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实质_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独栖,死别之恨难以排遣,而当此暮秋时节,梧叶飘零的凄凉之声与寺庙的晚钟声此起彼落,使他心烦意乱,无法忍受。 其实 纳兰性德的万念俱灰是由于对亡妻钟情太深,故仍在情海中浮沉,无法像高僧般六根清净,大彻大悟,因此将亡妻的死归咎于自己的福薄。 此乃情深之极、沉痛之极的感喟、怨责。 失去心爱的妻子,纳兰性德认为是自己薄命,而这种宿命论让他对生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又产生很多的无奈,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这是一种人在尘世,身不由己的无奈。 譬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这首悼亡词是纳兰题在亡妇画像 上的。 特别是词以感慨起调,体现出纳兰在矛盾和痛苦中,辗转反侧,欲言又止,这不正是“泪咽更无声”么。 词人由“悔”到“念”,再一句“一片伤心画不成”将一种“无语凝噎”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纳兰性德希望通过为亡妻画像来慰藉自己悲切的心情,可是盈盈泪水遮住了视线,伤心难画爱妻容。 甚而期望人间真有招魂一事,使妻子复生。 及至画成,向画中人呼唤她的名字,愿如传说中的真真一般,从画中走出。 并将写有当年定情诗句的纸笺,打上同心结,以示对妻子的爱不变,读来11 令人鼻酸。 其实作为王公贵子的纳兰性德,移情他物或另结新欢,本是 易如反掌,然而夫妻间深厚的情感,使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苦苦折磨自己。 康熙十六年( 1677 年)重阳日所作《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床倚偏,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 无奈,把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开头便以痛惜之语对亡妻发出感慨,思绪禁不住勾起回忆,展示往昔少年夫妻嬉戏悦情、打闹厮玩的美好情景,梦醒人去,更显今日之愁苦,致使鬓添霜丝。 只是春花秋月,到处都会触痛心中悲伤,他本想泼墨画出爱妻的容颜,怎奈“一片伤心画不成”,只好藉笛声来写出一字一泪地哀悼,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和难以忘怀之情。 这些词篇篇低回缠绵,哀婉凄切,却是令人不忍卒读,唱出了纳兰性德字字泣血的心声。 诚如前人所说,其词“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 [8]。 妻子不会从画中走出,不会再操持女红,不会日夜陪在 自己身边,如今真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他孤独、寂寞、苦闷,无处排遣的抑郁让他心生悲凉:辛劳无味的侍卫生活,漂泊天涯的相思12 之苦,无情的政治背景、冷酷的现实生活,像牢笼一样禁锢了纳兰的思想和感情,怨愤和痛苦充盈胸腹,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种种慨叹。 2 一生一代一双人 在卢氏去世几年以后,纳兰性德的悼亡语气已不再如先前那样的哀怨激烈了,而是变得异乎寻常地平淡和沉静。 一切看似就如静水闲花般的淡然安静,只是在这种平淡中又蕴藉着浓烈的情感。 如:《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上片“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这像是在写当下的实景,也像是在写一番追忆;“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这就应该是怀念当初的一段情缘了;下片开始“此情已自成追忆”,话锋转折,明证上片的情境属于“追忆”。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是在说从被“追忆”的那段日子直到 现在,已经过了十一年了,回想起来,恍如一场大梦。 从词句的字面来看,在华丽的雕梁上,燕子还在轻轻地睡着,这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却有人独立中庭,一夜无眠。 这两句词,从凄切哀苦,到走向绝望寂灭,最后复归于平淡自然,这便是纳兰性德全部悼亡词作所含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 十一个字,短短地便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副完整的画面, 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思念由最初的悲恸不能自已到对生活消极悲观失去信心,到现在,纳兰性德已经把思念化为平淡,如庭前花落,天边云卷,渗透到一呼一吸,血脉灵魂。 其实,在纳兰性德现在看来,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人 生 若只13 如初 见 ,便不会有如此多不必要的离殇,也便没有断肠声里忆平生的惆怅;便不会有频现回首再回首的眷恋,亦不会有 “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 ” 欲说还休的无 奈。 一季雨,一地落花残瓣,一袭花香,淡淡的,清雅。 雨里,肃静,听得见雨声,听得见自己的心声。 总是有意的留意落花,飘落一地的感伤,便在凝视中梗结于心,无法释怀。 故意执拗的不去想,不去扩散思维恣意的疏泄, 劝诫 自己不沉溺这种没有结果的忧伤, 于是,思念 成了 淡淡的 习惯。 初见时的那种益渐的朦胧,益渐的美,珍藏在心里,时时回念,才懂得,有时候回忆真的是种唯美,过去的开心 与痛苦均在此时化念成静态的优雅,纯纯的美。 找不回当时的忧伤,只记得 妻子 曾走过 自己 的一片花海,那时, 自己 是委婉浅浅的微笑着。 现在 自己 还是 自己 ,还是那个喜欢追忆的 自己 ,站在花下,任凭花瓣飘落身 上 ,只管嗅着淡淡的幽香,感受一个人静想的安宁,但此时的心绪却飘在了远远的 天国 ,那里,有自己 最牵挂的人。 他们的相遇 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会心一笑,便懂得,“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 ,那份相知相惜的永远。 将这一场梦永远铭记于心,淡淡的思念,淡淡的回忆。 三、断肠声里诉平生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 “ 相国 ” 明珠,母 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 纳喇氏 隶属正黄旗 ,为清初 满族 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 “ 叶赫那拉。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实质_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解 这句话 的价值和意义。 在近代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 并被誉为“南陈北于”的两位工笔花鸟 画的 于非闇 、 陈之佛 画家都继承发扬了宋代传统的和各自对工笔花鸟画创作的绘画风格 , 于非闇、陈之佛 的 出现 ,给 20 世纪的 工笔花鸟画引领了 一 个 新 开 端 ,他们的工笔花鸟画 思想 , 在 宋 代绘画 兴盛、灭亡、低落 之时 , 他们则在 传统 工笔花鸟画 和 近 代 工笔花鸟画 之
参以国制”作为清代法制建设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 这一立法指导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 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应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在这种立法指导思想下,清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求得法律制度的完善。 小说《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清代时期的法律文化亦有不少沿袭明制
梁锡锋《诗经》,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84 页 ② 金启华 《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143页 ③ 金启华 《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145页 ④ 梁锡锋《诗经》,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0 页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论文 思妇诗的同与不同 5 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 ①
屡出现设立“免税费一条街、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他标志性建设项目等现象。 (四 ) 农村城镇化 建设 缺乏政府 引导以及政策性支持 农村城镇企业多以粗放型为主,劳动强度高,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大,从业者多以体力型农民工为主。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与大 城市基础设施同期投入资金相比,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农村8 城镇 基础建设,农村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
传时推出了不同的概念使消费者产生模糊认识。 随着数字家庭市场接受度的提高和市场价格的逐步下滑,数字家庭 BOX 将会成为数字家庭的主体 , 赛迪顾问对未来五年数字家庭用户的增长做出预测 : 表 1 2020- 2020 年中国数字家庭用户总量模型预测值河南财经学院本科生 毕业论 文 浅议海信电视的营销机制转型 4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20, 01) 图 2 2020-
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学会和善于调控好个人和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1. 教师情绪自我调控。 1 理智调控。 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意志、智慧、修养,冷静理智地分析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激动情绪带来的严重后果,主动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控制自己激动 的情绪,保持思维的条理性。 例如,在集合队伍时,学生出现迟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