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某高架桥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走行系、对拉筋等。 用汽车吊将挂篮配件吊至 0 号节梁顶,进行拼装: 检查 0 号块的预留孔、铁件位置是否正确。 滑道两侧的锚固筋( Ⅰ 级钢筋 248。 18)的间距是否为 50cm。 在 0 号块上铺设滑道并锚固,滑道要找平,并保证滑道顶高差小于 2mm,滑道前端支承点设为刚性支承。 用汽本吊安装三角架并锚 固。 用汽车吊安装横向联接系和前横梁。 移动底模系及外滑梁并安装吊带。 吊带安装必须顺直。 在侧模与底模联接处设置保险钢丝绳并检查各锚固系联接是否紧凑,力矩是否足够。 用千斤顶调整底模的宽度。 底模宽度调整完毕后,将边、纵梁固定在托梁上。 用千斤顶调整底模的高度和中心线。 在挂兰四周安设防护网。 预压 在 1号 2号节段施工时可采用在挂篮前段加载与梁段同重的砂袋的办法消除非弹性变形,测定挂兰的弹性变形量,克服弹性变形对梁体混凝土浇筑产后不利影响。 具体作法如下: 在挂篮设备主梁前端配与本次浇筑段同重量 的砂袋,调整底模至设计标高,每个砂袋的重量应当过秤进行定量,便于进行重 量计算和加载卸载时控制砂袋总重量。 在混凝土浇筑时将砂袋逐渐卸 下,使整个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挂篮前端产生的挠度(弹性变形)基本不变。 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先浇筑前端后浇筑与上节混凝土衔接处,以尽量避免因挂篮沉降而拉裂所浇节段根部的混凝土。 过程控制 通过第 1 节段和第 2 节段的砂袋平衡法悬浇施工,消除了非弹性变形量。 再通过该两节段的施工,测量出弹性变形量,并计算出单位弹性变形量(沉落量) △ i,计算本次浇筑梁段重将引 起沉降量值 △ h=△ i G,设置预留沉 落量△ h,即调整标高至( F+△ h)。 通过模板内钢筋绑扎后挂兰的弹性变形的测定来比较计算变形量的准确性,如有差异,应当及时进行修正。 观测方法主要以标高测定为主。 在进行下一节段浇筑前必须凿毛并清理干净前一节段的端 面砼,保证新旧砼良好结合。 在每一节段施工完后,要立即清理预应力孔道,保证所有梁的预应力钢绞线都能顺利穿束,特别是较长的钢绞线穿束难度较大(本桥最长的预应力钢绞线达 米),施工中更应该保证应力管道的畅通。 在每一节段的波纹管安装时,都要与前一段波纹管连接,因此加强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是保证应力孔成孔质量的一个关键。 现浇梁混凝土浇筑后,采用彩条布进行覆盖养生,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90%时,进行预应力张拉。 拆模完成后采用喷涂养护济的办法进行养护。 养生过程中继续对梁体进行监控。 移动挂兰 在前一节段施工完毕进行下一节段的施工时,要将挂兰进行前移,操作方法如下: ①、 在前一节段上铺设滑道,并用预埋的钢筋锚固滑道,滑道必须平顺,滑道顶高差不超过 2mm,前端为刚性支撑。 ②、 先应将底模前端临时吊在已成梁段上,解除前横梁吊带,此时侧模板与底模相联,整个重量由对拉筋和底模板后吊带承受。 ③、在 三角架后端配重,前端增加支点,解除三角架锚固系。 ④、 采用 5T导链将三角架前移至下一节段就位,并锚固三角架。 ⑤、 安装主滑梁吊带。 拆除对拉筋,拆下底模后吊带,将侧模与底模落在滑梁上,并拆除底模下吊带。 ⑥、 采用 5T导链将底模和侧模前移就位。 安装底模吊带,吊 带安装必须顺直,联接点联接紧密。 ⑦、 根据设计图,调整底模板的宽度。 依据前期测得的单位弹性变形量进行预抛高设置,并以此高度调整底模高程和中心线。 ⑧、 调整侧模高度,并进行加固联接。 ⑨、 挂兰四周安装防护网。 附图十: 附挂篮悬臂法施工简图 附图十一:节段悬挂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三)、边跨支架法施工 施工顺序:地基处理 →安装支架→安装承力方木和底模、侧模→安装支座→绑扎底板、腹板及翼板钢筋→安装波纹管、穿钢绞线→安装腹板内侧模→浇筑底板腹板混凝土→绑扎顶板钢筋→安装波纹管、穿钢绞线→安装顶板底模板→浇筑顶板混凝土→预应力张拉 边跨单箱室等截面预应力连续现浇箱梁由 44 米跨径和 7 米悬臂梁组成,箱梁顶板宽 13 米,底板宽 米梁高 米,梁底距地面高 5 米左右。 根据现浇梁结构形式和现场施工条件,采用 在梁跨间设 满堂支架的办法进行施工。 在现浇梁投影外两侧各加宽 范围内,支架搭设的地方必须清除松软土层,装载机平整好场地后换填 30cm 厚的三七灰土,用压路机碾压密实,墩侧碾压不到的地方,用蛙式打夯机夯打密实,密实度不小于 95%。 支架底支垫 12cm 18cm 方木。 木板底要与碾压过的换填土地面紧密相贴,在承力地基范围两侧设置排水沟。 满樘支架竖杆横桥向间距为 60cm,顺桥向间距为 60cm。 纵横向每隔 米设置斜杆加固。 各横杆、竖杆间连接要紧密牢靠,在现浇梁模板安装后,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有松动的连接处要及时进行 处理。 在现浇梁底模板安装后钢筋绑扎前对支架进行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并测量其弹性变形量(沉落量),与设计所给预留沉落量进行核对,必要时进行修正。 外模、底模采用竹胶板组拼。 支架顶以顺桥向间距 60cm 分布 横向通长 10cm 15cm(宽 高)方木,方木上再铺设 3cm 木板,边至边间距不大于 30cm。 然后在木板顶铺设竹胶板(厚度12mm),竹胶板与方木之间用钉子钉牢,板缝用玻璃胶密封。 箱梁内模用 4cm 厚木板组拼,用方木作支承骨架,用 5cm 6cm的方木作纵横连接系杆。 内模用木板必须刨光处理。 箱梁混 凝土浇筑与主梁一样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和腹板,第二次浇筑顶板。 预应力钢绞线在波纹管安装后即进行穿束,并对外露部分进行包裹,防止生锈。 在混凝土施工中每隔 30min 往复抽动预应力钢绞线,防止有波纹管漏浆,造成管道堵塞。 在顶板混凝土强度达设计 90%时进行预应力的张拉,砼强度通过试件试压确定。 附图十二:附边跨支架法施工简图 附图十三:附边跨支架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四)、合拢段施工(结构体系转化) 利用连续梁成桥设计的负弯矩预应力筋为支承,是连续梁分段悬浇施工的受力特点。 悬浇过程中各独立 T 构的梁体处于负弯矩受力状态,随着各 T 构的依次合拢,梁体也依次转化为正负弯 矩交替布置形式。 而悬臂施工就是靠合拢段底部预应力的张拉来适应这一体系转化的。 因此在合拢段预应力张拉前确保其砼质量和减小可能产生的正弯矩尤其重要,为了保证悬臂结构向连续梁的顺利转化,采取以下施工方法: 施工原则: ( 1)、施工顺序:施工边跨合拢段 →安装支座、落梁→施工中跨合拢段; ( 2)、合拢段施工时,要保证两侧梁端竖向位移小于 2cm,轴线偏差不大于 1cm; ( 3)、合拢段砼浇筑时间应选择在一天中气温最低时进行; ( 4)、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微膨胀剂、减水剂等),加强养生,尽早张拉预应力; 施工方法: ( 1)、首先应在最后一节悬浇节段按设计图纸要求预先安设预埋钢板和钢筋等铁件,并用槽钢制作好夹板,各焊缝高度按设计要求不小于 8mm; ( 2)、按设计图纸安装合拢段外部支撑,锁定支撑槽钢夹板,使两侧相对竖向位移小于 2cm,轴线偏差小于 1cm。 ( 3)、对合拢段梁体投影范围内地基进行处理,处理标准与满樘支架的地基处理相同,搭设满樘支架,间距横向 ,竖向 ,并对支架进行预压消除非弹性变形。 在支架上进行梁体模 板安装、钢筋绑扎安装波纹管等作业。 梁体混凝土与节段 梁一样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和腹板,第二次浇筑顶板混凝土。 ( 4)、通过试压测得弹性变形量,在钢筋绑扎前设置预留沉落量。 混凝土浇筑时应从合拢段中部向两侧浇筑,最后浇筑新旧混凝土连接处,底板和顶板浇筑顺序与节段要求一样,先两侧,后中间。 ( 5)、安装正式支座,给硫磺砂浆通电熔化,缓慢落梁,落梁中要特别防止边跨三支点超静定结构因各支点处落梁不一至产生对结构不利的次应力。 本桥中采用保证梁底各支点设计标高差基本不变的办法进行控制。 落梁到位后锚固支座,旋紧螺栓。 ( 6)、 中跨合拢段施工基本与边跨合拢段施工相同,不同点在于中跨合拢段模板支承在吊架上,吊架采用槽钢横担在 8 号节段梁顶,两端设可调吊杆,下部横向用型钢支承外部钢底模。 由于中跨合拢段在吊架上施工,在混凝土浇筑中竖向弹性变形量较大,外模板安装后采用压重保持变形的办法进行克服:模板安装完毕在 8 号节段上压重,每侧压重为 ,通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逐渐御去砂袋,使合拢段支架的弹性变形量基本保持不变。 ( 7)、最后在浇筑完砼后进行养生,达设计强度的 90%时张拉预应力,即完成悬臂结构向连续结构的体系转化。 附图十四:主跨合拢段施工简图 质量保证措施 ① 、严把原材料进场关。 用于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全部具有出厂合格证,严禁不合格施工材料进入现场; ② 、 采用同一厂家水泥,保证外露混凝土表面颜色一致,在各节段施工前应先将旧混凝土接缝表面凿毛清洗,随时检查混凝土配合比执行情况,严格按规定对梁体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防晒养护; ③ 、 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施工测量和观测工作,做好各节段的标高和中线控制,仔细观测并计算梁体线形变化和挂篮变形,必要时设预拱度对其变形进行消除,以确保梁顶标高的高精度、小误差。 ④、 在每节 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先浇筑节段最前端,最后浇筑新旧混凝土交界处,以防止现浇节段自重引起挂篮沉降而导制新旧混凝土接合处被拉裂。 另外在捣固时要避免碰撞预应力波纹管,造成波纹管移位、脱节或损坏。 在锚固垫板和模板角处的混凝土密实性。 ⑤ 、每施工一节段都必须检查预应力管道是否畅通,有堵塞现象的要及时进行修整,确保后期顺利进行钢绞线的穿束作业。 ⑥、 混凝土浇筑后,严格按交底进行保温、保湿、防晒养生。 ⑦ 、顶板上预留进人口选择在跨中,避开预应力管道,进人口在合拢段施工完后进行封闭。 进人口断开的钢筋在封 口混凝土施工前必须采用 焊接重新恢复。 ⑧ 、在安全方面结合接触网配套设计图,对线路和接触网布置防护设施,防高空坠物,并安排专人驻桥下对线路进行防护。 ⑨ 、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桥面两端重量平衡,尽量减小墩身处不 平衡力矩。 五、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主梁采用预应力结构,设有纵、横两向预应力,均采用钢绞线。 纵向预应力分为群锚和扁锚两种,每束分别为 9根Φ 和 5 根Φ。 横向预应力布置在顶板内,采用 4 根Φ 钢绞线,扁形锚具。 本桥钢绞线张拉最大伸长量为,最大张拉控制力为。 本桥设计要求纵向预应力采用两端张拉,横向预应力采用一侧张拉。 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钢绞线下料 →编号→穿束→安装锚具→张拉千斤顶安装就位→张拉钢绞线→拆除张拉设备→切除多余部分钢绞线→孔道压浆及封锚。 具体施工方法 ①、钢绞线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进行下料,下料长度应计入两端张拉工作长度。 ②、对钢绞线进行编束,采用 18~ 22铅丝在梳子板上以间距 1~ 按顺序进行绑扎成束。 编束完成后注明束号、束长。 ③、编束完成后将对钢绞线按照分类编号不同挂牌进行存放。 ④、穿束前采用高压风进行清孔,并对钢 绞线进行认真复查,穿束时先在钢绞线前段安装穿束器,并绑扎牢靠。 然后缓慢将钢绞线穿入孔中。 ⑤、本桥预应力锚具分 HVM159 锚、 BM155 锚和 BM154锚三种,安装时必须认真与设计图进行核对,保证正确安装。 ⑥、钢绞线穿孔后通过往复串动钢绞线,使两端离开梁段端截 面距离相等。 ⑦、安装张拉千斤顶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采用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措施,但以控制力为主。 先将钢绞线略微张拉,以消除钢绞线松驰状态,然后开始张拉,在张拉力施加到控制力的 20%时在钢绞线上作标记,超张拉到控制力的 105%,持荷时间不少于 5min,然后放松至设计控制力 100%,测量其伸长量,将实测伸长量与设计伸长量相比较,偏差小于 6%时进行封锚;当偏差大于 6%时,应当查明原因后重新张拉。 封锚时将锚环紧贴垫板把夹片夹牢,拆除千斤顶,张拉完毕。 整个张拉过程应当平稳缓慢进行。 ⑧、张拉完毕后,再用高压风进行一次清孔。 压浆采用活塞式压浆泵,压浆必须密实,压浆完毕后及时安装钢丝网并进行封锚。 钢绞线张拉流程: 0 初应力( K) 开始记录伸长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