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新类群选育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牛肉与猪肉的比价已由几年前的 1:1 上升到现在的 1:。 因此,从近几年市场牛肉价格总的走势看,牛肉价格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势头,而我国牛肉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只要我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牛肉等级,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风险分析 肉牛生产面临两大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 疫病风险方面,随着兽医体制改革和疫病防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即: 100%的行政村配备专门防疫员; 100%的畜 禽按时免疫; 100%的畜产品检疫。 通过培训、观摩等措施,广大养殖户疫病防治、洁净生产的意识不断增强,畜禽生产环境不断优化,造成疫病流行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小。 市场风险方面,主要是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农民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为了避免“牛贱伤农”和减轻自然、市场风险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规划在实施过 16 程中应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利润分配机制,以保护农民进行肉牛生产的积极性,是实现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本项 目以 ** 为项目区,以 ** 乡为建设重点,以 **市 *** 肉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区域。 ** 区 概况 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 区地处 ***, 呈扇形冲积平原,沿山地海拔 14161823 米。 总土地面积 ** 平方公里,宜耕面积 **万亩。 ** 区辖 * 个乡镇、人口 **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 万人,总农户 ** 万户,农村劳动力 ** 万人。 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属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是全国十二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区内 盛产小麦、玉米、稻谷、豆类等粮食作物及油料、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境内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 7℃,最高气温为 37℃,最低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 125 毫米,蒸发量 1990 毫米,日照时数 29003000 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 千卡 /平方厘米,无霜期 153 天。 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转化前景广阔,形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规模 17 效益的粮油、蔬菜、林果、畜牧、种子和乡镇企业等支柱产业,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十大商品基地,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市场体系健全,商贸流通活跃,形成了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纵横交错的粮油 、蔬菜、皮毛、牲畜、工业品、旧货、餐饮等市场网络。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 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特点是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光热充足,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31℃。 ≥ 0℃积温为 3380℃,共计 240 天,≥ 5℃积温为℃,共计 199 天,≥ 15℃积温为 ℃,共计 天。 该地年均降水量 180mm,蒸发量 1912mm,日照时数 2900— 3000h,日照率 65%,年太阳辐射总量 卡 /㎡,系太阳辐射高质区,无霜 期 153 天,最长 179 天,最短 120 天。 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气透明度好。 气象灾害主要是大风,干热风和霜冻。 水文条件: ** 区有大小河流 * 条,年径流量 * 亿 m3,地下水动储量 * 亿 m3。 现有中小水库 * 余座,总库容量 * 亿m3,冰川面积 * km2。 地表水质好,矿化度小于 1g/L,属于碳酸盐性水,可作为生活饮用水,生产用水和灌溉用水。 ** 乡 概况 18 ** 乡 地处 ** 区城 西 * 公里。 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全 乡 辖 12 个行政村, 82 个合作社, 3800 户, 12829人,耕地面积 万亩。 近年来, 该乡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社会经济 发展势头强劲。 2020 年全 乡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利用滩多地广的优势,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建成 18个 养牛 专业社, 6 个养殖 小区( 场 ) , 肉牛 规模养殖户 2100户, 2020 年全乡肉牛饲养量 万头。 畜牧业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交通、通讯条件便利。 畜牧管理及服务机构健全,专业队伍素质较高,“五良”(良种、良料、良舍、良医、良法)配套,科学养殖技术已在全镇得到应用,科技成果的应用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均有较大的提高。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 ** 市 *** 肉牛繁育 有限责任公司位于** 区 ** 乡,成立于 2020 年 10 月,注册资金 300 万元,固定资产 600 万元。 占地面积 133 亩,饲草地 200 亩。 现有高标准牛舍 2栋 1000平方米,饲草加工以及库房等共有 8600平方米。 青贮窖 1500 立方米。 机井一眼。 现存栏母牛 320头,育肥肉牛 260 头。 养殖场位置 地势高、排水好、环境干燥、向阳、通风、 远离居民区, 有利于防疫 , 距交通 要道 1500m以上。 19 第五章 项目场址选择 与原则 一是符合 ** 省畜牧业发展规划要求;二是项目要立足于当地的秸秆资源优势,突出秸秆加工利用与肉牛优势产业发展。 三是项 目以改善畜牧 兽医 设施为基础,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四是项目最终产品必须是安全、无污染的市场适销产品;五是项目建设既要尊重政府、行业部门规划及对秸秆资源合理配置、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同时强调农牧民的自主参与、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六是项目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七是项目建设内容要与本地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 核心区牛场建设 要按照 养牛 特点和生产生活需要,科学合理布局管理区、生产区、排污区,并建设绿化带和隔离带。 大门口必须建有消毒池和进出人员消毒 室。 畜禽圈舍要冬季保暖、夏季通风凉爽,便于科学饲养和清洗消毒,并配套建设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 “ 建设标准化、喂养科学化、粪便处理无害化 ”。 可推行“ 种植 养殖 青贮 沼气 有机肥料 ” 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项目建设用地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土质合适,便于排除雨水、生产和生活废水。 场地水源丰富、水质良好,交通、通讯便利,电力供应可靠。 距居民区和主要交通线有 20 一定的卫生防疫距离,并位于居民区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 第 六 章 项目技术方案及 工程方案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概况 与技术水平 该项 目的技术依托单位 是 ****大学。 学院现设动物科学系、 草业科学系 、 水产科学系 ;有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 3 个本科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学、遗传 学、水生生物学 7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学、遗传学、水生生物学 7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 168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27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47 人;博士生导师 22 人,硕士生导师 26人;教师中国家 “千人计划 ”入选者 1 人,国家及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1 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入选创新团队 1 个,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 4人。 学院现有学生 1498 人,其中本科 生 1081 人,硕士研究生 320 人,博士研究生 97 人。 70 多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 21 各类人才 8000 余人。 学院积极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学院科研经费稳步提高,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 100 项,到位经费在 2020 年突破千万元后,20 2020 年再创新高突破两千万元大关,为各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 项。 对 ** 地区 农民增收、地方经济 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加强院外所和 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服务,不断强化服务 “三农 ”的能力。 充分发挥基地在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辐射带动作用,每年培训各类养殖技术人员近 10000 人次,发放科技资料 30000 余份,有效的带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该 大学 丰硕的成果 可 为本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来源与技术保障。 项 目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普查的内容主要是体尺、体重,繁殖性能,泌乳性能等。 在对西杂二世代母牛外貌和性状测定后,选择体尺外貌基本一致,性状相似母牛群 15000头,重新打号、登记,建立档案。 基础母牛群组建后,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并且尽量在饲养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饲养。 22。 主要对母牛情期受胎率、妊娠情况、犊牛成活率等繁殖性能和抗病力等测定登记。 对选留的基础母牛群采用优秀的西门塔尔牛进行级进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测定和选留。 成年母牛 人工授精 产犊 断奶 18- 20月龄 282- 283天 6个月 ( 肉牛繁育生产工艺流程 ) 拟选择的杂交试验模式示意图如下: (模式 1) 基础母牛群(西本 F1 )优秀西门塔尔♂ 弗莱维赫牛♂西杂 F2♀ 弗西本 F3(固定) (血液含量比:弗莱维赫牛 50%、西门塔尔 %、本地牛 %) (模式 2) 基础母牛群(西本 F1♀)弗莱维赫牛♂ ↓ 弗西本 F1♀弗莱维赫♂ ↓ 弗西本 F3(固定) (血液含量比:弗莱维赫牛 75%、西门塔尔 %、本地牛 %) 繁殖母牛 妊娠 母犊留种公犊育肥 哺乳 23。 对初生重、断奶重、 12月龄、18月龄性状、乳用性 能、产肉性能以及适应性全面测定登记。 在此基础上,衡量综合指数,选择公牛留种(不少于 200头),母牛继续选育选配,在选育群体中组建核心母牛群。 选留公牛中,进行严格测定分析后,选择符合种用条件的公牛,依据登记档案,避开近亲,开展闭锁繁育横交一代固定(根据情况必要时进行横交二代固定),群体本地牛血液含量保持在 %。 在横交固定群体中,选择性状相似、适应性相似、遗传性稳定,的后代牛组建选育群。 群体中选育群母牛数量达到 3000头以上,其中建立完整系谱档案的核心群体 1000头以上。 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完成后核心群基础母牛达到 1000头以上,选育群母牛 3000头以上,种群规模 10000头以上。 产乳和产肉性能达到或接近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水平,指标如下:产乳指标:核心群(特、一级 ) 1000头,年产奶量 4000公斤,乳脂率 %;选育群 3000头,年产奶量 3500公斤,乳脂率 %。 产肉指标:核心群平均日增重 1200克, 1822月龄宰前活重 550公斤,屠宰率 58%,净肉率 50%;选育群平均日增重 1000克, 1822月龄宰前活重 500公斤,屠宰率 55%,净肉率 48%。 24 为了实现高效、批量化的生产,对母牛分批次实施同期发情技术,然后再实施人工授精。 该两项技术的实施 依托 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技术部门的协作。 跟踪犊牛性别、系谱信息、出生日期及犊牛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体尺、体重及与生产性能等有关数据,采用同期同龄比较法进行后裔测定。 从第 1个项目年开始,对基地内所有的 选育的母牛 都统一编号注册,实行 1牛 1号的身份证制度,对于该牛的产品也实行一品一号一系列的纵向追踪和追溯。 详细记录品种、生年月日、家系、产地、饲养场家、饲草饲料、防疫与病历、屠宰加工厂和屠宰日期等等。 冻配技术 牛的冻精配种技术已成为提高牛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牛的冷冻精液研究和应用工作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发展很快, 肉牛 业基本普及。 随着 ** 黄牛改良工作的逐步深入,冷冻精液采用人工输精技术已在 我区得到全面 推广应用。 本项目以细管冻精技术为手段,在项目区内全面推广普及肉牛杂交改良。 其冻配技术执 行 《 牛 冷 冻 精 液 人 工 授 精 技 术 操 作 规 程 》 25 ( DB51/T5162020)和《细管冻精输配技 术操作规程》。 项目 核心区 采用挤奶厅式集中挤奶 本项目在生产区新建牛舍的中心部位建设挤奶厅,进行集中式挤奶。 挤奶厅式集中挤奶有利于挤奶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不仅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使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挤奶机在使用时保持性能良好,送奶罐和贮奶罐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 挤奶前用温水清洗乳房和乳头,用一次性纸巾擦干,并逐一对每头牛每个乳区作乳房炎的检查,阳性牛改为手工挤奶,每次挤奶将前“三把奶”手工挤掉,后采用机械挤奶。 挤完后用消毒液喷淋乳头消毒,目的是杀死乳头表面的细菌。 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