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溢洪道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底坡, i= 1/100 将以上有关数值代入公式,经试算得引水渠正常水深为: h0=。 由此确定引水渠断面尺寸为:底宽 ,边坡 1∶ 1 的梯形断面,水深,按有关技术资料,引水渠长度不应大于堰上最大溢流水深 ()的10 倍, 选用 20m。 渐变段设计 渐变段采用 浆砌石护坡纽曲面,其长度按下式计算: L≥ (3~5)H 式中: H—— 堰上最大溢流水深, H=。 由此确定渐变段长度为 15m。 溢流堰设计 溢流堰采用矩形断面,根据调洪演算结果,取溢流堰 底 宽 ,堰上水 22 深 ,用 水泥砂浆块石砌筑。 据部《规范》溢流长度取堰上水深的3~6 倍,由此确定溢流堰长度为 15m。 ㈡泄槽设计 临界水深计算 采用公式: hk=32gq 式中: hk—— 临界水深 (m) α—— 系 数, α= q—— 单宽流量, q= = g—— 重力加速度, g= m/s2。 代入有关数据得: hk= 3  = (m) 临界坡计算 采用公式: ik=22kkKQ 式中: ik— 临界坡 Q— 下泄流量 (m3/s) Kk— 相应于 hk 的流量模数 (m3/s), Kk= ωkCkkR ωk— 相应于 hk 的过水面积 (m2), ωk= Bkh k; Bk— 水面宽度 (m) Ck— 谢才系数, Ck= n1 Rk1/6 Rk— 相应于 hk 的过水断面的水力半径 (m), 23 Rk= ωk/Xk Xk—— 相应于 hk 的过水断面湿周 (m), Xk= Bk+ 2hk n—— 糙率,取 代入有关数据得: ωk= 4= (m2) Xk= 4+ 2= (m) Rk= = (m) Ck= n1 Rk1/6= = Kk= = ik= ( )2= < 41。 说明设计的坡比 1∶ 4 为陡坡。 陡坡进口水深 h1 的计算: 对于大陡坡而言,陡坡起始水深近似为临界水深,即: h1= 陡坡末端水深 h2 的计算 采用公式: E1+ iL= E2+ hf E1+ iL= h1+g221 + iL= + ) ( 2 +41 = 假设 h2= ω2= bh2= 4= (m2) υ2= Q/ω2= = (m/s) 24 hf=RCL22 X2= b+ 2h2= 4+ 2= (m) R2= ω2/X2= = (m) C= n1 R1/6= = hf=RCL22 = 22 = 则: E2+ hf= h2 +g222 + hf = + 2 + = 基本稳合,说明假设成立,即: h2= (m)。 ㈢末端消力池设计 消力池跃后水深计算: h2= 21h (31281ghq- 1)= (32  - 1)= (m) 消力池长度的确定: 采用公式: Lk= (3~5)h2′ 代入已知数据得: Lk= (3~ 5)= (~ )m 取 Lk= 15m。 消力池深度的确定: 25 采用公式: d= ′- hs 式中: d──消力池深 (m); h2′──消力池跃后水深 (m); hs──紧接消力池出口的下游沟道水深 , 为。 代 入有关数据得: d= - = (m)。 取池深 d=。 溢洪道结构尺寸确定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确定溢洪道各部分结构尺寸如下: 引水渠结构尺寸: 引水渠长 20m,底宽 4m,梯形断面,边坡 1∶ 1,底坡 1/100,基础厚,底板厚 (其中包括 厚的砼), 浆砌石侧墙底宽 ,顶宽,墙高 ,基础外伸长。 在进出口处各做一深 宽 的齿墙,另外在 10m 处做一沉陷缝,用沥青麻刀填缝止水。 渐变段结构尺寸: 渐变段长 15m,底宽 4m,进口为梯形断面,侧墙高 ,基础厚 底板厚 (其中包括 厚的砼) ,侧墙底宽 ,顶宽 ,基础外伸长 ;出口为矩形断面,侧墙高 ,基础厚 ,底板厚 (其中包括 厚的砼) ,侧墙底宽同溢流段为 ,顶宽 ,基础外伸长,在进出口处各做一深 宽 的齿墙。 溢流段结构尺寸: 溢流段长 15m,矩形断面,基础厚 ,底板厚 (其中包括 26 厚的砼) ,侧墙高 ,侧墙底宽 ,顶宽 ,基 础外伸长 ,在进出口处各做一深 宽 的齿墙。 陡坡结构尺寸的选定: 陡坡段斜长 ,矩形断面,底坡 1∶ 4,宽 ,侧墙顶宽 ,进口侧墙高 ,底宽 ,出口侧墙高 ,底宽 ,基础厚 ,底板厚 (其中包括 厚的砼) ,基础外伸长。 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在进出口及陡坡每隔 8m 处做一深 宽 的齿墙。 另外,在陡坡段顺水流方向每隔 8m 做一沉陷缝,用沥青麻刀填缝止水。 陡坡末端 消力池结构尺寸: 消力池长 15m,宽 4m,深 ,池墙高 ,墙顶宽 ,底宽 ,基础厚 ,底板厚 (其中包括 厚的砼) ,基础外伸长。 在池身 处做一沉陷缝,用沥青麻刀止水。 在出口处做深 2m,宽 的齿墙。 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 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 〇 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 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高。 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 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基 本公共服务水 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 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 高到新水平。 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 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党内民主进 一步扩大。 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 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 保障、医疗、 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前进过 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 〇〇 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 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 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 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 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在这里,我代 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 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 把科学发展观 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 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