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次选择是从众的错误反应。 如果将所有被试结果平均,那么会达到 33%的从众反应次数。 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了访问,归纳了 3类错误的类型: a 被试把别人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 “ 正确 ” 的答案。 b 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的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一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c 被试确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做同样错误的选择。 同学们有何评论、感想。 5. 服从权威的实验研究 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实施了一项服从实验,以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 这一实验被视为有关服从研究的典型性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服从研究的许多实验结果,对于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协调人际关系以及提高群体工作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Milgram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 公开招聘受试者 , 每次实验 , 付给。 有 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 , 他们当中有教师 、工程师 、 邮局职员 、 工人和商人 , 年龄在 2550岁之间。 实验中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 , 他们将参加一项惩罚如何影响学习的实验研究。 实验时 , 两人为一组 , 一人当学生 , 一人当教师。 谁当学生谁当教师 , 用抽签的方式决定。 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为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 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 实验开始 , 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当教师的真被试分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 , 中间用一堵墙隔开。 在 “ 学生 ” 的胳膊上绑上电极 , 这是为了在“ 学生 ” 发生错误选择时 , 可由 “ 教师 ” 施以电击惩罚。 而且 , 实验者把 “ 学生 ” 用带子栓在椅子上 , 向 “ 教师 ” 解释说是为了防止 他逃走。 “ 教师 ” 与 “ 学生 ” 之间不能直接看到 , 用电讯传声的方式保持联系。 给 “ 学生 ” 施以电击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 ,每个电钮上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 从 15伏特开始累计 , 依次增虽到 450伏特 , 每四个电钮为一组 , 共七组零两个 , 各组下面分别写着 “ 弱电击 ” 、 “ 中等强度 ” 、 “ 强电击 ” 、“ 特强电击 ” 、 “ 剧烈电击 ” 、 “ 极剧烈电击 ” 、 “ 危险电击 ” , 最后两个用 标记。 事实上 , 这些电击都是假的 , 但为了使作为 “ 教 师 ”的被试深信不疑 , 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 45伏特的真电击 , 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 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 , 但已使 “ 教师 ” 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 , “ 学生 ” 故意多次出错 , “ 教师 ” 在指出他的错误后 , 随即给予电击 , “ 学生 ” 发出阵阵呻吟。 随着电压值的升高 , “ 学生 ” 叫喊怒骂 , 尔后哀求讨饶 , 踢打墙壁 , 最后停止叫喊 , 似乎已经昏厥过去。 “ 教师 ” 不忍心再继续下去 , 问实验者怎么办。 实验者严厉地督促 “ 教师 ” 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 (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另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 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Milgram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同学们有何评论、感想。 霍桑效应实验 霍桑实验,是于 1924年至 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 这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也很不理想。 为探求原因, 1924年 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实验研究。 这个实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挑选了一批女工,分别编成两个小组,一个组为控制组,另一个组为试验组,前者生产条始终不变,后者则作种种变化,然后比较两个组的实验结果,以便得出相应的结论。 1. 照明实验 梅奥等人的这个试验是研究照明条件的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在试验开始时,研究小组设想:增加照明会使产量提高。 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产量几乎等量上升,看不出增加照明对生产量有什么影响。 后来他们又采取相反的措施,逐渐降低试验组的照明度。 按研究小组的设想:实验组的产量必然会下降。 可是事实上,尽管照明度一再下降,甚至降到相当于月光的程度,产量并没有显著下降。 经过对实验的认真分析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实验 , 终于明了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产量都有提高的原因。 如果让工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试验 , 参加人员认为这是管理当局对他们的格外重视;同时由于在实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 , 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有融洽的关系 , 因而促使了实验中两组产量的提高。 这充分表明 , 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人群关系比照明条件更为重要 , 更有利于提高工效。 2. 福利实验 梅奥等人的这个实验目的是,福利条件与工作时间等其他条件对生产的影响。 梅奥选出 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装配继电器的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增加一些福利措施,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茶点等。 实验研究者原来设想,这此福利措施会刺激人们生产积极性,一旦取消这些福利措施,生产一定会下降。 于是在实验进行了两个月之后取消了各种福利措施。 而实验的结果仍与学者们的设想相反,产量不仅没有下降,而是继续上升。 经过深入地了解分析发现,这依然是融洽的人群关系在起作用。 这个实验表明,人群关系在调动积极性、提高产量方面,是比。07实验法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