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油换热器设计_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  (24) 式中 T — 圆筒校核应力, MP; 计算得 T = ,而该试验温度下材料屈服强度 s =345MP , =,故 T  ,所求厚度符合要求。 管程封头壁厚计算 计算公式: T=  ctic PDP  (25) 式中 T— 计算厚度, mm。 Pc— 设计压力, MP; 蜡油换热器设计 12 Di— 筒体内径, mm;  — 焊接接头系数 t — 设计温度下材料的材料的允用应力, MP; 按设计任务书 Pc 为 4MP, Di为 1000mm,  取 ,设计温度为 355oC,由表 [8]查得 t =134MP。 算得 T= Tn=T+C1+C2+圆整值 (22) 式中 Tn— 名义厚度, mm; C1— 钢材厚度负偏差, mm; C2— 腐蚀裕量, mm; C1取 , C2取 1mm,算得 Tn=20mm,有效厚度 eT =nT 1C 2C ,算得eT = 开孔补强计算 N1接管 Φ2739 开孔削弱的截面积 A0 A0=dT+2T(tnC)(1fr) (26) 式中 C— 厚度附加量, C=C1+C2 d— 接管内径加上壁厚附加量 C 以后的直径, d=di+2C。 T— 壳体计算厚度; fr— 材料强度削弱系数; di=255mm, d= fr=13492 =, A0= mm2 有效补强范围 补强区宽度 B=2d, B=d+2Tn+2tn;两者中取大者; B=, B=,则 B= 补强区外侧高度 h1= ndt , h1=接管实际外伸长度;两者中取小者; h1=, h1=267mm,则 h1= 补强区内侧高度 2h = ndt , 2h =接管实际内伸长度;两者中取小者; h2=0 式中 tn— 接管的名 义厚度; Tn— 壳体的名义厚度; 补强区内补强金属面积 A 蜡油换热器设计 13 在有效补强区内可计作为有效补强金属的面积有以下几种。 A1— 承受内压或外压时容器壳体设计计算厚度之外的多余金属截面积。 A1=( Bd)(TnTC)2(tnC)(TnTC)(1fr) (27) A1= A2— 接管承受内压或外压计算所需的厚度之外的多余金属截面积。 A2=    rnrn fCCthftCt 22 )(2)(  (28) A2= 2mm A3— 在有效补强区内焊缝金属的截面积。 A3=50 2mm A4— 在有效补强区内另外在增加的补强元件的金属截面积。 A=A1+A2+A3= mm2 A0 A4=A0A, A4= 2mm N3接管 Φ2739 开孔削弱的截面积 A0 A0=dT+2T(tnC)(1fr) (26) 式中 C— 厚度附加量, C=C1+C2 d— 接管内径加上壁厚附加量 C 以后的直径, d=di+2C。 T— 壳体计算厚度; fr— 材料强度削弱系数; di=255mm, d= rf =144101 =, 0A = 2mm 有效补强范围 补强区宽度 B=2d, B=d+2Tn+2tn;两者中取大者; B=, B=,则 B= 补强区外侧高度 1h = ndt , 1h =接管实际外伸长度;两者中取小者; h1=, h1=200mm,则 h1= 补强区内侧高度 2h = ndt , 2h =接管实际内伸长度;两者中取小者; h2=0 式中 tn— 接管的名义厚度; Tn— 壳体的名义厚度; 蜡油换热器设计 14 补强区内补强金属面积 A 在有效补强区内可计作为有效补强金属的面积有以下几种。 A1— 承受内压或外压时容器壳体设计计算厚度之外的多余金属截面积。 1A =( Bd)(nT TC)2(nt C)(nT TC)(1rf ) (27) A1= 2mm A2— 接管承受内压或外压计算所需的厚度之外的多余金属截面积。 2A =2 1h     rnrn fCCthftCt 22 )(2)(  (28) A2= 2mm A3— 在有效补强区内焊缝金属的截面积。 A3=50 2mm A4— 在有效补强区内另外在增加的补强元件的金属截面积。 A=A1+A2+A3= mm2 A0 A4=A0A, A4= 2mm N5接管 Φ57 开孔削弱的截面积 A0 0A =dT+2T(nt C)(1 rf ) (26) 式中 C— 厚度附加量, C=C1+C2 d— 接管内径加上壁厚附加量 C 以后的直径, d=di+2C。 T— 壳体计算厚度; fr— 材料强度削弱系数; di=50mm, d= rf =144101 =, 0A = 2mm 有效补强范围 补强区宽度 B=2d, B=d+2Tn+ 2tn ;两者中取大者; B=, B=,则 B= 补强区外侧高度 1h = ndt , 1h =接管实际外伸长度;两者中取小者; h1=, h1=150mm,则 h1= 补强区内侧高度 2h。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