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利欣有限公司办公楼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5=665mm, 则: 039。 c39。 f39。 f h(fhb 665(1001000=)2h 39。 f m• 0 2 7=)21 0 0 m 故属于第一类 T形截面。 ,均按一排钢筋考虑,取 h0=70035=665mm 表 36 屋面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 算 截面 位置 M (KN m) 3l=b 039。 f (跨中 ) 或 b(支座) c200 fbhM=α 0α211ξ  2α211γ 00  y00s fhγ M=A( mm2) 选配 钢筋 实配 钢筋 面积 (mm2) AB 跨中 170 = bδ 856 3 20 941 B 支座 300 bδ 1144 4 20 1256 BC 跨中 121 = bδ 608 2 20 628 C 支座 83 300 bδ 424 2 20 628 12 CD 跨中 4 = bδ 20 2 20 628 D 支座 300 bδ 548 2 20 628 DE 跨中 134 = bδ 674 3 20 941 E 支座 300 bδ 510 2 20 628 EF 跨中 40 133 bδ 201 2 20 628 F 支座 87 300 bδ 445 2 20 628 FG 跨中 130 = bδ 654 3 20 6941 G 支座 300 bδ 978 4 20 1256 GH 跨中 164 = bδ 825 3 20 941 H 支座 300 bδ 1234 4 20 1256 HI 跨中 164 = bδ 825 3 20 941 由表 35得, Vmax=172KN = c0c 300 665 =833KN Vmax=124KN 则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 300 665=219KN Vmax=124KN 则按构造规定选配箍筋,选配 6@ 250 楼面次梁内力计算 (取 L1 计算 ) :由板传来: 3= 次梁自重: 合计: gk= : qk=2 3=6KN/m (单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 g+q= gk+ qk= + 6= g+q=+ qk= + 6=取 g+q= 13 2. 双向板部分的荷载设计值 ○ 3 ○ 4 轴间: l0x/l0y=2, 故为双向板; ○ 5 ○ 6 轴间: l0x/l0y=3/3=12, 故为双向板。 双向板部分次梁承受的最大荷载 g+q=○ 3 ○ 4 轴间:将梯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1(=gE 2α2 1[=q)α3 2)(2 m/=]) ( 3 ○ 5 ○ 6 轴间:将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的均布荷载: m/=85=q85=q E 楼面次梁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 37 图 37 楼面次梁的几 何尺寸和计算简图 横向平面框架的内力计算 框架梁柱相对线刚度计算 4943 mm10=12550=12bh=I 矩形截面惯性矩: 410330 mm10=12 750350=12bh=I 对中框架 KJ8为: 410100 mm10=102=I2=I 14 表 39 各层框架梁线刚度 框架梁 位置 ○ A ○ B 轴 框架梁 ○ B ○ C 轴 框架梁 ○ C ○ D 轴 框架梁 ○ D ○ E 轴 框架梁 跨度 l( mm) 4500 6600 3000 6000 线刚度 lEI E10=4500E10610 6600610 E10=3000E10610 E10=6000E10610 表 310 各层框架柱线刚度 框架柱 位置 顶层 框架柱 标准层 框架柱 底层 框架柱 层高 H( mm) 4500 3600 5100 线刚度 HEI 450069 360069 510069 以 ○ C ○ D 轴框架梁线刚度相对值为 1,则可算得各杆件相对线刚度值,注于图 39中。 A B C D E 15 图 39 各杆件相对线刚度 恒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框架横梁上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和主梁自重产生的均布荷载,现将主梁自重产生的均布荷载转化为集中荷载,与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相加,一起进行弯矩分配。 F1=( +) + + 8 =127KN F2=( + ) + =161KN F3=( + ) + =161KN F4=( + ) + =158KN F5=( + ) + =183KN F6=( 3+ ) + 3=204KN F7=( 3+ ) + 3=201KN F8=( + ) + +8 =146KN F9=( + ) + + 8 [ ( + + ) ]+( + + ) =131KN F10=( + ) + =114KN F11=( + ) + +8 =125KN F12=( + ) + =113KN F13=( + ) + + 8 ( )+ =186KN F14=( 3+ ) + 3+ 8 ( )+ =170KN F15=( 3+ ) + 3=139KN F16=( 1. 5+ ) + 1. 5+ 8 [ ( + ) ]+( + ) =144KN F17=( + ) + + 8 [ ( + + ) ]+( + + ) =101KN F18=( + ) + +8 =123KN F19=( + ) + + 8 ( )+ =174KN F20=( 3+ ) + 3+ 8 ( )+ =164KN F21=( 1. 5+ ) + 1. 5+ 8 [ ( + ) 16 ]+( + ) =131KN KJ8 受荷简图 A B C D E 图 310 恒荷载作用下 KJ8 受荷简图 (单位: KN) 框架内力计算 框架内力采用分层法计算,对图 39标明的各杆件相对线刚度值,除底层柱以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 ,即: 顶层柱: = ; 标准层柱: =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7 (a)顶层计算单元 (单位: KN m) (b)标准层计算单元 (单位: KN m) (c)底层计算单元 (单位: KN m) 图 311 恒荷载作用下的 KJ8梁端弯矩计算 18 (a) 弯矩图 (单位: KN m) 19 (b)剪力图和轴力图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相应楼层的柱下端轴力 ) (单位: KN) 图 312 恒荷载作用下的 KJ8 内力图 20 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 雪荷载: ㎡ 屋面活荷载(上人屋面) : ㎡ F1=2 =18KN F2=2 =34KN F3=2 =34KN F4=2 =34KN F5=2 =40KN F6=2 3 =46KN F7=2 3 =46KN F8=2 =23KN :根据荷载规范,办公楼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 , 荷载同屋面层。 KJ8 受荷简图 A B C D E 图 313 活荷载作用下 KJ8 受荷简图 (单位: KN) 21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由于是现浇框架,而且每榀横向框架的车移刚度基本相同,故各榀框架承受同样的风力。 现取出第 ○ 8 轴的 KJ8,计算水平风荷载。 基本风压 0ω =㎡;按 B 类粗糙度查得风压高度系数 zμ 在 、 、 、 、 处分别为 、 、 、 、 、 ;风荷载体形系数 sμ 在迎风面为 +,在背风面为。 : 由 Aμμω=F sz0k 确定 =)2++()+(=F=)+(=F=)+(=F=)+(=FKN27=)2+()+(=F=)+2(2+)+(=F123456 EDCBA 图 316 风荷载标准值 22 表 311 各梁柱相对线刚度 梁、柱位置 ○ A ○ B 跨梁 ○ B ○ C 跨梁 ○ C ○ D 跨梁 ○ D ○ E 跨梁 顶层柱 标准层柱 底层柱 相对线刚 度 i 1 ( D 值法) 表 312 风荷载做用下各柱的剪力值 层数 ∑ )F( 柱号 cbi2i=K K+2K=αc 2cc39。 i hi12α=D ∑ 39。 iD ∑ ∑ 39。 i39。 ii DFD=V (KN) 第 6 层 =F∑ A6 () () B6 () C6 () D6 () E6 () 第 5 层 =F∑ A5 () () B5 () C5 () D5 () E5 () 第 4 层 =F∑ A4 () () B4 () C4 () D4 () E4 () 23 第 3 层 =F∑ A3 () () B3 () C3 () D3 () E3 () 第 2 层 =F∑ A2 () () B2 () C2 () D2 () E2 () 第 1 层 =F∑ A1 () () B1 () C1 () D1 () E1 () 注:其中第一层 cbii=K , K+2 K+=αc 根据总层数 m,该柱所在层数 n,梁柱线刚度比 K ,查表得到标准反弯点系数 y0;根据上下横梁线刚度比 值 i 查得修正值 y1; 根据上下层高度变化查得修正值 y y3; 各层反弯点高度 yh=(y0+y1+y2+y3)h。 24 表 313 风荷载作用下各柱反弯点高度 层数 第六层 (m=6,n=6,h=) 柱号 K y0 1α y1 2α y2 3α y3 yh=(y0+y1+y2+y3)h (m) A6 1 0 0 B6 1 0 0 C6 1 0 0 D6 1 0 0 E6 1 0 0 层数 第五层 (m=6,n=5,h=) A5 1 0 0 1 0 B5 1 0 0 1 0 C5 1 0 0 1 0 D5 1 0 0 1 0 E5 1 0 0 1 0 层数 第四层 (m=6,n=4,h=) A4 1 0 1 0 1 0 B4 1 0 1 0 1 0 C4 1 0 1 0 1 0 D4 1 0 1 0 1 0 E4 1 0 1 0 1 0 层数 第三层 (m=6,n=3,h=) A3 1 0 1 0 1 0 B3 1 0 1 0 1 0 C3 1 0 1 0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