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环快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Qp3d1)玄武岩: 为灰黑色,致密结构,块状构造,风化严重。 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分布广泛。 强风化层呈灰黄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 弱风化( W2)新鲜岩体残存不多(图 ),分布量少。 据钻孔和采石场剖面揭示,岩质坚硬,柱状节理发育,岩石呈柱状及块状,局部夹全、强风化层。 属Ⅴ级次坚石。 ( Qp3d1)玄武岩主要分布于马村附近。 3第四系中更新统北海组( Qp2b): 以粉质黏土为主,硬塑状,夹砂层,为细、中、粗砂等,灰、灰白、灰黄色,稍湿~饱和,除表层被风化搬运和耕作呈松散状外,原生状态多为中密~紧密状,层厚 5~ 40m 不等。 4第四系中更新统玄武岩( Qp2β): 为橄榄玄武岩,深灰~黑灰色,隐晶结构,气孔状构造,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分布广泛,强风化层呈灰黄 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 分布于临高一带,厚 3~ 20m。 5第四系下更新统秀英组( Qp1x): 为黏土、粉质黏土、砂、砂砾。 仅海口附近零星出露,多被掩盖,厚 5~ 30m 不等。 6第四系下更新统( Qp1β)玄武岩: 灰黑、灰绿色,气孔状构造,上部多全风化成棕红色夹灰、灰黄、褐黄色的粉质黏土,全风化层普遍很厚,强风化层呈灰黄色、褐黄色夹灰绿色,多夹碎石角砾、球状风化体,弱风化新鲜岩体残存不多。 主要分布于 CK30~ CK76 段内,厚 9~ 33m。 13 ( 3)上第三系海口组( N2h) 在全线多数第 四系松散地层之下隐伏数十至上百米厚的上第三系海口组( N2h)松散或弱固结半成岩地层,岩性为青灰、灰绿、灰黑、棕黄、浅黄色黏土、粉质黏土夹中细砂、粉土和含砾中粗砂等,局部层次黏土具膨胀性。 地层层次多,层厚大,穿插叠置,岩性较稳定。 在沙吉附近及海口~澄迈一带,该组地层变为贝壳碎屑岩、砂砾岩夹页状粘土,灰白、灰黄等色,贝壳碎屑岩富含介壳,泥、钙质胶结,较坚硬,但孔隙大,局部有空洞发育,富含地下水;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成岩作用差,呈砂、砾状;粘土页理发育,质软。 ( 4)白垩系( K) 1)沉积岩 1白垩系下统鹿母 湾组( K1l):上部为长石石英粉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下部以砂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粗砂岩为主,夹泥质、铁质粉砂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灰白、灰黄、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节理较发育,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风化层( W4)厚度一般为 2~ 1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2~ 6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Ⅳ级软石。 分布于昌化江往三亚方向。 2)岩浆岩 2白垩系上统有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K2ηγ)、石英正长岩( K2ξο)、花岗斑岩( K2γπ)出露:灰白、浅灰、灰黄、灰绿、肉红色 ,细粒~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性复杂,节理裂隙较发育。 差异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 其中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20m,多含石英颗粒,具原岩结构,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 Ⅴ 级次坚石。 3白垩系下统有花岗斑岩( K1γπ)、(角闪石)黑云母花岗正长岩( K1ξγ)、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岩( K1ηγ)、黑云母角闪花岗闪长岩( K1γδ)及花岗岩( K1γ)等。 灰白、浅灰、灰黄、灰绿、肉红色, 14 细粒~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 性复杂,节理裂隙较发育。 差异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 其中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20m,多含石英颗粒,具原岩结构,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 Ⅴ 级次坚石。 4下统六罗村组( K1ll):喷出岩类,岩性为灰、灰白色流纹岩、安山岩、火山碎屑岩、细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等,斑状、隐晶质结构,流纹状、块状构造。 节理较发育。 具明显差异风化,风化程度和风化厚度不均匀,在多种岩性喷出时,常有软硬相间现象。 仅分布于中灶至梅村间。 ( 5)侏罗系( J) 侏罗系上统有花岗岩( J3γ)、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J3γδ);侏罗系中统有花岗岩( J2γ)、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J2γδ);侏罗系下统有黑云母正长花岗岩( J1ξγ)、(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J1ηγ)等。 灰白、灰、灰红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常见各种岩脉零星穿插其间(图 )。 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2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 Ⅴ 级次坚石。 ( 6)三叠系( T) 三叠系上统有碱 长石花岗斑岩( T3kγπ)、(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T3ηγ);三叠系中统有(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T3ηγ);三叠系下统有(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T1η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正长岩( T1ξο)。 灰白、浅灰、青灰、灰红色,中粗粒结构,部分含伟晶,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常见各种岩脉零星穿插其间。 差图 花岗岩体及穿插其间的辉绿岩 岩脉 15 异风化和球状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2~ 2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 W2),属 Ⅴ 级次坚石。 ( 7)二叠系( P) 二叠系上统黑云母正长花岗岩(P 2ξγ)、(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P2ηγ)、闪长岩( P2δ)、黑云母辉长岩( P2ν)等,灰白、浅灰、青灰、灰红色,中粗粒结构,部分含伟晶,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差异风化和球状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全风化层( W4)厚度为 2~ 2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 Ⅴ 级次坚石。 ( 8)石炭系( C) 1石炭系上统 青天峡组( C2q):板岩、砂质板岩、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灰白、灰黄、青灰色,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发育,岩体破碎,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20m,属Ⅲ级硬土,坡面有风化残留似球状体块石堆积,怪石嶙峋,厚 1~ 3m,属Ⅳ级软石。 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Ⅴ级次坚石。 仅在珠碧江大里程端小范围分布。 2石炭系下统南好峡组( C1n):石英砂岩、砂岩与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灰白、灰黄、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节理较发育,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 风化层( W4) 厚度为 2~20m,属Ⅲ级硬土,坡面有风化残留似球状体块石堆积,怪石嶙峋,厚 1~ 3m,属Ⅳ级软石。 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Ⅴ级次坚石。 仅在珠碧江大里程端小范围分布。 ( 9)志留系( S) 1志留系下统陀烈组( S1t):变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绢云板岩、碳质绢云板岩,深灰、灰黄色,中细粒结构、板状结构,中厚~ 16 厚层状构造,呈不等厚互层状,节理较发育,岩性硬脆,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1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 Ⅳ级软石;弱风化层( W2),属Ⅴ级次坚石。 ( 10)奥陶系( O) 1奥陶系南碧沟组( On):石英云母片岩、绢云母千枚岩夹变质石英砂岩、中上部夹镁铁质凝灰岩等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深灰、灰黄色,中细粒结构、片状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呈不等厚互层状,节理较发育,岩性硬脆,风化厚度不均匀。 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5~ 3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层( W2),属Ⅴ级次坚石。 2奥陶系中下统大葵组-砂塘组(O 12ds):灰岩夹页岩 ,灰、灰白色, 薄~中厚层状构造,节 理较发育,页岩层夹层状分布,强风化层 (W3)节理发育,岩性破碎,强度稍低,厚度约为 2~ 6m,属Ⅳ级软石,弱风化层( W2),岩质坚硬,属Ⅴ级次坚石。 ( 11)中元古界( Pt2) 花岗闪长岩( Pt2γ δ):灰白、浅灰、青灰,中粗粒结构,部分含伟晶,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 差异风化和球状风化明显,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坡面多有风化残余的球状体块石堆积,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全风化层( W4) 厚度为 2~ 20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层 (W3)厚度约为 0~ 5m,属Ⅳ级软石。 弱风化层( W2),属 Ⅴ 级次坚石。 (二)地质构造 海南岛属华夏断块区南华断坳中的雷琼凹陷和海南隆起,地壳活动频繁且强烈,构造运动具多期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体系。 加里东和印支运动以强烈褶皱为主,燕山运动则以断裂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或基性岩浆喷发为活动特征,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以继承性断块作用及基性岩浆喷发为主。 以文教 —— 王五断裂为界,北属雷琼坳陷,南属海南隆起。 海南 17 西环线海口~洋浦段属雷琼凹陷区,洋浦~三亚段属隆起区。 在燕山期、喜山期,隆起区继续接受剥蚀,凹陷区继续下降接受沉积。 新生代以来,岛北地区深大断裂不断活动,并切割了基底层,导致岩浆强烈喷发,一 直延续到第四纪全新世,沿线玄武岩、凝灰岩即为该期产物。 图 海南西环铁路沿线地质构造纲要图 沿线地质构造以隐伏的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为主。 文教—— 王五断裂带为东西向活动性断裂带,历史上强震频繁,至今仍保持一定的活动性,地形反差明显。 该断裂带由若干断层组成,并被北北西向、北东向断层切割。 沿线还跨越东西构造体系之白沙 —— 琼海断裂、九所 —— 陵水深大断裂、尖峰 —— 吊罗深大断裂和新华夏系构造之临高 —— 望楼、老城 —— 岭头等断裂。 仙沟 —— 长流断裂为北东向隐伏断裂,沿该断裂排列有三十多座火山口,两侧分布有大 面积全新统玄武岩。 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海南岛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强烈, 18 北部凹陷区第四纪火山活动频繁,地壳稳定性属不稳定区,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发育有 2 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与线路相交。 线路大部分地段的第四系覆盖层深厚,基岩露头少,大部分的构造行迹都被湮没。 岩浆岩大都是沿早期 三大构造带 —— 白沙~琼海深大断裂、尖峰 —— 吊罗深大断裂、九所 —— 陵水深大断裂侵入,大面积的岩浆岩多将早期老断裂湮没,可见断层不多。 沿线对工程影响较大的构造主要有: 活动断裂: 长流 —— 仙沟断 裂:根据区域资料及地震安评 成果报告,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推测其与线路交于 CK2+790 附近,交角约 36176。 ,走向 N30176。 W, 倾向 SW,倾角 60~ 80176。 ,为一条隐伏断裂。 线路经过断裂的 道堂 —— 荣山寨段 , 该段地表未发现断裂露头。 经人工地震勘探证实,在详堂村砖瓦厂附近有断点存在,断点最小埋深 15m,即在早更新世湛江组地层的中部,上覆的中更新世北海组地层未受断层影响。 这表明本段最近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中更新世之前。 本次断裂附近勘探钻至 仍为上第三系黏土层,据区域资料附近覆盖层厚300m 以上,地表未见构造形迹,相关地震工作未能获取 滑动 速率。 历史上 该断裂 曾发生过 521 级地震, 未来 有发生 7 级左右地震的潜在危险 , 未来百年 发生强震时地表可能产生 最大垂直位移量为 左右,最大水平位错为 2m 左右。 有关工程应抗震设防。 断裂通过线路附近地形平缓,除砂土液化之外无其他大的次生灾害。 马袅-铺前断裂 :大致在 CK9+550 附近与线路以 20176。 角斜交。 走向 NE80,推测倾向北,倾角 80左右 ,为一条隐伏断裂。 线路穿过该断裂中段,附近覆盖层厚达 300m 以上。 历史上 该断裂 曾发生过7 级 以上 地震, 未来 有发生 7 级左右地震的潜 在危险 , 未来百年 地震可能 的 产生的地表 最大垂直位移量为 2m 左右,水平最大错位约 3m左右。 对工程无大的影响,有关工程应抗震设防。 断裂通过线路附近地形平缓,无大的次生灾害。 19 总体而言:活动断裂与线路相交处均被深厚覆盖层掩埋,覆盖层厚达 200~ 300m 以上,断裂的滑移速率低,通过覆盖层传递到地面建筑物时已无大的影响。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别为 ,有关工程应抗震设防。 断裂通过线路附近地形平缓,除砂土液化之外无其他大的次生灾害。 线路应尽量以低路堤通过,避免高填深挖和高墩大跨桥梁。 其他断裂 线路大部分地段的第四系 覆盖层深厚,基岩露头少,大部分的构造行迹都被湮没,可见断层不多, 其特征见表 321。 断层汇总表 表 321 序号 断层 与线路关系 主要特征 断裂对工程影响 名称 相交位置 夹角(176。 ) 工程 1 荣山村断层 CK1+623 65 路基 断层大致沿 N81176。 E 向发育,上覆深厚土层掩埋,宽度及带内物质不明。 对工程无大的影响 2 马村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