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谢矿区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XV8) (183 个 ) (183 个 ) 下含 3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 起缺失 ) (XV12) (水Ⅳ 7) (183 个 ) (183 个 ) 下隔 3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起缺失 ) (Ⅷ 17) (Ⅷ 17) (163 个 ) (163 个 ) 下含 2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起缺失 ) (XV9) (XV9) (122 个 ) (122 个 ) 下隔 2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起缺失 ) (XV8) (XV8) (57 个 ) (57 个 ) 下含 1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起缺失 ) (Ⅷ 13) (构 2) (49 个 ) (49 个 ) 下隔 1 纯砂砾厚 总厚 0(Ⅶ 15 隆起缺失 ) (Ⅷ 9) (Ⅷ 9) (3 个 ) (3 个 ) 基岩面标高 (m) 最高 (Ⅶ 11) 最低 (XV8) 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16 (2)下含 2。 厚 ~ ,平均。 是下含中较富水的层段, q= ~ ,主要为中粗砂,下部为含泥质砾石层,局部呈半固结状。 (3)下含 3。 厚 ~ ,平均。 q= ~ ,岩性为细、中粗砂, 且富含泥质 ,局部呈半固结状。 下含 1与下含 2之间的下隔 2厚度较薄且不稳定,故疏降过程中作为一层考虑。 下含 3则由于下隔 3的局部尖灭、变薄以及多数钻孔穿透后没有分层止水,实际上亦串成一体,故疏干下含 实际上也必疏干下含 3。 (4)下隔 1。 厚 0~ ,平均。 不稳定分布于基岩面上,古河床地区大都缺失,造成下含 1直接沉积在煤系之上。 (5)下隔 2。 厚 ~ ,平均。 分布不稳定。 (6)下隔 3。 厚 ~ ,平均 1~ 4m。 分布较稳定,但也有局部地段变薄至尖灭。 瓦斯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各矿煤层埋藏深( 300~ 1500m)、煤层极其松软( f=~ )、瓦斯含量高( 12~ 26m3/t)、透气性低(煤层透气性系数为 ~ )、瓦斯压力大( )、地温异常( 1000m达 47℃)、 13 对生产矿井中除顾桥矿、潘北矿为高瓦斯矿井外其余矿井均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 2020 年全矿区瓦斯涌出量已达 m3/min,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达到 40~ 110 m3/min,预计到 2020年全矿区瓦斯涌出量可达 1500~ 1700m3/min,采煤工作面尤其是保护层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达到 100~ 130m3/min 以上。 地压 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17 淮南煤田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压大。 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部分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底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煤系岩层大多胶结 良好。 经力学试验,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层位、容重点关系不明显,主要与岩性有关,泥岩强度最低,砂质泥岩次之,砂岩强度高。 顶板抗压强度:泥岩、砂质泥岩为 ~,细~中砂岩为 ~ 143MPa,粗砂岩为 ~。 生产中还存在复合顶板和顶板砂岩体相变大等工程地质问题。 煤尘 据生产矿井及勘探资料,淮南煤田煤尘爆炸指数高达 65%以上,火焰长度可达 300mm,岩粉量最大为 35%,因此,粉尘普遍具有爆炸危险。 煤的自然倾向 淮南煤田绝大多数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 3~ 6个月,最短的为 14天。 地温 两淮煤田的恒温带深度一般为 30米,温度 ℃ .平均低温梯度变化较大,最低为 ℃ /100 米,最高可达 ℃ /100米。 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平均低温梯度一般在 ~ ℃ /100米之间。 属于低温梯度大于 3℃的正异常区,从矿区东部到西部基本连成一片分布,一级热害区( 31℃)在标高 400~ 450米;二级热害区(大于37℃)在标高 600~ 650 米以下。 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难 淮南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复杂,为典型的“三高”、“三软”煤层。 高 地压:淮南矿区已全面进入深井开采,地压显现强烈,谢一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18 矿在 780m标高最大主应力达到 ,在 960m标高最大主应力达到 ;丁集矿在 850m标高最大主应力达到 ;潘三矿在750m 标高最大主应力达到 ;潘一矿在 750m 标高最大主应力达到 ,由于高地压,巷道支护困难,需要采取内锚外架、喷注浆等复合支护,单进低、成本高,并且维修工程量大。 高地温:淮南矿业集团矿井大多属于深井开采,矿区目前平均开采深度已达 780m,最大开拓深度 985m,地热 灾害问题日益严重。 600m水平大部分区段地温超过 31℃,局部区段大于 37℃,最高原岩温度 45℃以上。 潘一矿、潘三矿、顾桥矿、丁集矿及在建的朱集东矿井、潘一矿东区等都属于以地温异常为主的高温区,矿井一水平原岩温度均超过 37℃,属于二级热害矿井。 热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淮南矿业集团安全生产的瓶颈,影响职工的身心建康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建立矿井集中降温系统。 高瓦斯:瓦斯含量 10~ 36m3/t,瓦斯压力最高 ,所有生产矿井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2020年淮南矿业集团 全矿区瓦斯涌出量已达。 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达到 40~110m3/min,需要开采保护层, 保护 主采煤层,而保护层大多为薄煤层,开采难度大,并且需要施工高、低抽巷等瓦斯治理巷道。 “三软”:顶板软,底板软,煤层松软,煤层 f值只有 ~ ,再加上构造复杂、断层影响,煤巷支护强度要求高,需要采用锚网(索)或内锚外架支护措施,采用的锚索、锚杆直径均达到 22mm, U 型棚已达到 36U以上;工作面装备工作阻力最高已达到 10800kN。 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19 矿区 水资源概况 地表水 潘谢矿区水资源丰富,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 淮河横穿矿区。 淮河过境多年平均径流量 216亿立方米 /年。 枯水年 35~ 40亿立方米 /年,淮河水位由蚌埠闸控制,一般为。 矿区内还分布有西 淝 河、济河、颖河、架河 、 港河 、泥河等河流,沿淮湖泊洼地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城东湖、城西湖、芡河洼等。 湖面面积 4600km2, 中小型水库面积 107km2。 江淮地区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 年径流量 ,地区降水总量 亿立方米。 蚌埠闸正常蓄水位 ,相应蓄水量。 现扩建工程已完成,如果水位提高到 ,可增加供水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竣工后,年净增供水量 12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潘谢矿区属安徽省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为淮河冲积平原,沉积有巨厚的新生界地层,由松散的砂、细砂、砂砾和粘土等组成,为孔隙含水层。 按岩性组合特征和含水层的富水性,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第一含水层由中、细砂组成,为半承压孔隙含水层,埋深 40m 左右,含水层厚 14~ 34m;第二含水层,由细砂、中砂组成,为承压孔隙含水层,埋深 40~ 120m左右,含水层厚 30~ 50m;第三含水层,由中砂、粗砂为主组成,为承压孔隙含水层, 埋深 130~ 350m左右,含水层厚 240m左右;第四含水层由砂、砂砾组成,为承压孔隙含水层,埋深 360 m 以下,含水层厚 100m左右。 矿区供取水为浅部地下水,即第一、第二两含水层,主要为第二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20 含水层,由细砂、中砂等组成,为弱承压 ~承压孔隙含水层,埋深 9~120 m,含水层一般厚 60~ 80m,水位埋深 1~ 3m,单位涌水量 ~ /秒,富水性中等~强,矿化度小于 1克 /升的 HCO3Na型淡水,宜于饮用和灌溉,一般无水质问题。 矿区地下水动态为典型的 滲 入蒸发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其次为河 流、湖泊、人为蓄水渗入补给。 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季节性控制。 地下水运动以垂向为主,自然流速极慢,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地面蒸发及植物吸收蒸腾。 潘谢矿区为矿井生产建设需要,进行了五个区块的供水水源勘探,每个勘探范围内天然越流补给量为 17000~ 21000 m3/d,平均年降水入渗量为 25000~ 50000m3/d。 矿井实际开采与需求水量小于补给量,表明矿区地下水丰富,开采保证程度高,能够满足矿区建设与长期使用的需求 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21 二 、项目的必要性 、 可行性 及以往工作 分析 以往工作分析 淮南煤矿 淮堤下采煤 淮河是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 干流流经淮南矿区的李嘴孜、新庄孜和谢李深部井井田上方,详见图。 图 淮河与矿区分布对照图 河床和堤下直接或间接压煤地质储量 t,可采储量 t,压煤占四个矿区总可采储量的 %,大量压煤严重制约了淮南矿区的正常生产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淮南矿业集团自 20 世纪 60 年代进入淮堤下采煤。 至今历经 50 多年,积累了淮河河床下、淮河堤防下采煤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飞跃,取得了一系列试验研究成果, “三下采煤技术”曾分别荣获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22 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3 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淮河堤下采煤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 截止 2020年,在淮河下、六坊堤下和西淝河下累计采煤 5900 万吨,既开采了煤炭资源,又保证了河流的安全。 事实证明,淮南矿业集团在淮河堤下采煤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淮南矿区实际和具有自己特色的“三下”采煤技术,已具备在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称“三下”)采煤的能力。 淮堤下采煤影响情况 六坊堤是淮河大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1974 年开始 ,淮南矿务局李嘴孜矿就开始在六坊堤下试采,在淮河这样大的水体及河堤下开采,我国尚属首次。 1973 年~ 1981 年 6 月,先后从淮河漫滩、河床及河堤下开采了 C15到 B4共 9个煤层(其中漫滩 1个,河床及河堤下 8个),累计采厚 ,共安全出煤 ,同时通过系统的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取得了淮堤下采动变形规律。 1974年 4月~ 1975 年 4月, 李嘴孜矿 C15煤层采动后,地表下沉量达 ,堤体为 ,地表水平拉伸变形 ,堤体为 ,此时地表和堤体未见明显的裂缝。 1975 年 5 月, 李嘴孜矿 东二东 C13第一分层推进达 90m 后,发现地表有平行切眼方向的细小裂缝,缝宽 2~ 5mm,缝距 2m左右。 测得地表最大下沉量达 ,最大水平变形走向线 ~ ,平均,倾斜线 ~ ,平均 4mm/m,因此可以认为当水平变形达 2~ 4mm/m时,地表和堤体可出现裂缝。 1976 年 3 月, 李嘴孜矿 C13第二分层采后,发现地表有平行工作面向和切眼围绕采空区四周的椭圆状裂缝带(地表最大拉伸区),带宽 40m,潘谢矿区 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 可行性研究报告 淮南煤矿勘察设计院 23 裂缝开口宽度一般为 10~ 20mm,密度 2m左右一条。 经在堤体南侧开挖,其延展深度 2~ 3m,倾向采空区,角度很陡。 1976 年下半年, 李嘴孜矿 C13第三层采后,裂缝带位置变化不大,但裂缝开口宽度加大了,为 120~ 250mm,落差为 140~ 200mm,经在堤北侧地表开挖发现裂缝深 1m左右,急速收敛到宽度 10~ 20mm,裂缝陡直,倾向采空区,裂缝密度为 1m 左右一条。 此时地表最大拉伸变形已达到 ~ ,堤体为 10mm/m,裂缝延展深度 ,缝宽 10mm。 因堤体与煤层走向斜交,此裂缝带对堤体影响有两段( 155#~ 14#测点处长 40m, 158# ~ 161#测点处长 90m),裂缝斜切和横切堤体,其延展深度已完全切割到堤底。 1977 年~ 1980 年,开始对 李嘴孜矿 B 层煤开采,堤体水平拉伸变形继续扩大,最大达。 具体见表。 表 六坊堤变形观测数据表 煤 层 分 层。潘谢矿区西淝河、泥河、济河、港河水体下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污水管道施工逐段连通全线。 施工供水 根据工程布置特点及施工需要,结合现场地形和本标施工特点,拟采用相对集中布置的方式供水,生活用水直接从甲方提供的水源点引接 , 主管选用Ф 75mm 镀锌管埋地铺设 , 支管采用Ф 50mm、 Ф 35mm 镀锌管接引。 施 工供电、通讯及照明 ( 1)施工供电 现场施工用电从业主提供的变配电设施引接,根据各施工点、生活办公营地的用电需要,集中统筹考虑
凝土时,按设计分节浇注一次成型,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最后进行洒水养生。 沉降缝填料采用粘土、沥青麻絮填塞紧密、不透水。 并做好涵背后防水层的施工。 盖板施工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了控制好盖板的质量,涵洞的盖板采用现浇的方式施工。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新建漳州港尾铁路工程 涵洞 施 工组织设计 11 (1)、 涵洞盖板施工方法 盖板用的钢筋、水泥、砂、碎石,模板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合料温度。 ( 五 )粘 层 施工方案 材料及用量 根据设计要求,在沥青混合料层间设粘层 , 粘层采用 高温 沥青,洒布量为 ~。 施工方法 (工艺流程图见附图) a、粘层施工前下层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并提前将表面清扫干净。 粘层应在上层面层施工前 24小时内洒布,以免洒布后尘土污染。 b、 沥青洒布车按计算速度匀速前进,洒布粘层沥青。 c、 在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或气温低于 10℃时
,同年秋改为漫江镇人民公社。 1959 年划归临江县管辖,为林区人民公社漫江分社。 1961 年 10 月重新划分为抚松县管辖,名为漫江镇人民公社。 1965年撤销漫江镇,成立漫江人民公社。 1983 年 11 月体制改革,改为漫江乡。 1984年 12月漫江乡改为漫江镇,延续今日。 漫江镇辖区内有 4 个行政村:漫江村、枫林村、前进村、长松村。 漫江镇现有总户数 1346 户, 总人口数
大楼采用 Cisco Catalyst 4500 智能化以太网交换机。 Cisco Catalyst 4500 Cisco Catalyst 4500 为所有将集成以解决业务问题的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 通过集成永续性扩展智能网络服务,可控制所有流量类型并实现最短停运时间。 Cisco Catalyst 4500凭借以下 功能 提供了这种控制能力:集成永续性 —— 通过 Cisco
—银法和铁钼法比较 银法是经典的生产方法,近几年来银法工艺同铁钼法工艺一样,可以直接生产低醇甲醛,且甲醛浓度也可达 50%左右。 虽然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同时兼有银法和铁钼法两种生产工艺,但侧重面不尽相同。 总的说来,美国等欧美西方国家,由于聚甲醛工程塑料发达,采用铁钼法生产的厂家较多。 据报道,美国铁钼法 生产的甲醛曾一度占总产量的 80%以上。 在近十年中,美国新建的甲醛装置全部用铁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