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厦gsm网络信号的优化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干扰情况 专用频率及HCS 正常的频率复用 专用频率及HCS 正常的频率复用 存在线路放大器时 有源分布系统 光纤分布系统 低 (A ) 85 80 90 85 5 8 5 10 10 15 中( B ) 80 75 85 80 5 8 5 10 10 15 高( C ) 75 70 80 85 5 8 5 10 10 15 参考取值 80 85 6 8 12 11 中区 大厦 在低层和电梯,外界信号少而且比较弱,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盲区覆盖,设定覆盖边缘场强为 85dBm; 而它 在高层,外界信号强而且杂乱,解决的问题是“乒乓效应”,根据外界信号强度,设定覆盖边缘场强为 65dBm。 5 中区大厦 覆盖系统的优化过程 掉话分析 问题描述 掉话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在 SDCCH 信道上的话,一类是在 TCH 信道上的掉话。 SDCCH 的掉话是指在 BSC 给移动台分配了 SDCCH 信道而 TCH 信道还未分配成功期间发生的掉话。 TCH 的掉话是指在 BSC移动台成功分配了 TCH 信道后,发生的不正常掉话。 掉话产生的具体原因,观察方法及解决措施,参看下图 9。 图 9 高掉话小区 硬件维修传输检查啊 OMC- R 话务统计工具、 DT测试、信令分析仪 覆盖 干扰 切换 无法确定 RXLEV均值检验、 TA 值检查、 DT 测试 切换原因统计、RXQUAL均值统计、频谱分析仪 切换原因统计、与各邻小区的切换成功率 信令追踪 参数修改啊 功率调整天线调整增加基站限制 TA 频点调整BSIC 调整覆盖调整 检查邻小区故障、检查邻小区定义、检查切换参数 12 系统在 12 月 12 日开通后,信号源 中区 大厦出现了大数量的掉话,最高时每小时掉话数达到了 102 次。 经过分析,掉话与系统的特点有关。 中区 大厦 系统实际是一个高层室外分布系统,天线安放于 34 楼天台,属于高层站 +分布系统型,容易产生上行方面的掉话。 下图 10 为我们根据对 中区 大厦作了一个 CTR 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典型上行弱信号和质差掉话图: 图 10 解决措施 中区 大厦 实际是一个高层室外分布系统 ,由于其 上行弱信号 和 质差 产生 掉话 ,我们利用 MRR 对 中区 大厦 统计显示, 如下图 11所示 图 11 13 由上图可得 上行质量小于 4 的占了 15%, TA 在超过 6 后仍有使用,信号分布明显 变形。 统计结果表明,上行问题和信号分布变形是引起掉话的主要原因 .检查一下中区大厦切换参数 ,我们 发现 中区 大厦的层参数设置为门限值为 85,缓冲值为 3, LAYER 为 1,其他小区设置为 2,这意味着信息大厦 2的信号强度要低于到 88dBM 以下才达到切出强度条件, 这也 就 是导致了 中区 大厦 不向其他邻小区而导致 掉话数高的一个原因。 在经过大量的尝试后,最后确定 把中区 大厦的层参数设置为门限值为 75,缓冲值为 3,从来使得中区大厦更快向其邻小区切换 ,从而改善 系统的上下行增益 来改善掉话数。 优化 后 ,中区 大厦信号分布改善明显,下图 12 为优化后的 MRR 统计: 图 12 从小区主要指标看,优化效果同样明显,下图 13 为优化前后的 中区 大厦一个小时内的指 标统计: 020406080100120优化前 102 优化后 6 接通率% 掉话数 掉话率% 图 13 14 相邻小区 系统在 12 月 12 日开通 ,我 们在中区大厦 进行 CQT 测试 时 ,在一些 高层 的地方 ,特别是靠近窗口的一些地方, 发现 H21 侨联 2( H21QLN2)信号 比 中区大厦 基站 (H21ZCS)的信号强 10~15dB,高于 LEVTHR 的门限,引起频繁切换的情况 (如下图 14 所示 ), 图 14 检查 H21 侨联 2 离中区大厦 基站 的距离 ,发现有 5 个 TA(即 5*500=2500M 左右 ),为避免这种信号不稳定的 现象, 决定 删除在 中区大厦的相邻关系。 删除 后的 信号质量如下图 15 所示 . 图 15 15 6 结 束 语 通过对 中区大厦 GSM 网络的优化 ,使我 明白了 网络优化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无线参数都 要 进行仔细的研究,弄清楚它的效果和副作用 ,采用 各种 手段改善网络性能,解决网络存在的阻塞 ,从而达到话务均衡 ,明白了网络的优化要求优化人员对全网有所了解 ,优化的对象是整个网络,而不是某个单点。 因此在优化实施前应对系统现有状况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切切不可在不了解全网的情况下,就开始优化 . 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经过不断的实战才能真正、牢固、系统的掌握其理论,在这个学习中探索,探索中进步的过程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 致谢 经过二个月的努力 ,毕业论文的写作终于圆满完成 .我的论文是与实际工作中结合的 ,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幸好有公司领导 ,同事们 ,老师 ,同学们的帮助下 ,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 . 在这里 ,我首先感谢我公司领导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数据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毅森 ,黄金兴 ,郭荣在 我写作过程对我的悉心指导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论文的认真批改 ,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还有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在我写作期间能够对我论文不足之处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 16 参考文献 [1] 吴志忠 .移动通信无线电波传播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2] 韩斌杰 .GSM 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3] 张威 .GSM 网络优化 原理与工程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4] 孙儒石 GSM 数字移动通信工程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 17 英文摘要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1.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Mobile Telephone Systems Cellular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and most demanding tele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Today, it represents a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all new telephone subscriptions around the world. 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45 million cellular subscribers worldwide, and nearly 50 percent of those subscribers are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forecasted that cellular systems using a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ee the universal method of telemunications. By the year 2020, forecasters predict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than 100 million cellular subscribers worldwide. It has even been estimated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have more mobile phones than fixed phones The concept of cellular service is the use of lowpower transmitters where frequencies can be reused within a geographic area. The idea of cellbased mobile radio service was formul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Bell Labs in the early 1970s. However, the Nordic countries were the first to introduce cellular services for mercial us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dic Mobile Telephone (NMT) in 1981. Cellular systems began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AMPS) system in 1983. The AMPS standard was adopted by Asia, Latin America, and Oceanic countries, creating the largest potential market in the world for cellular. In the early 1980s, most mo。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