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影响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 不相同”。 杜威提出,儿童的成长过程不光是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还需要要儿童和老师之间的合做。 在儿童的探索过程活动中,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儿童发现问题,帮助儿童提出问题。 教师不能过多的介入,正如瑞吉欧人所讲的“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二)杜威思想对华德福教育的影响 华德福教育体系中,也吸收了杜威的思想,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华德福更加重视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真善美的追求,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 华德福教育注重对 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的平衡发展,重视 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点同杜威的教育目标相同。 同时,华德福强调在对儿童心灵滋养的 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华德福幼儿教育注重 培养儿童拥有 健康的身体、敏感的情绪 情感 、较强的社会活动 和交往 能力、丰富的想象 力 和智力的发展。 然而杜威提出儿童有四种潜能,这四种潜能是儿童所具有的本能和冲动。 在华德福的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唤醒 和激发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允许儿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个性。 为了培养 儿童想象力和创造 力的发展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华德福 教育在对 课程 设置中使用 的材料、 教学 方 法和 课程内容等方面,除了使用天然材料的玩具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玩具,叫做“未完成的玩具”。 这些玩具外形非常简单 ,例如娃娃只有个别的感官,没有表情,也7 不做太多的装饰; 拟人化手法教学是 教师的教学 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讲授过程的单一、 简单 和老师的 说教 ,而且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命,注入情感,让儿童在活动过程 中体验情感和寓意, 激发出儿童潜在的 想象力。 同时华德福教育尤其重视对儿童艺术潜能的发展,即儿童的艺术教育。 华德福教育者黄晓星认为,通过良好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心灵深处的活动 ③。 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命意义,反对将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符合杜威思想中“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让儿童不断得到发展,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儿童对周围生活的感知。 华德福教育强调, 儿童的 教育 就应该促进儿童 在身体和心灵上与自然 融合 , 协调 ,所以儿童所用的材料应该是自然的,在生活中 发现 和 创造 ,成人应该教育儿童关心自然,关怀自然。 华德福教育学校中反对幼儿玩积木,认为孩子的天性中没有从零部件创造出整体的能力和倾 向。 华德福教育重视当前教育对儿童终生的意义,把儿童放在一个人整个人生的 阶段去认识和对待。 而杜威把儿童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4~ 8 岁,这个阶段儿童忙于说话和做事,而很少的理性思考:第二个阶段是 8~10 重点在读、写、算、操作等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则是 10~ 13 岁,儿童获得技能,并用于操作的阶段。 对于 3~ 6 岁的儿童,存在于第一个阶段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直而形象,很少理性思考。 史代纳说:要站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要以儿童整个人生来判断教师自己该做什么 ④。 儿童在 7 岁之前不学习数学、算数以及书写。 因为在大脑没有成熟时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思维功能。 教育对儿童身体的呵护,尤其是 对儿童的感官呵护更要小心谨慎,在对声、光、色的使用中都要采用柔和的方式,以免对儿童感官身体造成伤害。 史代纳强调,教育不是为社会预备儿童,即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两者都否定了生活预备说。 而是要按照儿童的本性发展,促进儿童在身体、情感、意志和心灵的发展。 其中,意志的发展在于运动;心灵的发展在于思想的表达,主要是培养儿童的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儿童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华德福教育采用了杜威的儿童发展阶段论, 13 岁幼儿学会三个 重要的生存能力:挺身做起、走路和说话: 35 岁幼儿会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 57 岁孩子之间运动变得灵活,开始会想象有图像和做计划性的游戏。 为了适应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华德福学校采用整段式教学。 一个主题会延续 46 周,作为每天早上的主要课程,以免给儿童造成太大的压力。 ③ 《华德福在中国:迈向个性的教育》黄晓星著 ④ 鲁道夫:《童年的王国》 .潘定凯译 .深圳报业出版社, 20200505 8 华德福教育吸收了杜威的阶段式教学的思想,发展要顺应儿童的身心的成长规律,同时真正的把儿童当成是发展的主体,以儿童为中心设置课程的目标、材料、创设环境。 同时华德福教育还重视对儿童感恩心的培养,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顺应儿童 的本性,阶段式教育,重视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的平衡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同时华德福也培养儿童走进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的相处得,让儿童自由的学习,让儿童的玩具上一部分就来源于大自然,例如:儿童在竹林中玩耍,出去踏青、郊游。 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国内幼儿教育模式及教育者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把儿童放在整个教育的中心地位。 课程的设置要 以儿童为中心, 儿童的兴趣为 课程设置的 主要依据,儿童的教育要生活化,游戏化、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 以 幼儿的生活 为基础 、走进幼儿的生活 ,把儿童的兴趣作为衡量儿童能力的标准。 他的这一系列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众多的教育家。 (一)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批判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即生活教育。 在杜威思想的基础之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他们都认为教育和生活,两者是不可分开的。 都是同一过程中不看可分割的。 教育蕴含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必须在依赖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和生活必须结合起来“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是: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他指出: “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才算毕业。 ”他反对没有生活的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得来的。 陶行知认为,社会及学校和生活即教育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生活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相对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而言,社会即学校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整个社会运动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学校教育更加适合需要。 “教学做合一”这里面体现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 他吸收了杜威思9 想中,教师要和儿童一起合作学习,促进儿童经验增长的思想。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这是生活中三个方面,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只有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才会获得知识,要在劳力上劳心,行然后思,最终把知识内化。 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情感交流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就像是大树上的叶子,每一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多姿多彩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 的个体,因此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熟悉每位儿童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就好像种花一样,要根据每种花的习性进行浇水、施肥、光照等,这样每一种花才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