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黄粉蚜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倍液 +30%蛾螨灵 2020倍液。 ( 2) 、套袋时间技术 目前,我们果园梨套袋时间偏晚,造成了套袋果外观质量不十分理想,(果点大、果皮粗、果色深)。 果点于在落花后 15天即开始形成 ,套袋晚,果点已经形成,使套袋防锈及果点浅小的效果降低。 所以项目实施以酥梨套袋在落花后 15— 45天内完成。 ( 3) 、果实袋型号选择技术 在酥梨套袋中 根据贮藏、销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果商的质量要求,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果实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海河牌单层梨果实袋: A型果实袋套袋后,采收时果实呈浅绿色,贮藏后呈金黄色,货架期较长,适用于贮藏酥梨使用; B型果实袋套袋后,采收时果实呈浅黄色,果面发白,货架期短 一些,适用于采收后即行销售的酥梨使用;采收后销售和贮藏兼顾,可选择使用 AB 型果 实袋。 ( 4) 、套袋前疏果技术 酥梨疏果在小梨脱帽后立即进行,最晚在落花后 30 天内完成。 疏果的主要作用是克服大小年,稳定产量稳定树势、保证当年果个大而整齐,使留下的果都能发育成合格的优质商品果,少出残次果、形成足够数量的下年结果的花芽,并保持树势。 在酥梨套袋前一定下决心把不适宜套袋的多余幼果全部疏掉,限产提质,宁缺勿滥。 留果标准:每 15— 20cm 留 1个果,弱树弱枝每 30— 40cm留 1个果,盛果期果园亩产限制在 2500kg以下。 壮枝、树顶部、生长优势部位、角度较小的枝上适当多留果,反之则应少留果。 并在 疏果时疏除病虫果、歪果、小果、叶磨果、锈果、药害果,留果柄长而粗、幼果长形、萼端紧闭而突出、处于花序第二至第四序位上的边果。 一般不留双果,争取全部留单果。 ( 5) 、套袋操作技术 套袋时浸湿袋口,撑开袋体托起袋底,使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口张开,降低袋内湿度和温度,防止日烧和水锈。 幼果悬空在纸袋中央,避免与纸袋接触,防止袋体摩擦果面、蝽象刺果、药液及菌虫分泌物污染。 套袋时不用手接触果实、拉拽果实,以防拉伤果柄基部,造成落果或果实生长缓慢。 袋口捆扎不可过紧,以防伤害果柄影响幼果生长,亦不可过松,以防入袋害虫进入。 套袋后无论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落果,可整理果袋,重新套果,以免损失果袋。 套袋先树上后树下,先内膛后外围。 一个园片要套就全片全树都套,不套全不套,这样统一减少打药次数。 ( 6) 、入袋害虫梨黄粉蚜防治技术 梨黄粉蚜大多由袋口进入,入袋后主要在果肩部为害,被害处初期呈黄色稍凹陷的圆形或月牙形小斑,之后渐变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腐烂,严重时造成落果。 梨黄粉蚜对套袋酥梨的为害高峰期早于未套袋酥梨。 对未套袋酥梨的为害主要在萼洼处,常形成具龟裂的大黑疤膏药顶。 梨黄粉蚜喜在背阴处栖息为害,果袋内阴暗的环境为其栖息繁殖为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套无防虫作用的果袋会很快使梨黄粉蚜的大发生。 因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无防虫作用的假冒伪劣果袋,选用正式厂家生产的具防虫作用的合格果袋。 作为全年控制 梨黄粉蚜虫口密度的重要措施。 在梨树萌芽前喷波美 5 度石硫合剂;套袋时一定要按照技术要求将袋口扎紧,防止梨黄粉蚜入袋为害。 套袋后 6月上旬至 8 月中旬,每隔 10天随机抽样解袋检查一次,如果发现梨黄粉蚜为害严重时,可解袋喷药,喷后仍可套上原袋;另一方法即打开袋底,喷布敌敌畏等具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喷药时喷头朝上自下向上喷布,保持套袋果色泽。 如被害果率在 5%以下,不必解袋也不必打开袋底防治,只要以后喷药注意兼治梨黄粉蚜即可。 若被害果率达 40%以上,应停止套袋 1— 2年,恶化梨黄粉蚜的生存环境,压低梨黄粉蚜的虫口基数后再行套 袋。 ( 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技术 酥梨套袋美中不足的是套袋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稍有降低 (降低幅度不超过 1%),我们通过加强栽培管理予以弥补。 加强修剪,减少枝叶量,疏通光路,使枝枝见光,果果浴光。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施用量应为果量的 2— 3倍,并于采收后早秋施入。 重视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比例,氮、磷、钾的比例为∶ ∶ 1。 梨粮间作果园,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已经施入了较多的氮肥,因此在梨树配方施肥中更应减少氮肥的用量。 前促后控,重视叶面施肥,水和氮肥主要用在前期,以促进幼果细胞分裂多,果个 大;后期增施磷、钾肥,严格控制氮肥和大水灌溉;后期结合打药喷 2— 4次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复合液肥或其它增糖增色剂。 应用上述措施以保证套袋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未套袋果基本一致,套袋果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完全可以达到 12%以上。 ( 8) 、采收贮藏技术 我县酥梨采收期约为 9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在采收期内果实由于生长部位、营养状况等不同,从而成熟度和果个大小不完全一致,所以要分期分批采收,从而使不够规格的小果长成够格的大果,提高产量和等级,增加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改善部分果实的外观质量,色泽更加美观。 从 9月下旬开始,分 2— 3 批完成采收任务。 第一批先采树冠上部、外围的大果;第二批在第一批采收后 5— 7 天进行,选大果采收;然后再过 5— 7 天,将树上剩余的果实全部采下。 采收时连同果袋一并摘下,连袋贮藏。 由于果袋的保护作用,既可减少果实的机械碰伤,保持果面洁净,又可减少采后失水,使果柄保持新鲜,套袋能显著提高酥梨的耐贮性。 销售时再除袋分 级装箱。 ( 9) 、酥梨有袋栽培综合技术 有袋栽培综合技术主要包括:控制树高(授粉、疏果、套袋、喷药、采收等项作业在树下操作完成);加强修剪,减少枝叶量,疏通光路;严格疏果,限产提质; 改变喷药,减少果实病虫害药剂防治次数;加强梨木虱防治、梨木虱是梨树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大发生时梨木虱分泌的大量粘液,常使叶片粘在一起或粘在果袋上诱发霉病,进而污染袋内的果实,直接影响套袋酥梨的外观质量。 因此,套袋后必须加强以梨木虱为主的综合防治,关键技术:⑴晚秋(落叶后)及早春(出蛰前)彻底清除全园杂草、枯枝落叶及废弃果袋,集中深埋,消灭在杂草、枯枝落叶中越冬的梨木虱。 ⑵晚秋(落叶后)或早春(出蛰盛期)以树体和地面为目标进行药剂防治,所用药剂有 80%敌敌畏乳油 800倍液, 10%氯氰菊酯乳油 1500倍液, 30%克虱王乳油 1000液等。 ⑶在梨芽萌动期,全园树体喷波美 5度石硫合剂一次。 ⑷麦收前为二代若虫盛发期,虫态比较整齐,虫体多暴露在外,此次药剂防治对后期梨木虱的控制至关重要,所用药剂有 %阿巴丁乳油 5000倍液 ,%爱福丁乳油 5000 倍液 ,%阿维虫清乳油 5000 倍液等。 ⑸麦收后,若遇梨木虱猖獗发生,要在所用药液中混加 %的害立平或 %的洗衣粉或 %的碳铵,以提高防治效果。 以及增施有机肥,增加磷、钾肥比例,加强叶面喷肥等措施。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 ( 1) 、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创 新点 ▲套袋前喷药:套袋前喷 1 次毒性低、残留少、药效好的农药,杀死果面上的害虫和病菌,以减少对套袋梨果的侵害。 喷杀虫剂主要是杀死果面上的梨黄粉蚜及中国梨木虱,选用的杀虫剂有 10%吡虫啉3000 倍液、 %齐螨素 5000 倍液等。 同时在梨黑星病、梨轮纹病发生较重的梨园,在杀虫剂中混加杀菌剂预防梨黑星病、梨轮纹病等果实病害,选用的杀菌剂有 70%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 80%大生 M— 45 800 倍液、 80%喷克 800 倍液、 %烯唑醇 2500 倍液、 25%腈菌唑2020 倍液等。 重点喷果面,喷药均匀周到。 药液干后及 时进行套袋,若套袋时间超过 7 天或套袋期间遇有降雨,应重新喷药。 ▲套袋时间:酥梨套袋要在落花后 15~45 天内完成。 ▲袋型选择:根据贮藏、销售、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及果商的要求,选择使用河北省石家庄果树所研制生产的海河牌不同型号的果实袋。 A 型:果实袋套袋后,采收时果实呈浅绿色,贮藏后呈金黄色,货架期较长,适用于贮藏; B 型:果实袋套袋后,采收时果实呈浅黄色,货架期短一些,适用于采收后即行销售。 ▲套袋前疏果:疏果在小梨脱帽后进行,最晚在落花后 30 天内完成。 留果标准每 15~20cm 留 1 个果,弱树弱枝每 30~40cm 留 1 个果,盛果期梨园每亩产量限制在 2500kg 以下。 壮枝、树顶部、生长优势部位,适当多留果,争取全部留单果,留好果。 ▲套袋操作技术要点:套袋时要浸湿袋口,撑开袋体,托起袋底,使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口张开,以降低袋内温度和湿度,防止日烧和 水锈。 幼果悬空在纸袋中央,避免造成袋体摩擦果面、蝽象刺果、药液及菌虫分泌物污染。 袋口捆扎不可过紧,以防伤害果柄影响幼果生长,但亦不可过松,以防梨黄粉蚜等害虫入袋为害。 梨黄粉蚜喜在背阴处栖息为害,果袋内阴暗的环境为其发生提供了有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