本公司。 该文献选用的样本数据仅局限于2020 年这一年,同时该文也没有考虑到 ERP 系统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以及没有将实施 ERP 系统前后业绩进行对比分析,这是该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其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另外该文在验证规模对实施效果影响时候,是将实施 ERP 企业的大规模与未实施 ERP 的大规模企业对比作单边均值检验,这种实施样本与对照组的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还存在争议。 赵泉午等人 (2020)从上交所中选取19932020 年之间采用 ERP 系统的 92 家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财务绩效角度分析比较了样本公司在实施了 ERP 系统前后的变 化,研究结果表明 : 国内企业在实施 ERP 系统当年及之后 1 到 2 年内,其经营绩效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显著 ;实施 ERP 之后第 3 年,只有少数企业因此而获得了业绩的改善,多数企业并没有达到改善企业业绩的预期,同时,还有少数公司在实施 ERP 后绩效出现短期下滑的现象。 他们的研究在样本数量和研究方法上,与前人相比,都做了很大的改善,在研究设计上考虑到宏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其财务数据选用经行业均值调整后的数据,以剔除宏观因素的影响,这可谓是国内在 ERP 研究这一领域做出的一大突破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本文没有考虑公司所处的不同行业及 规模对业绩改善的影响。 饶艳超 (2020)上深两市交易所中选取制造业的经验证据,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 ERP 实施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得出 “ ERP 系统的实施并未给企业带来成本费用降低的好处 ” 的结论,同时也指出虽然 ERP 系统实施带来的信息质量提高效果明显,但是财务方面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在短期内 ERP 系统实施明显地增加了企业成本,但随着 ERP 系统实施时间的推移,成本增加的显著性而有所减弱。 谭久均 (2020)根据市场环境和市场敏感度对市场进行分类,并建立四种理论分析模型探讨 ERP 投资对企业业绩影响,结果表明 : 旨在降低固 8 定 成本的 ERP 投资可以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而旨在降低变动成本的 ERP 投资是否会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则要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寡头垄断市场还是双头垄断市场 )、市场敏感度 (价格敏感型市场还是质量敏感型市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