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问题与思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师的角色 , 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 而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引导者 、 合作者;  改变学习评价方式 ,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什么是 “ 学习方式 ”。 学术界的解释并不统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 “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 也就是说 ,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过程中 , 为完成学习任务 , 主体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和取向。 这些行为和取向 , 可以是受制于外部客体 , 根据客体的指令 , 被动 、机械 、 孤立地作出反映;也可以来自于主体内部 , 根据学习任务 , 主动 、 积极 、 合作地进行探究。 ( 2)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 什么叫主体 , 所有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 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 , 教师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 ,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知识不是目标 , 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 ,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 使学生获得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转变。  最大限度给学生以机会和空间 , 不要替代学生的思维。 ( 3)关注过程,关注探究,引导学生经历“ 再发现,再创造 ” 的过程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 、 记忆 、模仿和练习 ,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 合作交流 、 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 “ 再创造 ” 过程。 同时 ,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 “ 数学探究 ”“ 数学建模 ” 等学习活动 ,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 、 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 , 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 养成独立思考 、 积极探索的习惯。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 、 探究活动 ,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探究的几个层次安排:  学习新内容中,  习题、复习题中,  数学探究学习中。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包括行为参与 、 认知参与 、 情感参与等。 在学习过程中 , 由于学习内容 、 学生个性等差异 ,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 “ 完美 ” 的 、 “ 万能 ”的。 应当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方式 , 要辩正对待 , 有些方式应加以保留 , 有些应加以改变。 学习方式与学习任务有关 ,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 , 如记忆操作类的学习 、 理解性的学习 、 探索性的学习等 , 采取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 由于受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中心的影响 , 我国数学教育过去偏重于讲授与练习。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多采用被动接受 、 记忆 、 训练的方式 , 学习主体单一 , 课堂上往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一信息交流。 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单一 、 简单 , 理解浅 、 探索少 、 依赖性强。 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就是:记忆 、 练习 、 做题 、 考试。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 学习被赋予新的含义与功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学习 、 学会思维 、 学会运用 、学会创造。 因此 , 除了接受学习之外 , 操作 、 调查 、查阅 、 实践讨论 、 设计 、 观察 、 猜想等也是学习;除了练习 、 习题之外 , 报告 、 资料整理 、 论文 、 设计方案等也是作业。 除了认知方面的发展外 , 情感的发展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 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简单地说:由过去的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 更准确地说 , 应该由过去的简单的 、 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综合的 、 多元的学习方式组合。 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 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设计 、 安排 , 主体主动参与 , 而不能完全由教师安排 、 设计。 传统的课堂学习完全由教师驾御 , 复习引入 、 新课讲解 、 例题示范 、 巩固练习 、 总结 、 作业 ,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 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 没有自己的主动参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 必须对课堂上学生活动进行重新设计 , 为学生主动参与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第二要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局面 , 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 但单一的接受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通过探究 , 经历数学的发生 、 发现过程 ,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个体单一学习的局面 , 促进师生 、 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 同伴互动 ,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 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比单一的师生对话要多。 ( 4)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尽管在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过广泛的探索与改革。 发现教学法,自学引导法,单元教学法,整体结构教学法,读议讲练法,研究法等等,曾经有广泛的影响,但课堂教学还主要受凯洛夫等人教育思想导引,所依据的心理学基础仍然是行为主义的理论, “ 复习引入 新课讲授 巩固练习 总结 布置作业 ”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 学生的学习仍是以接受知识与训练技能为主。 实践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需要。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基础 )》 指出: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 共同发展 … ,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引导学生质疑 、 调查 、 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 富有个性地学习 ”。 在 《 标准 》 教学建议中指出: “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组织者和合作者 ” , “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 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 师生互动。 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 、 学科内容 、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在教学中 , 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 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 , 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 在 我国多年的探索基础上 , 许多学者已经承认: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是师生之间 、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 “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教师应当时刻树立: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 引导者与合作者 ” 的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 什么是发展。 《 标准 》 的课程目标给出了准确定位。 从《 课程目标 》 可以看出 , 促进学生发展包括掌握基础 、 发展能力 、 培养情感。 其中基础包括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方法 、 基本思想等 ,能力包括基本能力 、 综合能力 、 创新意识等 ,情感包括兴趣 、 自信 、 态度 、 习惯 、 理性精神 、批判精神 、 鉴赏数学美 、 价值观等。 为实现上述课程目标 , 数学教学应当注重: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 学会思维 、学会运用 、 学会创新;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获得体验 、 情感变化;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 发展学生思维 , 给学生主动学习 、 探究学习 、 合作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改变教师的角色 , 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 而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 合作者;改变学习评价方式 ,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②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我们知道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 , 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思维过程。 学生必须学会提出问题 , 面对一个情景 , 勇于而且善于抓住本质 , 提出核心问题。 其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问题 , 怎样研究 , 怎样解决。 在一般方法时 ,怎样创造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是要不断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 自觉地进行自我监控 、 调节与评价 , 不断地进行自我回顾与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 既要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 又要注意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 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③ 教学模式多样化。 强调教学模式转变 , 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某一种教学方法。 《 标准 》 明确指出: “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 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