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陈北于”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的比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解 这句话 的价值和意义。 在近代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 并被誉为“南陈北于”的两位工笔花鸟 画的 于非闇 、 陈之佛 画家都继承发扬了宋代传统的和各自对工笔花鸟画创作的绘画风格 , 于非闇、陈之佛 的 出现 ,给 20 世纪的 工笔花鸟画引领了 一 个 新 开 端 ,他们的工笔花鸟画 思想 , 在 宋 代绘画 兴盛、灭亡、低落 之时 , 他们则在 传统 工笔花鸟画 和 近 代 工笔花鸟画 之 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传统的工笔花鸟画重新 得到光彩。 当 前国内对于非闇、 陈之佛进行画家个案研究,如:卢静《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风格成因研究》 、 马紫薇《陈之佛工笔花鸟画研究》 、李 有光、陈修范《陈之佛研究》 等,对二人画风进行比较的有吴秋仲《于非闇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风》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 专著、 报刊、博硕论文等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有关文献研究,收集有关本论文的资料,作为研究本论文的参考资料。 比较分析法:根据现有的有关资料文献,分析比较工笔花鸟画的起源到近代的发展壮大,得出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语言的转向复兴过程,从转向复兴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图像比较法:工笔花鸟画属于视觉艺术,利用多媒体及数码拍照,翻译图书资料等方法比较、了解近代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 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6 第 一 章 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的产生 人类诞生开始 ,相互之间就需要各种方式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由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随着 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花鸟 画的形式语言 是 不同于其 他 的语言交流 形 式, 则 是画家为了表达 出 自己对内心情感的一种 表 达方 式。 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 简述 构图、造型、 设 色组成了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形式语言。 南朝 谢赫 《 六法 论 》 中称之为“经营位置” , 就是 所谓的“ 章法、构图、布局 ”。 在 宋代 工笔花鸟画作品 中 , 大 多采用全景式构图和折枝式的构图方式 等。 近代工笔花鸟画 则 强调视觉冲击力,作品的布局方式依据作品意境所表达的有多 种 变化, 如 “散点、平行、排列”等构图方法运用到画面之中,从而使画面不拘一格。 造型 即 谢赫 《 六法 论 》 中称之为“应物象形”,指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应该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呈现。 传统 工笔花鸟画 主要是 以线造型,在表现形式上追求 精谨细微和形神兼备 , 在 造 形 上注重于对 景 象神采地描 画。 设 色即 谢赫 《 六法论 》 中 称之为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就是依据这一类物象进行色彩归类,进而设色。 近代工笔花鸟画家们在 设色 上, 是 继承 了 宋代 传统 设色 的基础, 改变 了 宋代对于 传统工 笔花鸟画设色 方法 , 在 色 彩的表现上加入自己的想法 , 从而改变 画面的美感,表达出主观情愫的目的。 第二章 “南陈北于” 的生平简介 “南陈”即陈之佛生平 陈之佛, (18961962),生于浙江。 又 名陈绍本, 号雪翁, 后 改 名为之佛。 1911 年考入浙江工业学校机织科学习机织图案 , 后留校任教 期间 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案讲义。 1919 年 考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7 入现东京艺术大学 的 工艺图案科,成为中国第一 名 到日本学 习 工艺图案的留学生。 1923 年回国 后从事工艺美术教育 ,任上海东方艺术专 科 学校 校长 教授兼 图案科 主任。 1935 年他开始 使 用 这个号 “雪翁”参加 各式 画展,他 以 清雅婉丽的 绘画 风格 立即 引起了 艺术 界的关注。 因 此他 就 专攻工笔花鸟画,精研双勾重染工笔花鸟。 1942 年他在重庆举办了 人生第一次的工笔花鸟画画展,得 到了 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北于”即于非闇生平 于非闇, (18891959),出 生于北京,蓬莱 人 , 本名魁 照, 号 非厂。 1908 年 在 满蒙高等学堂 学习 ; 1913 年跟 随 王润暄习画并研究国画颜料制作 ; 1926 年任北平《晨报》 艺术 编辑,成为当时 有名的专栏作家 ; 1931 年开始研习瘦金书体; 1935 年 到故宫博物院工作 ,才开始专攻工笔花鸟 ; 1936 年举 办了 首次 个人 工笔花鸟画 画展。 第三章 “南陈北于 ”的工笔花鸟画形式语言要素的比较 以线造型的比较 陈之佛的 线 条 多用双勾填 色 法,先用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