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连锁旅馆设计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100539613152 B轴与C轴柱(中柱)柱端弯矩计算层号B柱、C柱617778504003751777850400374177785040037317778504003721446677325001100539619247注:对于值的确定: 柱的反弯点高度取决于框架的层数、柱子所在的位置、上下层梁的刚度比值、上下层层高与本层层高的比值以及荷载的作用形式等。 式中: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在各层等高、各跨相等、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的情况下求得的反弯点高度比;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的修正值;因上层高度变化的修正值;因下层高度变化的修正值。 、的取值见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 框架梁端弯矩、。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分别按一下公式计算。 式中:、分别表示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分别表示节点左、右梁的弯矩;为柱在层的轴力,以受压为正。 按上述方法求得的梁、柱端弯矩和剪力均为支座中心处的弯矩和剪力,应近而求得梁、柱支座边缘截面的弯矩和剪力。 中柱两侧两端弯矩按梁线刚度分配:中柱: ;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层次AB(CD)梁BC梁柱轴力边柱A(D)中柱B(C)654321。 地震作用下框架弯矩图(kNm) 地震力作用下的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KN) 风荷载计算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用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式中:——基本风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地面粗糙度为B类;——风荷载体型系数,根据建筑物的体型查得;——风振系数,基本自振周期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高度小于<30m,所以;——下层柱高;——上层柱高,对顶层为女儿墙高度的2倍;B——迎风面的宽度,B=。 ,集中于各层楼(屋)。 集中风荷载标准值离地高度注:计算时,取H=,B=。 一、侧移刚度D、 横向3~6层D值的计算构件名称A轴柱17313B轴柱40037C轴柱40037D轴柱17313层总刚度 横向二层D值的计算构件名称A轴柱14167B轴柱32500C轴柱32500D轴柱14167层总刚度 横向底层D值的计算构件名称A轴柱13152B轴柱19247C轴柱19247D轴柱13152层总刚度二、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第j层的总剪力; ——第j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第j层的层间位移。 第一层的层间侧移值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J层侧移: 顶点侧移:。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侧移层次61147001/2029551147001/960941147001/651931147001/51112933341/37711647981/3019侧移验算:层间侧移最大值:,满足要求。 框架的风荷载(从左向右吹)作用下的内力用D值法进行计算。 方法与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一样,计算类同,故简化叙述。 计算选取横向⑦轴线框架。 A轴与D轴柱(边柱)柱端弯矩计算层号A柱、D柱6114700173135114700173134114700173133114700173132933341416716479813152 B轴与C轴柱(中柱)柱端弯矩计算层号B柱、C柱6114700400375114700400374114700400373114700400372933343250016479819247 框架梁端弯矩、。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层号AB(CD)梁BC梁柱轴力边柱A(D)中柱B(C)654321注:1)柱轴力中的负号表示拉力。 当为左风作用时,左侧梁两根柱为拉力,对应的右侧两根梁为压力;2)表中M的量纲为,的量纲为,的单位为,的单位为m。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图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为简化计算,近似根据支座截面弯矩相等的原则换算成等效均布荷载,第一、。 为计算方便。 三角形等效荷载:梯形等效荷载:,其中 第一、六层板传递荷载示意图一、第一层荷载计算(1)第一层梁的均布线荷载第一层恒载:AB、CD跨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墙体自重(包括抹灰) 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BC跨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第一层活载:AB、CD跨:BC跨:(2)第一层梁柱的集中荷载A、D柱集中恒载 :楼面板传 墙体自重 主梁次梁 总计: A、D柱集中活载:楼面板传 总计: B、C柱集中恒载:楼面板传 墙体自重 主梁次梁 总计 : B、C柱集中活载:楼面板传 总计: 二、第六层荷载计算(1)第六层梁的均布线荷载第六层恒载:AB、CD跨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BC跨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第六层活载:AB、CD跨:BC跨:(2)第六层梁柱的集中荷载A、D柱集中恒载 :屋面板传 女儿墙 主梁次梁 总计: A、D柱集中活载:屋面板传 总计: B、C柱集中恒载:屋面板传 主梁次梁 总计 : B、C柱集中活载:屋面板传 总计: 第二五层板传递荷载示意图三、第二五层荷载计算(1)第二五层梁的均布线荷载第二五层恒载:AB、CD跨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取墙体自重(包括抹灰) 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BC跨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梁自重(包括抹灰) 恒载 第二五层活载:AB、CD跨:BC跨:(2)第二五层梁柱的集中荷载A、D柱集中恒载 :墙体自重 楼面板传 主梁次梁 总计: A、D柱集中活载:楼面板传 总计: 次梁集中恒载 :墙体自重 楼面板传 次梁自重 总计: 次梁集中活载:楼面板传 总计: B、C柱集中恒载:墙体自重 楼面板传 * 主梁次梁 总计: B、C柱集中活载:楼面板传 总计: 将以上计算的结果汇总。 竖向恒载受荷总图注: ; ;。 竖向活载受荷总图注:;;。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除活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外,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以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这样求得的框架内力,梁跨中弯矩较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法求得的弯矩偏低,但当活荷载在总荷载比例较大时,可在截面配筋时,~。 一、恒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将框架梁视为两端固定的梁计算固端弯矩。 固端弯矩的计算(1)第六层边跨: 第六层中跨: (2)第二五层边跨:第二五层中跨:(3)第一层边跨:第一层中跨:得到固端弯矩后,利用分层法计算,绘制框架的弯矩图。 (1)分配系数计算对于柱,假设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外。 顶层边柱 顶层中柱 中间层边柱中间层中柱二层边柱二层中柱底层边柱底层中柱(2)传递系数远端固定,梁传递系数为,1/2,所有上层柱传递系数取1/3,底层柱传递系数取1/2。 (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距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为现浇框架:。 恒荷载作用下,。 根据以上计算。 (4)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调幅后)梁端剪力 —梁上均布荷载引起的剪力, ;—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 ;—梁上集中荷载引起的剪力,;柱轴力 式中:V—梁端剪力;P—节点集中力及;G—柱自重由此计算出梁端剪力值、柱轴力值,画出剪力图、。 恒载弯矩分配图()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调幅前)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调幅后) 恒载作用下的剪力图()(调幅后) 恒载作用下的轴力图()(调幅后)二、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活载作用下内力的计算与恒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一样,在此将做简化计算。 将框架梁视为两端固定的梁计算固端弯矩。 固端弯矩的计算(1)第六层边跨: 第六层中跨: (2)第二五层边跨:第二五层中跨:(3)第一层边跨:第一层中跨:得到固端弯矩后,利用分层法计算,绘制框架的弯矩图。 (1)分配系数计算对于柱,假设分层后中间各层柱柱端固定与实际不符,因而,除底层外。 活载的弯矩分配系数与恒载的弯矩分配系数相同,详见恒载的弯矩分配系数。 (2)传递系数远端固定,梁传递系数为,1/2,所有上层柱传递系数取1/3,底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