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湖面面积 km2。 某某湖 流域总面积 ,其中林业用地 ,占 %;农用、居民、交通等用地 ,占 30%;湖面面积 ,占 %。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3 某某湖 缓冲带概况 缓冲带范围界定 缓冲带界定工作基础 与研究 目前,国内的缓冲区设置已广泛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和跨行政区 域的水质保护中,如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有缓冲区 71057 ha,用于保护 14642 ha 的核心区,湖北洪湖湿地设置缓冲区 4336 ha,用于保护 12851 ha 的核心区,而省界缓冲区是协调省(区)际用水关系,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根据 2020 年 12 月的调查结果,全国 282 个省界缓冲区中符合Ⅰ ~ Ⅲ 类水要求的缓冲区有 146 个,占缓冲区总数的 %, Ⅳ ~ Ⅴ 类缓冲区 73个,占 %,劣 Ⅴ 类缓冲区 63 个,占 %。 尽管作为核心区保护带和协调省际用水关系的缓冲区设置已被广泛采用 ,但作为湖滨带保护区域 与湖泊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中重要的缓冲带相关界定、 构建与优化技术在国内则尚未见诸报道。 从理论上来讲,缓冲带有效宽度越大,效果就越好,但是受土地利用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宽。 因此,在缓冲带宽度确定中,实际上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水体生态保护的要求,又不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 某某湖 来说, 由于 某某湖 湖岸线较长,且周边地形与行政区域设计较多,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经验,结合实际情况, 某某湖 缓冲带 界定原则: ( 1)当地法规、条例及规划 某某湖 界定的重要依据为《 某某省某某湖 保护条例》 ( 2020 年 09 月)。 ( 2)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周边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以 100m, 山体或公路等作为缓冲带的划分 边 界。 ( 3)整体性和相对一致性原则 考虑到湖边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以及在一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定区域内湖边生态系统是趋于一致的,即具有明显相似性且比较连续的地区 适当调整。 (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原则。 某某湖 缓冲带范围界定 根据《 某某省某某湖 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 某某湖 沿岸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形式 等 现状,对 某某湖 缓冲带的范围进行界定。 缓冲带的边界 原则上 以 某某湖 一级保护区的陆域范围为基准,即 某某湖 最高蓄水位 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 100m 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对 部分公路、山体地段 进行调整。 该有效宽度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可基本满足 植被生态修复、 固岸、外围污染物截蓄净化的基本要求。 表 31 某某湖 缓冲带范围界定表 行政区 起止位置 边界位置 缓冲带长度 缓冲带宽度 某某县 某江 /某某 界 ——七五〇住宅区 一级保护区为界 km 100m 七五〇住宅区 ——某某 南 环湖路为界 km 15~180m 某某 南 ——某某 河 一级保护区为界 km 100m 某某 河 ——某某 村 环湖路为界 30~130m 某某 村 ——某某 北 一级保护区为界 100m 某某 北 ——某某 村 环湖路为界 40~160m 某某 村 ——某某 村 一级保护区为界 100m 某某 村 ——某江 /某某 界 环湖路为界 km 25~80m 某某县 某某 /某江 界 ——某某 /某某 界 环湖路为界 km 25~250m 某某县 某某 /某某 界 ——某某 村东 环湖路为界 km 30~290 m 某某 村东 ——某某 河 一级保护区为界 km 100m 某某 河 ——独家村 环湖路为界 km 5~300m 独家村 ——某某 村 一级保护区为界 km 100m 某某 村 ——某某 /某江 界 环湖路为界 km 25~160m 注: 在 某某区 牛摩段及白石头河段附近缓冲带较宽,最宽处接近 200~300m。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缓冲带现状 某某湖 湖岸线总长约 (对 应湖面高程 ),缓冲带总面积约 km2(约 12336 亩),地跨 某江 、 某某 、 某某 三县。 某某湖 缓冲带 沿湖分布,宽窄不一。 土地利用形式主要以村落、农田、景区和陡岸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沙滩和废弃鱼塘。 其中,村落和农田较为密集的区域为 某某湖 的北岸;景区景点则主要集中在西岸;陡岸主要分布于 某某湖 的东岸。 图 31 某某湖 缓冲带现状图 村落 某某湖 沿岸涉及 3 个县 6 个镇 18 个村委会 53 个自然村,总人口 41265 人( 2020 年末,以下报告统计数据均为 2020 年末)。 其中 16 个自然村位于缓冲带内,其余 37 个自然村 紧邻缓冲带。 缓冲带涉及的 53 个村落 中 , 缓冲带内的海边村和 紧邻缓冲带 的许家村等 16个村分别建 有污水收集 处理设施 或已开展了污水治理工程 ;缓冲带内的龙五庙村等 7 个自然村、紧邻缓冲带 的中村等 3 个自然村以及 某某 、西海边村 2 个村已在相关的可研及设计中进行工程的设计。 缓冲带内剩余的 8 个村及邻近的 17 个村落,目前无处理设施和相应计划。 图 32 某某湖 缓冲带村落分布图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表 32 某某湖 缓冲带村落情况统计表 所属县 所属镇 所属村委会 自然村 户数 人口 位置 污水处理 269 903 缓冲带内 已有 170 498 缓冲带内 152 534 邻近缓冲带 已有 336 1017 邻近缓冲带 23 86 缓冲带内 230 818 缓冲带内 设计中 182 541 邻近缓冲带 设计中 614 1922 缓冲带内 设计中 678 2262 缓冲带内 设计中 268 938 缓冲带内 设计中 357 1141 缓冲带内 设计中 82 279 邻近缓冲带 设计中 201 701 邻近缓冲带 已有 305 1049 缓冲带内 设计中 458 1569 缓冲带内 189 504 缓冲带内 设计中 346 1210 邻近缓冲带 设计中 137 420 邻近缓冲带 已有 139 530 邻近 缓冲带 已有 40 126 邻近缓冲带 已有 787 1275 邻近缓冲带 已有 504 1710 缓冲带内 190 626 缓冲带内 212 677 邻近缓冲带 220 710 邻近缓冲带 167 568 邻近缓冲带 已有 137 447 邻近缓冲带 已有 410 1385 邻近缓冲带 7803 24446 233 782 邻近缓冲带 已有 165 625 邻近缓冲带 已有 244 746 邻近缓冲带 已有 287 957 邻近缓冲带 已有 97 328 邻近缓冲带 已有 73 260 邻近缓冲带 已有 290 997 邻近缓冲带 合计 1389 4695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续表 32 某某湖 缓冲带村落情况统计表 所属县 所属镇 所属村委会 自然村 户数 人口 位置 污水处理 181 628 缓冲带内 486 1610 邻近缓冲带 设计中 210 652 邻近缓冲带 设 计中 280 939 缓冲带内 68 296 邻近缓冲带 118 338 邻近缓冲带 158 532 邻近缓冲带 128 358 邻近缓冲带 154 496 邻近缓冲带 已有 136 474 邻近缓冲带 527 1940 邻近缓冲带 372 1140 邻近缓冲带 253 837 缓冲带内 135 420 邻近缓冲带 114 351 邻近缓冲带 124 417 邻近缓冲带 113 412 邻近缓冲带 87 284 邻近缓冲带 合计 3644 12124 总计 12836 41265 农田 某某湖 缓冲带内共有农田 8400 亩,主要集中在 某江 和 某某 两县,三县分别占地 为 4782 亩、 2799 亩和 819 亩。 目前地方政府 为保护 某某湖 ,结合 《 某某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20202020 年 ) 提出的流域 “一退、二调、三保 ”方针,正 对缓冲带内的 8400 亩农田开展了退田还湖工作。 图 33 缓冲带内退田还湖工程 图 34 部分农田已实施生态修复 景区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某某湖 缓冲带周边的景区主要集中在 某某湖 的北岸以及西岸。 根据它们的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 6 个大型景区,分别为禄充旅游风景区、孤山旅游风景区、明星村旅游区、牛摩村旅游区、立昌旅游区和 某某湖 北岸风景区。 其中,禄充景区位于 某某县 ,为国家 4A 级景区,规模较大,配套设施也较完善,建有禄充污水处理厂处理景区生活污水;孤山景区位于 某某县 ,以孤山岛为中心分布于西岸沿线,宾馆酒店数量较多,其范围内的污水汇入小马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明星村旅游区规模较小,位于 某某县 明星村,分布在明星鱼洞周边,污水无收集处理设施; 牛摩村旅游区位于 某某 牛摩村,立昌旅游区位于 某某县 立昌村,两者均为小型餐馆的集中区,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某某湖 北岸风景区为分散的小型景点、度假村和酒店,数量较多。 图 35 禄充景区 图 36 孤山景区 某某湖 沿岸较大的宾馆酒店主要有万海娱乐中心、玉融度假村、金色海岸度假村等 20 家,主要集中在 某某湖 西岸和北岸。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表 33 某某湖 缓冲带内宾馆酒店分布表 序号 宾馆酒店 位置 图 37 某某湖 缓冲带景区及宾馆酒店分布图 河流 某某湖 流域共有入湖河流 103 条,流域内的河流多为间歇性河流、普遍短小,最长的 某某 河 21km,其次是东大河 ,其余多在 10km 以下。 根据监测,流域的入湖河流 多为劣 V 类水质,每年会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 某某湖 ,使 某某湖 形成 “纳污吐清 ”的不良循环。 表 34 2020 年部分河流、沟渠入 湖口水质监测数据 表 名称 COD ( mg/L) TP ( mg/L) TN ( mg/L) 水质 类别 劣 V 类 劣 V 类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劣 V 类 12 劣 V 类 劣 V 类 劣 V 类 劣 V 类 劣 V 类 劣 V 类 表 35 2020 年部分河流、沟渠入湖口水质监测数据 表 名称 PH CODMn (mg/L) TP (mg/L) TN (mg/L) DO (mg/L) 水质 类别 Ⅳ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劣 Ⅴ 类 Ⅳ 类 劣 Ⅴ 类 Ⅳ 类 Ⅴ 类 湖滨缓冲带“退田、退房、退塘”还湖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表 36 2020 年 某某湖 主要入湖河流情况统计表 序号 名称 入湖口位置 河长 km 面积 km2 径流量 万 m3/a 水质 类别 备注 50 劣 V 硬质堤岸 8 劣 V 块石护砌 V 硬质堤岸 5 劣 V 土质和硬质堤岸 5 劣 V 硬质堤岸 劣 V 6 劣 V 土质堤岸 劣 V 浆砌石硬质堤岸 7 劣 V 土质和块石护砌 3 劣 V 浆砌石硬质堤岸 劣 V 大部分为土质堤岸 8 劣 V 浆砌石硬质堤岸 6 劣 V 7 劣 V 浆砌石硬质堤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