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6 1— 1 2— 2 5 3— 3 4— 4 4 5— 5 6— 6 3 7— 7 8— 8 2 9— 9 10— 10 1 11— 11 12— 12 说明: ① 、假定外纵墙受力荷载完全由纵梁承受。 ② 、 N 为本层荷载产生的轴力。 ③ 、柱重:首层: 25= 顶层: 25= 其他层: 25= 层 截面 横梁剪力 左B ( kN) 横梁剪力 右B ( kN) 纵向荷载( kN) 柱重 ( kN) N ( kN) 中柱轴力 ( kN) 中柱剪力 ( kN) 6 1— 1 2— 2 5 3— 3 4— 4 4 5— 5 6— 6 3 7— 7 8— 8 2 9— 9 10— 10 1 11— 11 12— 12 24 2)活载作用下的柱轴力; 层 截面 AV( kN) 纵向荷载( kN) A 柱轴力 (kN) A 柱剪力 (kN) 左BV (kN) 右BV (kN) 纵向荷载 (kN) B柱轴力( kN) B柱剪力(kN) 6 1— 1 2— 2 5 3— 3 4— 4 4 5— 5 6— 6 3 7— 7 8— 8 2 9— 9 10— 10 1 11— 11 12— 12 六、内 力组合 : 框架结构可能的 内力 组合公式 : 活)恒 (  风)恒 (   活)风恒 (  活)恒 417035101 ...(.    地活恒  梁端正弯矩组合公式 :   活恒地  以下组合不起控制作用 风)恒 (   活)风恒 (  活)恒 417035101 ...(.  梁跨中正弯矩 组合公式 : 25  地活恒 )(   活恒  风)恒 (   活)风恒 (  活)恒 417035101 ...(.  梁端剪力组合公式 :   地活恒   活恒  / 风)恒 (   活)风恒 (  活)恒 417035101 ...(.  框架柱的内力采取以下组合方式: 考虑地震作用时: 地)重( RE 注: 重 =恒 + 活 bhf Nc RE bhf Nc RE 不考虑地震作用时:  活恒  风)恒 (   活)风恒 (  26 活)恒 417035101 ...(.  ( 组合过程中可视内力大小或正负进行取舍,以简化 计算。 另,分项系数等于 的情况未考虑 ) 以下为本设计采用的组合公式(未考虑风荷载) 梁端负弯矩组合公式 : ① 活)恒 (  ② 活)恒 (  ③   地活恒  梁端正弯矩组合公式 : ④   活恒地  梁跨中正弯矩组合公式 : ⑤  地活恒 )(  ⑥  活恒  ⑦ 活)恒 (  梁端剪力组合公式 : ⑧   地活恒  ⑨  活恒  ⑩ 活)恒 (  27 框架梁内力组合如下: (应换算为梁端控制截面内力后进行组合。 本组合未进行控制截面内力换算 )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6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5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28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4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3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29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2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 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端 梁跨中 梁右端 MK(kN) VK(kN) MK(kN) VK(kN) MK(kN) VK(kN) 边跨梁 1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 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注:角标 K 表示内力标准值; 30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 (右 )端 梁跨中 MK(kN) VK(kN) MK(kN) VK(kN) 中跨梁 6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注:角标 K 表示内力标准值;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 (右 )端 梁跨中 MK(kN) VK(kN) MK(kN) VK(kN) 中跨梁 5 永久 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31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 (右 )端 梁跨中 MK(kN) VK(kN) MK(kN) VK(kN) 中跨梁 4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 (右 )端 梁跨中 MK(kN) VK(kN) MK(kN) VK(kN) 中跨梁 3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32 位置 楼层 内力及组合 梁左 (右 )端 梁跨中 MK(kN) VK(kN) MK(kN) VK(kN) 中跨梁 2 永久荷载 可变荷载 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作用 左来 右来 MMAX(梁端 ) ① ② ③ +MMAX(梁端 ) ④ +MMAX(跨中 ) ⑤ ⑥ ⑦ VMAX(梁端 ) ⑧ ⑨ ⑩ 位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