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2 — ⑴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规划通过五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治理程度由原来的 %提高到治理末的 %。 初步形成塬、坡、沟主体防护体系,达到山顶封禁修复变样子,坡面退耕植树种草披褂子,塬面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穿鞋子的格局。 ⑵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通过五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期末人工造林面积累计达到 14353hm2(新增 3550hm2),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1702hm2,封禁治理 4200hm2,通过造林种草,使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 %增加到 %,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 90%以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达到安全度汛标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 遏制。 ⑶ 发 展农村经济目标 通过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逐步改变群众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变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协调发展。 到治理期末,项目区农村各业总产值 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 元,人均产粮 508kg 以上,人均纯收入由现状的 元提高到 2020 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比 过去 提高 了 55 %以上。 建设规模 该项目区建设年限按 5年规划,即从 20202020年。 项目实施期末,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3 — 面积。 其中: 水平梯田 600hm2, 坝地 33 hm2, 营造水土保持林 3550hm2,其中乔木林 3450hm2,栽植经济林 100hm2(花椒 70hm2,核桃 30 hm2), 果园 150100hm2,人工种草 1000hm2,封禁治理 4200hm2,谷坊 61座,淤地坝 10座,沟头防护 20km,新修生产道路 30km。 基本农田建设规模 基本农田建设是解决项目区群众生存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改广种薄收为精种多收,提高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果品的生产能力,促进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同时也是 其他措施发挥效益的基础。 项目区内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是水平梯田。 主要布设在近村、交通方便、自然条件好的缓坡和塬坡地带。 项目区有宜农地 hm2,宜农、果地 ,现有基本农田 9038hm2。 经分析计算, 项目建设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 亩, 本期需新修基本农田面积 600hm2。 经济林果园建设规模 流域内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适合花椒、苹果和核桃的生长。 经济林果园主要选择在近村边、路旁 15176。 以下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和退耕的 坡地 ,项目区有宜农、果地 hm2。 现有经果林 6716hm2,按照治理目标要求,本期新栽植经济林 、 果园 250hm2,其中:经济林 100hm2,果园 150hm2。 林草建设规模 根据流域特点,做到扬长避短,适宜种植。 用材林在优先发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4 — 展经济林基础上,利用 陡 坡地和荒地,发展以刺槐为主的阔叶用材林和以侧柏为主的针叶用材林。 项目 区有水保林地 13296hm2。 根据退耕还林的需要 ,结合流域实际 ,规划水保林 3450hm2。 人工种草。 种草选择在较缓的退耕地,草种以紫花苜蓿为主。 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治理水土流失,规划人工种草 1000hm2。 封育保护生态修复 在项目区北部及 南部山地丘陵区植被较好的区域完成封育保护面积 4200hm2, 淤地坝建设规模 根据流域沟道现状及水文特点,建设中型淤地坝 10座。 总控制面积 , 总库容 m3,其中:拦泥库容 m3,滞洪库 容 m3, 可淤地面积 33hm2。 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沟头防护工程。 根据流域沟壑侵蚀特点和沟头流失现状,修谷 坊 61座,筑沟头防护工程 20km。 生产道路建设规模 新修生产道路 30km, 根据项目区实际,经过典型小流域的治理措施配置方案比选,确定任务和规模。 项目 区划分 项目区划分 该项目区涉及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及高原沟壑两个类型区。 根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5 — 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地貌部位、地层岩性、土层厚度、坡度、坡向等因素和实际情况,该项目区全部为重点治理区。 考虑项目区行政边界的完整性,划分该项目区总面积为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 km2,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当地政府及群众改善生态环境及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小流域划分 按照项目配置原则,以自然水系为单元,兼顾村组行政区域完整性的原则,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考虑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区确定了 14 条完整的小流域,分别为善花沟流域、辛店沟流域、小池沟流域、铁王沟流域、秦河沟流域、朱砂河沟流域、南村沟流域、柳沟流域、红石沟流域、咀头沟流域、洛坊沟流域、秦庄沟流域、高家河流域、清水河流域。 (项目区治理措施现状及规划表见 附表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适应性评价 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⑴ 代表性好,能反映项目区整体特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配置模式可向项目区示范、推广。 ⑵ 流域完整,面积 2050km2 为宜,便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治理措施配 置模式的优化。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6 — 典型小流域选择: 经实地踏勘,南村沟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征、土壤侵蚀程度、人口和劳力结构等方面在整个项目区都具有典型代表作用,因此选择这条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典型设计。 项目区 流域总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 (km2) 流失 程度 人均 基本农田( hm2 ) 纯收入 (元) 冶峪河流域 90% 1251 南村沟小流域 90% 1260 项目区土地适应性评价 根据地形地貌 、土壤地质、侵蚀程度、利用现状、对项目区土地等进行评价,将土地资源划分为 五级, 即 宜农、宜农果牧、宜农林牧、宜林牧、难利用地。 土地分级情况见表 41。 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表 41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地貌 平整 缓坡 陡坡 急坡破碎 难利用地 地面坡度 < 5176。 5176。 — 15176。 15176。 —25176。 25176。 — 35176。 35176。 土壤侵蚀强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中度 强度 土壤质地 轻壤 中壤 重壤 粘 重粘土 有机含量 % 1 有无灌溉条件 有 无 无 无 无 土壤适宜性 宜农 宜农林果 宜农林牧 宜林牧 需改造利用 按照 土地资源等级,考虑影响土地质量、生产发展方向等重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7 — 要因素,划分不同适宜性土地资源面积见表 42。 项目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表 表 42 评价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 面积( hm2) 土 地适应性 宜农 宜农果牧 宜农林牧 宜林牧 需改造利用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本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经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思路是巩固、增加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自给。 大力发展经济林,以经济林和副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以草畜为纽带,以水土保持为屏障,走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的方向。 确定项目区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是:农业用地 20393 hm2,由原来的 36%调整为 %;林业用地 14353hm2, 由原来的 19%调整为 24%; 果园用地 5873 hm2,由原来的 %调整为 %,牧业用地 1716hm2,由原来的 %调整为 %,新增封育保护面积 4200hm2, 占总面积的 7%。 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 %提高到 %。 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为各业协调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8 — 5 综合防治措施及布局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发展方向,确定项目区治理措施包括综合治理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两大类。 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保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主要有塬坡整治(坡改梯、生产道路)、沟道防护(淤地坝、谷坊、沟头防护)、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果林、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包括封育管护等措施,通过限制不合理 的生产建设活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典型小流域措施布局 按照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防治措施。 对沟头、人口稀少地区原由疏林地进行封育管护,使疏林地自然修复,恢复保水保土功能,形成绿色屏障;对坡面 15 度以下,自然条件较差的坡耕地实行保土耕作,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对于沟道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附近,水肥条件较好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使其成为真正的高产丰产田;对于坡度较缓的荒坡和离村庄 较近的坡耕地栽植经果林、种草,在确保水土保持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经济效益;对于坡度较大的荒山荒坡和陡坡地,栽植水保林,充分发挥其拦泥蓄水的作用;基本农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29 — 田配置生产道路,以满足施工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在主沟道修建中型淤地坝,小支沟修建谷坊,形成综合防护。 典型小流域设计方案 坡面措施:根据人口及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规模,在村、路附近较缓坡地栽植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在退耕地坡度较缓地带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草;沟坡沟坡根据实地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栽植以刺槐、侧柏为主的乔木林。 基本农田规模确定 ⑴ 人口预测 根据公式 pc=pb(1+k)n 预测人口 Pc=项目区 预测期末人口数 Pb=规划前 一年项目区人口数 K=人口自然增长率 n=预测时段 南村沟小流域 2020 年末人口为 7200 人,流动人口及暂住人口很少,人口自然增长率 8‰, 治理期 5 年 ,经计算,治理期末流域内农业人口将达到 7488 人。 ⑵ 粮食预测 根据目标确定的人均基本农田 亩,人均粮食 600 公斤 以上。 流域内基本农田亩产 340 公斤,坡耕地平均亩产 116 公斤,项目全部完工后粮食总产达到 万公斤,完全能满足人均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30 — 粮食 600 公斤的要求。 ⑶ 基本农田建设规模 基本农田工程应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置,优化布设。 本着工程投资省,土方量少,便于耕作,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进行规划。 规划面积 56hm2,累计达到 682hm2。 其余措施规模确定 对南村沟小流域现有北部山地植被较好地带进行全面封禁修复;主沟到修建中型 淤地坝 1 座。 据此指导思想,该小流域共规划治理面积 ,其中坡改梯 56hm2,水保林 315hm2,经果林 17hm2, 人工种草 120hm2,封禁治理 380hm2, 道 路 3km,建设中型淤地坝 1 座,沟头防护 2km。 治理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确定治理措施总体布局为:在村、路附近选择缓坡和塬坡新修基本农田及生产道路;在村、路附近较缓坡地栽植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在退耕地坡度较缓地带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草;沟坡根据实地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栽植以刺槐、侧柏为主的乔木林;在沟头修建沟头防护工程;在沟道修建谷坊及淤地坝工程。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布局,做到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措施实施后,可有效地控制 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优化农业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31 — 产业结构配置,提高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措施设计 综合治理措施 水平梯田 项目区群众在水平梯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施工技术成熟。 工程 采用机修和人工整平的方式施工。 本次按 5176。 ~ 10176。 断面设计,面积分别为 600hm2。 ⑴ 防御标准采用 20年一遇 36h最大暴雨,地埂以内能拦蓄1020年一遇一次降雨中两埂之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及泥沙。 ⑵ 根据地形坡度 ,田面宽一般要求 2030m以上,田坎高 1~,地 埂高 ~ ,埂宽 ~ ,埂内坡比为 1:1,外坡与田坎侧坡一致,田坎侧坡可采用 50176。 ~ 75176。 ,田块长 100m~200m。 ⑶ 施工要求田面平整,左右水平,里低外高,保留表土,及时深翻,地边埂要求埂体压实。 ⑷ 水平梯田断面尺寸 根据《水土保持治理技术规范》,水平梯田标准断面尺寸如下表: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冶峪河项目区 — 32 — 水平梯田标准断面尺寸表 表 52 地面坡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