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庄煤矿村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田的西部构造区。 白庄井田四周受断层包围,在井田北部 沿边界 F12 断层有一伴生的向斜构造。 向斜南翼地层倾角较缓,一般为 0~18176。 ,平均 为 7176。 ;向斜北翼地层倾角较大,一般为 14~43176。 ,平均 为 19176。 ,并向北有变 陡的趋势。 井田内构造以断裂为主 ,褶皱次之。 井田内中新生代断层十分发 育,除极少数小型断层之外,绝对多数为正断层。 根据其展布方向(断层主方位),大体可分为三组,一是 NW 向断层,如 F11 等,本组断层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北边界附近,井田内数量不多;二是 NE 向断层,如 F24 F F0F2 F211 等,本组断层一般落差较大,切割较深,延伸距离较长,其运动方向在 F3 和F03 断层以北 为 北升南降,呈台阶式段落,在 F3 和 F03 断层以南多为南升北降,这些断层是井田内主要的控制性构造;三是 NNE 向断层,如 F F2 BF13 等,本组断层在井田 内较发育,延伸远,倾角较大,并伴有扭性特征,它们一般切割第一和第二组断层。 另外,井田内还发育少量近 EW 向的断层。 现将井田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层叙述如下:  F11 断层:为 F1 断层的分支,井田东北部边界。 走向 NW,倾向 SW,倾角 70176。 ,落差大于 100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1900m。 表现为北升南降的正断层,断层力学性质复杂,上盘为煤系地层,下盘为寒武纪地 层。  F12 断层:为 F1 断层的分支,井田东北部边界。 走向 NEE~NNW,倾向 SSE~SSW,倾角为 75176。 ,落差大于 100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2770m,表现 为北升南降的正断层,断层力学性质复杂,具有多期活动性,为初步查明断层。  F3 断层:为现生产井田与扩建新区的分界断层,位于井田的中西部。 走向 NE,倾向 NW,倾角 为 70~80176。 ,落差 为 0~150m。 该断层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3000m,有 30西检 10 等钻孔穿过,井下 230m 水仓、 3400 轨道皮带石门、 3800 采区等多处揭露,断层带宽 30~40m,呈台阶式断层组合形式,并经四、六采区地面地震勘探控制。 该断层在 303 钻孔附近落差最大,向东逐渐减小,在 F24 断层附近消失;向西分叉为两条断层。 该断层为查明断 层。 14  F03 断层:位于井田中东部,走向 NE,倾向 NW,倾角 50~80176。 ,落差 0~130m。 在井田内部延伸长度为 3800m,有 380、西补 16 等钻孔穿过,井下 3201 工作面、 3203 运中、 250m 轨道石门、 150m 西大巷等多出实际揭露。 该断层向西在 F24 断 层附近消失,为基本查明断层。  F7 断层:为井田的西部边界,走向 NNW~NE,倾向 SWW~NW,倾角 65~80176。 ,落差 25~12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4950m,有 73 66 73 33 333 等钻孔穿过,并由地面地震勘探基本查明,表现 为东升西降的 正断层。  F12 断层:位于井田东南部,走向 NNE,倾向 NWW,倾角 65~70176。 ,落差 25~7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2070m,有 6327 63280、 300、 63 水 3 6327 418等钻孔穿过,井下 3200 采区、 3300 采区实际揭露点控制,并有 150m 西大巷、250m 轨道石门实际揭露,断层带宽 为 5~15m,表现为东升西降的正断层,落差自南向北减小并交汇于 F03 断层处消失 ,为查明断层。  F21 断层:为井田东部边界,走向 NNE,倾向 SE,倾角 为 75176。 ,落差 为 140~360m。 在井 田内延伸长度为 2400m,有 421 钻孔穿过,表现为北升南降的正 断层,为基本查明断层。  F24 断层:位于井田中部,走向 NNE~NE,倾向 E~SE,倾角 为 70~80176。 ,落差 为80~160m。 在井田内延伸长度为 4650m,有 6320 632 63 水 3 72 63水 21 323 等钻孔穿过,井下 150m 西大巷、 250m 轨道石门、 3400 采区实际揭露,断层带宽 为 15~60m,表现为西升东降的正断层,在 F3 断 层以南控制程度较高,为基本查明断层。 全井田被规 模较大的断层分割成三个大的块段,在 F7 与 F24 之间形成地垒, F24 与F03 之间形成地堑, F03 与 F21 之间又形成地垒。 生产实践表明,井田内断层的发 育规律比较明显,除了上面提到的断层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 井田内的大中型断层,虽然多以正断层形式出现,但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并且活动方式有所变化,因此断层的力学性质特别复杂,张、压、扭性均有,先张后扭的特征较为普遍,这与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的几经更迭有关。  断层的分级控制性明显,其控制关系既表现在断层的规模级别上,也表现在断层的发育数量及展布方位上。 一般情况下,大型断层控制中型断层,中型断层控制小型断层。 被控制的次级断层与控制性断层存在伴生或者派生的关系,常与控制性断层平行或以小角度相交,其发育数量随距离控制性断层而递减。 井田内同 等级的断层等距性分布的规律较明显,如 NE 向的中型断层间距一般为 100~150m。 15  煤层中小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生产揭露表明,井田内同一构造块段在不同深度上构造发育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如 2 煤和 7 煤中揭露的小断层密度、展布方向等方面差异较大, 7 煤断裂小构造极其发育,而 8 煤相距仅 25m 左右,却构造又相对简单,且 8 煤中发育一组逆断层,顶板构造二合顶极为发育,但 7煤中未曾出现过。 造 成垂向上构造分层性的原因除了煤层厚度、埋藏深度以及围岩(尤其是顶底板)岩性等构造环境存在差异之外,煤系中发育的滑动构造是重要原因之一。 井田南部褶皱的排列方式有平行式 和雁列式,具有短袖、倾伏的特点。 褶皱轴向 NEE,与 NE 向断裂近于平行或呈 小角度相交,被 NNE 向断层切割。 北部靠近北界断层附近发育一较大的向斜褶皱。 井田北部有一不对称向斜构造, 轴向 NE~SW,平行边界 F12 断层,南翼缓北陡,被 F24 和 F03 等多条断层切割。 向斜轴部倾角较小,一般 为 4~8176。 ,向斜北翼地层倾角较大,为 14~43176。 ,平均为 19176。 该 向斜经 3800、 3100 和 3500 采区实际揭露,并有 66 74731 66 6611 等钻孔控制,对采区正常划分有一定的影响。 在井 田 150m 水平四、六采区中部有一向斜构造,轴向 NE,该向斜幅度、宽度都较小,两翼倾角一般为 3~8176。 ,对 划分采区影响不大。 在井田的东 部 F24 断层以东,有一以 28 320 钻孔为顶部的穹窿构造。 经生产验证,该穹窿构造受 F2 F20 和 F15 等断层控制,其附近小断层特别发育,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见 图 )。 图 地质构造图 3700 采区地质构造 相对 较 复杂。 西部煤岩层呈单斜构造,中部为一褶皱构造,东部为向斜构造,向斜轴走向约为 109176。 煤岩层受构造断层影响,走向变化较大。 煤岩层走 16 向整体约在 87~110176。 之间,采区西部煤岩层倾向 N334176。 ~357176。 W,倾角 为 ~176。 ,平均 为5176。 ;采区东部煤岩层变化较大,倾向约为 N110176。 E,倾角 为 3~11176。 ,平均 为 9176。 采区受三条断层 F2 F24 F03 影响较大,且断层延展距离较长,对采区布局和工作面布置影响严重 , 三条落差较大的断层其附生断层也较多 , 采区内尚有隐伏的断层 ,它们 的存在也对采区工作面布置产生严重 的影响。 表 给出了 3700 采区主要断层情况。 表 3700 采区主要断层情况 编号 构造 性质 产状 ( 褶曲轴面 ) 实见位置及控制情况 走向 /176。 倾向 /176。 倾角 /176。 落差 /m F24 正 40 130 70 70~ 160 323 钻孔、 3302 工作面实见,西段控制程度较高,东段控制一般 F243 正 56 146 70 15 控制程度较低 F03 正 34~ 56 304~ 326 65 20~130 250 东大巷、东皮带实见,控制程度较高 F11 正 119 209 70 1000 磁偶源勘探控制 四、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 F2 F0 F243 断层间形成的独立水文块段。 采区边界 F12 断层为隔水边界, F2 F24 F03 断层为弱隔水采区边界。 主要含水层是第四系砂及砂礓层、石盒子砂岩、 31煤层顶板砂岩。 第四系水由于底部粘土层的阻隔,不与煤系地层发生水力联系,31层煤顶板砂岩水水量不大,补给微弱,易于疏干。 采区东部 982 孔附近上覆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赋存标高为 +35m,钻孔施工时该层位漏水 , 距 31煤层 329m 左右,对本采区的掘进和回采影响不大。 采区东部区域地表为涧北水库,季 节性 少量 存水, 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状态,全采方法 将对其坝堤产生 损 坏,应按保护煤柱回采。 据地质报告资料及生产实际揭露资料分析 , 本采区主要的充水来源是 31煤老顶中砂岩裂隙水和部分生产用水。 31 煤顶板砂岩裂隙水:该层中砂岩属弱含水层,中砂岩厚 为~ ,平均 为 , 垂直裂隙发育,局部富水性较强。 根据 3302 工作面、 3500采区掘进资料表明,其富水性较弱,一般在顶板破碎处、裂隙发育处和断层带附近淋水较大,但短时间内即可疏干,对掘进有一定的影响,初始水量最大约 为 30m3/h。 施工中主要以顶板淋水 为主,下山掘进时影响较大。 砂岩裂隙水量即正常涌水量 30m3/h:据 250m 水平实际开采资料, 31煤顶板中砂岩涌水量最大为 20m3/h( 3500 巷探 、 3302 工作面 ), 3300 采区轨道、皮带掘进时顶板砂岩 17 水量为 10m3/h。 生产用水量 30m3/h:按一个工作面两个掘进头同时施工计算。 采区最大涌水量为顶板砂岩裂隙水量(正常涌水量)及生产用水之和 ,因此 最大涌水量 为 30+ 30= 60m3/h。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白庄矿井通常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本区 31煤层全部可采。 31煤层埋深 为 395~420m。 31煤层厚约 为 ~ ,平均为 米,为较稳定的厚煤层。 局部含夹矸 , 厚度 为 ~ ,平均 为 米 , 位于煤层上部。 煤层在采区中部最厚,向四周变薄。 本采区煤层产状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 区内 31煤顶板变化较大,采区大部分直接顶为粉砂岩,厚度 为 ~ , 416 孔 、 384孔附近粉砂岩消失,中砂岩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 煤层老顶变化较小,采区大部为厚层中砂岩,平均 为。 煤层底板一般为粘土岩,变化不大。 具体采区井上下对应关系参见附 图。 31煤层 顶底板特征见表。 涧北堤坝保护煤柱内经钻孔 35 22 41 4 63234 以及在 3700、 3500 和 3900采区打了几个探巷,发现 31煤层厚度为 ~,埋深为 448m。 表 31 煤层 顶底板 类别 岩石名称 厚度 /m 主要岩性特征 ( 含水性 ) 老顶 中砂岩 ~,中粗石英砂岩,裂隙富水 直接顶 粉砂岩 0~,泥质胶结,含煤线,不含水 直接底 粘土岩 0~,团块状结构 ,植物化石多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一)瓦斯 白庄 矿井 CH4相对涌出量为 ~ , CO2相对涌出量 为 ~ 昼夜 , 属低沼气矿井。 涌出特征为普遍涌出。 瓦斯中 CH4含量为 ~, CO2为~。 本矿井至今未发生 过 煤和瓦斯突出。 (二) 煤尘 白庄矿井煤尘 爆炸指数均在 35~ 45%, 火焰长 为 650~ 700m, 止爆岩粉用量 为 75~80%。 据地质报告资料 , 具有强烈爆炸危险。 (三) 煤的自然发火倾向 18 经 其它 矿井 开采资料证实, 3 层煤 多次发生过自燃发火, 但是白庄煤矿 至今还未发生过煤层自燃现象。 31煤属三级自燃倾向 , 发火期 为 6~ 12 个月。 三、地温与地压 (一) 地温 本井田恒温带 为 40m 左右,地温梯度为 2℃ /100m, 井下工作区温度为 18~ 20℃ , 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 地温也会上升。 (二) 地压 据 250m 水平生产实际 , 井巷地压的显现及其对巷道的破坏程度 , 与开采深度、开采范围、围岩性质和地质构造条件等有关。 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 地压明显增大 , 临近采空区地压显现明显 , 软岩层较坚硬岩层地压显现明显 , 断层及其交叉处 、 向斜的轴部地压显现均较显著。 目前无 实测的地压资料。 19 第三章 涧北堤坝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涧北堤坝概况及压煤量 一、涧北水库 涧北水库于 1965 年 10 月动工兴建, 1966 年 6 月完工。 水库地势北高南低,坝址附近均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地层。 坝基底部有一层厚度 1~2m 的胶结砾石链。 1981 年,曾进行过一次加高培厚。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