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平均。 煤层厚度 0~ ,平均。 因受岩浆岩侵蚀,东部多被吞蚀成无煤或变为天然焦。 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和西部,可采区内煤层厚度 ~ ,平均。 可采区内煤层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 1~ 2层夹石。 夹石岩性为炭质泥岩或炭质粉砂岩。 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 17 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下距 太原组底界 ~ ,平均,煤厚 0~ ,属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 可采范围主要分布在井田南部,可采区内煤厚 ~ m,平均 m,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仅个别点含 1~ 2层夹石。 夹石岩性为炭质泥岩。 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或粉砂岩。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J2Y),共含煤 41 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1 延安组含煤地层系陆相含煤建造,其岩性组合为粗细碎屑岩、泥岩和煤及炭质泥岩组成,细碎屑岩是该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占 50%以上,最多达%,最少为 %,平均为 %,粗碎屑岩所占比例大小不等,一般在 25%左右,最多为 %,最少为 %,平均为 %,其中砾岩、砂砾岩含量极少。 泥岩类含量绝大部分小于 10%,个别孔达 %( 2311 号孔),含煤系数一般在 10%以上,各类岩石组合比例的消长与含煤系数的大小没有相关关系。 各类岩性组合比例在井田南北地段和背斜轴部及两翼虽有变化,但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延安组的岩相主要为河流相和湖泊相的沉积,并由河流相和湖泊相发展而成的良好的沼泽成煤环境,致使众 多煤层得以形成。 井田内编号煤层 20 层, 16 层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平均总厚,可采含煤系数 %,计算储量的共有 15 层煤, 2号煤层为井田内最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 14 号煤层全井田可采,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结构简单,属稳定煤层。 8下、 12等 6层煤在井田范围内均有分布,厚度虽有一定变化,但规律较明显,结构简单到复杂,全井田大部分地段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2 下、 1 1 16等 7 层煤在井田内 分布范围不等,厚度变化大,有突然增厚和变薄现象,全井田内可采面积大、小不等,结构简单至复杂,属不稳定煤层。 主要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 煤:主要分布于井田东翼,西翼多不可采,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 %。 煤层厚度 ~ ,平均。 厚度变化趋势是东厚西薄,北厚南薄。 1 层煤在井田内属较稳定煤层,东翼厚度变化小,均在 左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2 右。 煤层多为单一结构,少数含夹矸达 4 层,夹矸岩性多为砂质泥岩,少数为粉砂岩。 煤层顶板多为粗粒砂岩,少数为粉砂岩、泥岩,底板为粉砂岩。 2 煤:全井田普遍发 育,分布广,层位稳定,全井田可采,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 %。 是井田内最主要的可采煤层。 煤厚 (2514 孔 )~ ( L64 孔),平均。 2 层煤厚度变化小,结构单一,少数钻孔含 1~ 3 层夹矸,属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2 下煤:在井田内分布范围较广,层位稳定,但大都不可采,煤层厚度 ~,平均 ,可采点分布于井田北部。 虽厚度变化不大,但可采范围有限,属不稳定煤层。 3 煤:在井田内分布较广,中、北部大部分可采,南部仅在背斜西 翼的 24~23 勘探线间,有一小片可采。 煤层厚度 ~ ,平均。 属不稳定煤层,结构单一,含 1 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6 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 %。 煤层厚度 ~ ,平均。 该层煤虽局部不可采,但可采地段,煤层厚度变化小,且有规律可循,一般是北厚南薄,东西两翼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单一或含 1 层夹矸,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 7 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比 6 煤可采范围大。 7 煤为本井 田主要可采煤层,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 %,储量仅次于2 煤。 厚度 ~ ,平均。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总的变化趋势是中部厚,向南、北和背斜两翼逐渐变薄。 煤层结构单一,含 1 层夹矸,个别含 4 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少数为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粗粒砂岩。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3 8 煤:在井田内分布范围较广,层位较稳定,煤层厚度 ~ ,平均。 其中,可采点在 25 勘探线以南比较集中,井田中、北部是零星分布。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趋势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属不稳定 煤层。 结构以单一为主,少数含 1层夹矸,个别点含 3~ 4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泥岩和中粒砂岩,个别为粗粒砂岩和细砾岩。 8 下煤:全井田内普遍发育,层位稳定(特别其最下分层,分布范围亦较广),据井田内 147 个钻孔所见煤层厚度:最大 (2936 号孔 ),最小 ,平均 ,由于煤层结构复杂,所以厚度变化很大。 但就其最下分层而言,厚度变化较小,且大部分为可采煤层,其余分层大都不可采,且夹矸厚度大。 下分层煤层厚度为 ~ ,平均。 属 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以含 1~ 3 层夹矸为主,单一结构占少数,个别含夹矸多达 6层,夹矸岩性多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少量为细粒砂岩和炭质泥岩、泥岩。 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次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中粒砂岩,个别为粗粒砂岩。 9 煤:仅分布于井田内 20 勘探线以北地段,是北部羊场湾井田的延续部分, 20 勘探线往南 10 层煤合并。 煤层厚度, ~ ,平均。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结构单一为主,少数含 1~ 2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粒砂岩和砂质泥岩,个别为粗粒砂岩和中粒砂岩。 10 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煤层厚度 ~ ,平均。 不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厚度 2~ 3m,属较稳定煤层。 结构多为含 1~ 2 层夹矸,少数为单一和含 3~ 4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个别为炭质泥岩、泥岩、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 11煤:在井田内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但多为不可采点,煤层厚度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4 ,平均。 可采点分布零散不集中,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且无规律可循,属不稳定煤层。 结构为单一和含 1 层夹矸。 顶 底板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为主,个别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粗粒砂岩。 12煤:在井田内发育较普遍,层位较稳定,分布较广,煤层厚度 ~ ,平均。 不可采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 25 勘探线以南地段。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结构以单一和含 1 层夹矸为主,少数含 2 层夹矸。 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泥岩、砂质泥岩,个别为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 14 煤:全井田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分布广,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其地质储量约占全井田地质储量的 %。 煤厚 ~ m,平均 ,厚度变化小,一般为 3~ 5m,属稳定煤层。 其厚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其结构含以 1~ 2层夹矸为主,少数单一和含 3 层夹矸,个别达4 层夹矸,夹矸最大厚度 ( 2603 号孔),夹矸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个别为细粒砂岩。 顶底板岩性以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少数为泥岩、砂质泥岩、中粒砂岩和粗粒砂岩。 15 煤:在井田内分布较广,层位较稳定,但可采范围有限,煤层厚度~ ,平均。 可采见煤点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 24 勘探线、中部东翼 25~ 26 线间。 厚度变化大,属 不稳定煤层。 结构以单一为主,少数含 1~ 2层含矸,井田北部几个孔含夹矸增至 3~ 4层,夹矸最大厚度 ,岩性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少数为细粒砂岩。 顶底板岩性较复杂,但仍以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占优势。 16 煤:为井田含煤地层中最下部的一个编号煤层,是沉积在下侏罗统富县组顶部的风化壳之上,直接受到富县组的制约。 煤层厚度 ~ ,平均。 可采点分布范围比较集中,但厚度变化大,其变化趋势为南厚北薄,属不稳定煤层。 其结构以单一和含 1层夹矸为主,个别含夹矸 3~ 4 层。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5 夹矸厚度最大 ,岩性以粉砂 岩、泥岩为主。 顶底板岩性比较复杂,粗、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粘土岩均有。 井田内各编号煤层特征见表 121。 (二)煤质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各可采煤层均为黑色、黑褐、褐黄色条痕,其它物理性质见表 33。 表 33 煤的物理性质综合表 井田内各层煤物理性质、宏观煤岩类型近似,差异性不明显。 物理性质:各煤层颜色均为黑色,条痕深棕色。 以棱角状、参差状断口为主,局部为阶梯状、贝壳状和不平坦状。 沥青至弱玻璃光泽。 层状构造为主,少量块状。 以线理状、条带状结构为主,少量为断续条带状和透镜状。 项目 煤层 光 泽 坚固性 系数 真密度 视密度 断 口 裂隙 3 玻璃、沥青、油脂 阶梯状、参差状 贝壳状、棱角状 发育 16 玻璃、沥青、金刚 阶梯状、参差状 发育 17 玻璃、沥青、金刚 阶梯状、参差状 发育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6 内外生裂隙由不发育到较发育。 视密度:最小 ,最大 t/m3,平均 t/m3。 孔隙率:最小 %,最 大 %,平均 %。 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煤为主,其中,仅 2 层煤下部、 4层煤浅部、13 层煤为半亮型煤, 6层煤为暗淡夹半暗型煤。 由于矿物质含量较低,形成煤的灰分、硫分较低。 煤的化学性质和煤类的确定 灰分 (Ad) 3 煤层原煤灰分 %~ %,平均 %,属低~中灰煤; 16 煤层原煤灰分 %~ %,平均 %,属特低~中灰煤; 17 煤层原煤灰分 %~ %,平均 %,属特低~中灰煤。 3煤层在井田东部为低灰区,其余为中灰区; 16 煤层在岩浆岩吞蚀区 南部为中灰,浅部和深部以低灰为主,有特低灰零星分布; 17 煤层在岩浆岩吞蚀区周围及深部为中灰,浅部为特低~低灰区 硫分( St,d) 3 煤层原煤全硫含量 %~ %,平均 %,属低硫煤; 16 煤层原煤全硫含量 %~ %,平均 %,属高硫煤; 17 煤层原煤全硫含量 %~ %,平均 %,属高硫煤。 硫化物硫在洗选过程中有较好的脱硫效果,而有机硫甚难脱除。 3 煤层原煤挥发分 %~ %,平均 %,属高挥发分煤; 16煤层原煤挥发分 %~ %,平均 %,属中高挥发分煤; 17 煤层原煤挥发分 %~ %,平均 %,属高挥发分煤 磷分 各煤层原煤磷份平均小于 %,属特低~低磷煤,各煤层经 比重液洗选平均磷分均降低为特低磷。 发热量( )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7 原煤分析基弹筒发热量各煤层变化于 ~ ,干燥基低位发热量为 ~ ,属中等~高发热量煤,发热量高低与灰分呈反比关系。 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划分,以精煤挥发分 产率( Vdaf%)和粘结指数( GR..I%)为主要分类指标,胶质层厚度( Ymm)、奥亚膨胀度( b%)为辅助指标,本区煤类划分结果为:各煤层均以气煤为主,但由于受岩浆岩影响, 3煤层煤层出现弱粘煤、 1/2 中粘煤、 1/3 焦煤; 117 煤层出现弱粘煤、 1/3 焦煤、贫煤、无烟煤、天然焦及吞蚀区。 在平面分布上, 3 煤层在本区西北部为弱粘煤、 1/2 中粘煤、 1/3 焦煤,其余均为气煤; 1 17 煤层在本区中东部出现吞蚀区,在吞蚀区周围 表 3- 10 煤质特征表 项 目 3 16 17 工 业 分 析 Mad (%) 原煤 ~ ( 52) ~ (21) ~ (18) 精煤 ~ (51) ~ (20) ~ (18) Ad (%) 原煤 ~ (50) ~ (21) ~ (18) 精煤 ~ (51) ~ (21) ~ (18) Vdaf (%) 原煤 ~ (52) ~ (22) ~ (18) 精煤 ~ (53) ~ (22) ~ (18) 全硫 St, d 原煤 ~ (51) ~ (22) ~ (17) 梁宝寺矿井初步设计 28 (%) 精煤 ~ (50) ~ (21) ~ (18) 磷 Pd (%) 原煤 ~ (40) ~ (20) ~ (17) 精煤 ~ (36) ~ (17) ~ (13) 发热量 MJ/kg 原煤 ~ (51) ~ (21) ~ (18) 精煤 ~ (41) ~ (15) ~ (16) 元素分析% Cdaf 精煤 ~ (46) ~ (21) ~。梁宝寺煤矿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倍液 +30%蛾螨灵 2020倍液。 ( 2) 、套袋时间技术 目前,我们果园梨套袋时间偏晚,造成了套袋果外观质量不十分理想,(果点大、果皮粗、果色深)。 果点于在落花后 15天即开始形成 ,套袋晚,果点已经形成,使套袋防锈及果点浅小的效果降低。 所以项目实施以酥梨套袋在落花后 15— 45天内完成。 ( 3) 、果实袋型号选择技术 在酥梨套袋中 根据贮藏、销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果商的质量要求
边无污染,道路出入方便,雨水、污水排放容易,地下水质好,场地平坦,没有发现有特殊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二、主要建设条件 ****县 ***养殖园百头梅花鹿养殖 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社会及经济条件 ****县位于 ****最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伟 39176。 44′─ 44176。 15′,东经112176。 34′─ 112176。 59′之间。 全县辖 3镇 11 乡, 275
根据工厂的投入物、产出物与废弃物的总量,按其不同种类、不同运输 方式与运输工具分类 ,从运量、运距、运输成本、运输负荷变化以及投资与经营费用等方面加以分析。 确定和推荐经济、实用的运输方案。 运输方案的确定要包括全厂运输量分析、运输设备选择和厂外、厂内运输方案的说明,其中厂内运输方案要求作到与生产有机配合。 16 本项目 根据建设场地所处位置及周围道路交通情况
须侧向抽芯,此点可以不必考虑。 图 图 注射模设计说明书 Page 10 of 33 型腔的布 置方案的比较与确定 此塑件的 型腔 为平衡式,如图 所示 图 浇注系统形式和浇口的设计 普通浇注系统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井组成。 在设计浇注系统之前必须确定塑件成型位置,可以才用一模两腔,浇注系统的设计是注塑模具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注塑成型周期和塑件质量(如外观,物理性能
之有关的矛盾问题。 3)了解有关现有的管线和管网,对施工可能造成的影响积极与业主协调协商,商讨妥善解决办法。 公共 关系协调 1) 及时办理好交通、城管、市政、市容、环卫等有关手续。 2) 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周围单位和居民的工作,取得支持和谅解。 扬州职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5 主要 施工方案 施工 准备 1)根据本工程特点 ,编制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施工方案 2)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
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GJ462020。 第 八 章 、现场用电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配备发电机,功率不低于 30KW。 以保证电动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出、空压机、照明等的用电安全。 现场用电斟察及初步设计: 本工程所在的区域为新建工程,本方案仅负责现场施工用电,不包括其他用电范围。 8 现场供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工作零、保护分别使用,其中两级保护要求为首端漏电不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