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及对策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的从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视觉或文化视觉 (欧小艳, 2020) 研究中式英语。 此外,由于母语的干扰,在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中式英语。 追其渊源 ,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扎根于社会文化土壤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表 达习惯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如果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按照母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交际, 就有可能造成交际失误,从而影响传情达意,中式英语的产生无疑是中国文化与英语相结合的产物,是国人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外壳结合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对这种语言进行重新编码的结果。 伴随着中式英语的流行,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批判、否定;另一种态度是支持、肯定。 因此, 目前对中式英语的态度应客观,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式英语。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 (2020)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 ,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指责和排斥。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们对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马克思( 1789)曾在一本书里对如何学习外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当一个人学外语的时候,不要老是把什么都译成本族语。 他一定能做到,在使用外语的时候完全忘掉本族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就没有真正掌握 4 这种外语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运用自如。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外国老师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此外,环境的影响对于显著提高英语水平 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用电脑展示图片,学生边看边听边跟读,几遍以后就能把单词与图片联系起来,直接用英语思维,而不必参合汉语思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平时要多翻阅英语词典而不只是英汉词典来学习英文,一个晦涩或有难度的词组或句子,可以通过用其他的同义或更简单的词组或句子来解释。 Odlin(1989)把语言迁移定义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以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的语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发生母 语迁移的根本原因。 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地道的英语,是由于汉语的负迁移造成的。 正如 Ellis(1997)所言:“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根源之一,母语的这种影响就是它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显然,中式英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现象。 此外,英国语言学家 Wilkins(1972)说过:“没有语法而能传递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东西都不能传递。 ”中式英语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语法错误,它更多地体现为词汇上的“不地道”,因此 它并不能通过对语法错误的纠正来减少其生成与出现,对于英语词汇不恰当的理解或许是引起写作中中式英语出现的一个原因,字典上的一个英文的词汇和与之对应的中文词并不是总是有共同的词域。 德国人瑞克花了很多时间收集整理中式英语并加以研究,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他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式英语的畅销书。 他还在继续研究中式英语,他认为中式英语应该被保存下来。 他还 5 撰写了一个专门收集中式英语的博客,后来又出了一本书《中式英语:意犹未尽》。 这本书很畅销,瑞克认为,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式英语实际上丰富了英语语言,英文应该单一而标准的观念早 已经过时了。 总之,国外对于中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二、中式英语现象介绍以及在教学中的表现 (一)中式英语现象介绍 中式英语究竟是什么呢。 中式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是汉语及英语的混合而成的合体语言 ,在英语中一般叫 Chinglish)。 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被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而国内学者一般认同的定义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 理解或不可接受 ,这种不被英语国家接受的英语现象就叫做中式英语现象。 中式英语现象是中国人在自己的特定文化与思维逻辑定势的背景下 ,对英语进行主观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是一种不被英美人士所接受的不规范的语言形式。 语言变异或多或少冲击并妨碍了规范化 ,这就产生了不规范的语言 ,或称语言污染。 这种语言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起到了破坏作用 ,严重影响交际质量。 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中 ,中国人之间用英文表达思想 ,相互交流 ,很容易理解。 但英美国家的人在与中国人交流中往往会受到中式英语的阻碍 ,尤其是一些完全可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的事 物,中国人却根据中文生硬地把英语单词串联起来 ,或自创新词来表达 ,结果闹了不少笑话 ,带来了不少尴尬 ,让英美人士感到难以理解、莫名其妙。 有人把错误的表达方式说成是“中国英语” ,其实 6 应该是“中式英语” ,即用母语的词法和句法套用外语词汇 ,这说明人们对国际交流语言的不熟悉或不精通。 (二 )中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在英语教学中,中式英语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口语、写作和翻译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搭配不当,误用拟人化 记忆单词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任务,很多学生认为多背单词就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诚然,单词的积累 对学生的考试有所帮助,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如果只套单词的字面意思,则会犯搭配不当的错误。 ( 1)动宾搭配不当;一个动词常和多个名词或代词组成不同的动宾结构,但如果不了解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随意搭配,则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 如:“学习”的对象有很多,“学习英语”、“学习我文化”、“学习技术 ”等。 有学生看到“学习知识”就毫不犹豫地译成“ lean knowledge”,实际上,knowledge 只能与 acquire ,obtain ,accumulate ,develop ,gain ,advance ,broaden enlarge , deepen 等搭配, lean 后面则可跟 language ,swim ,fly 等。 又如“参加考试”一词,不少学生将其译为“ take part in the exam”。 “ take part in” 意为参加某项活动,如 sports ,meetings, construction 等,“参加考试”应译为“ take the exam”。 ( 2)关联词搭配不当;汉语里关联词可以连用,英语里的关联却不能这样用。 中国学生受母语影响,在英语里也常将关联词连用,在口语中表现尤其突出。 例如 :Although Lily was ill ,but she still went to school.(3)形容词搭配不当;中英文形容词的使用有一定差异,选择形容词时应慎重。 7 例如:水果价格很贵。 误译: The price of the fruits is expensive. 正译: The price of the fruits is high. 拟人法是汉语 常用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但若将汉语中的拟人法生搬到英文中,就容易产生中式英语。 例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误译: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正译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 soul”是有生命的,而 innovation 则没有,两者不能搭配使用。 ,语法结构错误 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容易引起词汇误用,英汉两种语言用不同的喻体表示同 一概念, 英语教师由于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比喻不当从而导致词汇。 此外在英语语法方面,由于中英语法结构的不同 ,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按照汉语的思维去构建句子 ,从而造成了语言的不地道。 首先 ,英语对动词的使用非常多 ,简单、清楚、明了。 当学生注 意不到这一点的时候 ,往往在英语中按照汉语的习惯使用过多的名词。 例如汉语中我们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而英语中则往往使用“ to modernize”就可以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