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州及河南信阳、南阳等周边地市,受到广大用种单位和农民的好评,并多次被市、区工商部门授予 “质量信得过单位”。 承担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 12 名,其中:高级农艺师 3 名,农艺师 5 名。 技术负责人阮吉洲, 1965 年生,农学学士,高级农艺师,一直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区域试验、农技推广等工作 17 年。 主持各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 30 多项次,曾 3 次被授予湖北省区试先进工作者称号,在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论文 5 篇。 湖北省襄阳市原种场 拥有一批育种、生产、推广、管理、品质分析检测等层次齐全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并 与 省内外 多名 知名专家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主要技术成果与转化能力 长期以来,襄阳市原种场坚持种 子生产“三圃制”,坚持自育繁殖与引进繁殖相结合,所产种子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其承担的鄂恩 1 号引进繁殖推广工作于“八五”期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场近年引进的豫麦 51 小麦新品种于 20xx 年通过湖北省审定。 现有优质品种资源如豫麦 5豫麦 50、鄂麦 1鄂麦 1鄂麦 1鄂麦 1郑麦 902华麦 8 号等 20 多个品种(系),其中:郑麦 902豫麦 5鄂麦 15 等品种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鄂麦 1豫麦 50 等品种达到国家弱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该场每年向社会提供 400 余万公斤优质小麦原(良)种的 同时,还生产棉花、油菜、芝麻、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原(良)种。 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 GK19(鄂抗棉 1 号)率先在襄阳地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获得成功,水稻新品种Ⅱ优航 1 号在襄阳地区试种成功。 在种子生产上,该场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 12 挥,是襄阳市种业生产骨干。 在良种销售上,能够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销售网络体系比较健全,为农民调整结构、增产增收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 20xx 年与省农科院联合开展小麦鄂麦 18 高产栽培示范及栽培技术配套相关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基础设施情况 原种场 占地面积 13300 余亩, 其中 土地 11000 余 亩 ,管理及生产仓储 区 700 余 亩。 基础设施包括办公管理用房 1815 平方米 (其中办公用楼 667 平方米,科研、考种室 275 平方米,挂藏室 215 平米,培训教室 190 平方米,学员宿舍、食堂 460 平方米 ),加工厂房 782 平方米 , 种子仓库 3665 平方米,晒场 17264平方米。 详细情况见表 41。 表 41 场 内现有建筑情况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面积(㎡) 建筑结构 建造 年份 用途 一 总面积 18703 1 办公管理用房 1815 砖混 /框架 办公 楼 667 砖混 /框架 1991 办公用 会议、培训教室 190 砖混 /框架 1991 技术培训及会务用 餐厅及学员宿舍 460 砖混 /框架 1993 技术培训用 科研、考种室 275 砖混 /框架 1995 科研用 挂藏室 215 砖混 /框架 20xx 科研用 2 加工厂房 782 总场种子加工房 782 砖混 /框架 种子精选、加工用 3 种子仓库 2565 一分场仓库 372 砖混 /框架 1982 种子储存用 (9间 ) 二分场仓库 385 砖混 /框架 1982 种子储存用 (9间 ) 三分场仓库 448 砖混 /框架 1981 种子储存用 (12间 ) 四分场仓库 445 砖混 /框架 1983 种子储存用 (12间 ) 五分场仓库 186 砖混 /框架 1988 种子储存用 (6间 ) 六分场仓库 158 砖混 /框架 1985 种子储存用 (4间 ) 总场仓库 1671 砖混 /框架 1989 , 种子储存用 (14间 ) 13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面积(㎡) 建筑结构 建造 年份 用途 20xx 4 晒场 17264 一分场晒场 2308 1992 种子晾晒用 二分场晒场 2760 1990 种子晾晒用 三分场晒场 2057 1991 种子晾晒用 四分场晒场 2180 1992 种子晾晒用 五分场晒场 809 1992 种子晾晒用 六分场晒场 1350 1992 种子晾晒用 总场晒场 5800 1999 ,20xx 种子晾晒用 原种场现有仪器设备 64 台(套),其中质量检测设备 27 台(套), 种子加工精选设备 台 7 台(套),农机具台 14 台(套),植保设备 16 台 (套 )。 详细情况见表 42。 表 42 现有仪器设备清单 单位:台、套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 一 质检设备 27 23 简易包装机 2 可用 1 容重器 1 可用 24 提升机 2 可用 2 显微镜 1 可用 25 种子包衣机 1 可用 3 超净工作台 1 可用 三 农机具 14 4 电热鼓风干燥箱 1 坏损 26 拖拉机 9 7台可用 2台坏损 5 光照发芽箱 1 老化 27 大型收割机 2 可用 6 水份测定仪 3 可用 28 播种机 3 可用 7 天平 1 可用 四 植保设备 16 可用 8 小区脱离机 1 坏损 29 机动喷雾器 16 可用 9 湿度计 1 可用 10 玻璃器皿及试济 1 可用 11 PH计 1 可用 12 土壤取样器 1 可用 13 土壤养分速测仪 1 可用 14 电子数粒仪 1 可用 15 钟鼎式分样器 1 可用 16 扦样器 1 可用 14 17 台秤 1 坏损 18 电冰箱 1 可用 19 种子低温储藏柜 1 可用 20 函数计算器 5 可用 21 空调 1 可用 二 种子加工设备 7 22 种子精选机 2 可用 合 计 64 资产与财务状 况 襄阳市原种场注册资金 1248 万元,资产总额 8815 万元,资产负债率 %。 20xx 年总收入 亿元,其中农作物种子收入 7622 万元,全年盈余 285 万元(详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技术支持单位 襄阳 市原种场的 主要技术依托单位是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华中农大是我国规模较大、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科研育种教学单位,常年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与教学,在科研育种上硕果累累,先后育成了十几个小麦品种,其中的鄂恩 1 号、华麦 8 号、华麦 13 等分别获得国家 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选育的“华麦 13”是目前湖北产区的主推品种,市场占有率较高。 基地技术顾问孙东发教授 , 系博士生导师 , 从事小麦的遗传育种研究 , 并育成华麦系列品种多个 , 在湖北及周边省市有较大影响。 15 第 4章 建设地点选址分析 选址原则 ( 1)符合国家布局规划原则; ( 2)满足作物生长规律原则; ( 3)便于发挥功能原则; ( 4)便于建成和建后运行管理原则。 选址依据 本项目以小麦为主的生产对象,终极产品是提供优质新品种进入大面积生产的种子和技术服务。 因而项目选址必须满足作物生长对土壤、光、热、水、气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建设该类项目应具备: 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环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拓宽优质新品种的生产适应范围; 位于引丹灌区,水源方便,生产条件好,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方便生产管理; 交通方便,距市区较近,便于建设中的 施工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观摩; 电力充沛、交通发达、通讯畅通,当地政府支持,社会 16 治安等社会资源环境好。 项目建设地点条件 建设地点地势平坦,海拔高度 107 米左右,高低落差不足20 米;为岗地,土地肥沃,光热充沛,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年均气温 ℃左右,日照时数为 17402020 小时,年降雨量 750950 毫米,无霜期 255 天,适合小麦、玉米及多种农作物生长。 地理位置 项目区紧邻“汉十”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通讯畅通,有传真机和程控电话,移动、联通基站全面覆盖,因特网接入场区,并已建成局域 网。 土壤状况 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耕层较浅,耕性稍差,蓄水能力差, PH值 间,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少氮、磷,全钾比较丰富,保肥性能好。 适宜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且是种植弱中筋小麦的较理想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该场经济发展较快,职工收入较高,职工素质良好,群众参与性高,有利于项目建设。 该场版图面积 13300 余亩,耕地面积 11000 多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 11000 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总人口 1550 人,职工 834 人,人均纯收入 6700 元。 项目建设地点资源与材料供 应情况 原辅料、燃料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的可能 所用燃料主要为煤,本地市场采购。 加工、包装用的种子包衣剂和包装代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分别与生产厂家达成协议,可以保证项目需求。 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 17 供电条件 项目单位电力供应充沛,电力容量为 500KW,能够满足项目建设对电力的需求。 水资源条件 项目区年降水量 750950 毫米,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在75110m,地下水埋深 150220m,地下水蕴涵丰富。 引丹 6 干渠经过项目区,但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干渠水很难照顾到项目 区的作物灌溉,在项目区域内有总面积 500 亩的蓄水堰( 15口堰,常年蓄水量 50 万立方米)和 10 眼潜水井,能为小麦良种繁育提供一定灌溉水源。 交通条件 项目单位位于紧靠襄(阳)新(野)公路,距襄阳市区仅20 公里,场内已实现村村通油路,交通便利。 通讯设施 项目单位通有程控电话和国际互联网,电话、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普及率较高,通讯畅通,信息交流便捷。 项目建设实施的有利条件 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分管农业的书记和市长多次现玚调研、安排部署,并表示为项 目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主管部门 —— 市农业委员会更是高度重视,市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李光河同志多次到项目建设地点,会商建设规划和内容,现场调研和指导。 有适宜的自然条件 襄阳市政府制定的《襄阳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开发鄂北岗地,推行岗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化升级。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鄂 18 北岗地中心地带,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发展小麦等作物种子和商品生产,有利于资源优势利用。 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雄厚的开发力量 从业人员中 有管理人员 22 人,专业技术人员 75 人, 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是华农、长江大学及襄阳农校毕业分配的大中专生,也有从大中专院校调入的农业专家,这些专业技术骨干一直从事着一线基础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有 长期从事农作物育种工作的熟练技术工人 450 多人,老中青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人员整体素质高。 由于一直承担小麦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展示示范,在作物试验、示范及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上,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与此同时,该场有健全的销售网络,与国内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可以 保证小麦新品种的落实,又能有效地转化科技成果。 拟建项目与当地环境的互适性分析 一是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小麦是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粮食面积的 43%,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34%。 抓好了小麦,就抓好了粮食生产全局。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利于优化粮食品质结构,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二是有利于降低种子“多乱杂”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通过基地的推介,把最适应不同区域环境的小麦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向相应区域,降低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布局的科学性,减少由于品种不适、技术不当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三是 有利于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推广繁殖的良种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当地自然环境下表现最好的品种,一般都兼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专用等优良性状。 这些品种推广应用后,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大大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该项目立足襄阳资源特色,将有力推动该市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9。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