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二级减速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1 确定大、小带轮的基准直径 d ( 1)初选小带轮的基准直径: 查《机械设计》表 87 和表 89 得 m in1 )(110 dd dmmd  ; 计算大带轮基准直径: 取滑动率  mmdid dd  )()(带 ; 圆整取 mmdd 3302  ,误差小于 5%,是允许的。 验算带速: smsmndv md /)25,5(/5 2 6 0 0 060 9 6 01 1 0 0 060 1    带的速度合适。 确定中心距 a ,并选择 V带的基准长度 dL : ( 1)中心距: )(2)( 21021 dddd ddadd  初选中心距 mmdda dd 6 6 0)3 3 01 1 0()( 210  取中心距 mma 6600 。 ( 2)基准长度: mmaddddaL ddddd20296604)110330()330110(24)()(22202122100  查《机械设计》表 82 的对于 A 型带选用 mmLd 2050 ,带长修正系数LK ( 3)实际中心距: mmLLaa dd 202920506602 00  验算主动轮上的包角 1 : 12 由 add dd )(1 8 0121  得  1 2 6 7 0 )1 1 03 3 0(1 8 01  主 动轮上的包角合适。 计算 V带的根数 z : LAr KKPPPKPPz ca)( 00  min/960rnm  , mmdd 1101  查《机械设计》表 84 得: kwP  ; ( 2) min/960rnm  , 3带i 查表 85 得: kwP  ; ( 3)由   查表 86 得,包角修正系数 K ( 4)由 mmLd 2050 ,与 V带型号 A型查表 82 得: LK 综上数据,得 )( 2 4 z 取 103z 合适。 计算预紧力 0F (初拉力): 根据带型 A型查《机械设计》表 83 得: mkgq / NqvzvKPKF caa 4 6 0 2 4 5 0 0)(5 0 0220)( 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压轴力 pF : 13 NzFF p 6 62 6 1s 4 6322s in2 10 其中 1 为小带轮的包角。 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整理并列表 : 带型 带轮基准直径(mm) 传动比 基准长度 (mm) A 1101 dd 3302 dd 3 2300 中心距( mm) 根数 初拉力 (N) 压轴力 (N) 660 3 、 带轮结构的设计 带轮的材料: 采用铸铁带轮(常用材料 HT200) 带轮的结构形式: V带轮的结构形式与 V带的基准直径有关。 小带轮接电动机, mmdd 1101 较小,所以采用实心式结构带轮 五 、高速级齿轮的设计 、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 1)按简图所示的传动方案,选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软齿轮面闭式传动。 ( 2)运输机为一般工作机器,速度不高,故选用 8级精度。 ( 3)材料选择。 由【 1】表 101选择齿轮材料: 小齿 轮材料为 40Gr(调质),硬度为 260HBS; 大齿轮为 45钢(调质),硬度为 220HBS; 14 二者材料硬度差为 40HBS。 (4) 根据上一步的设计计算中得到高速级齿轮组齿数: 小齿轮齿数 241Z (估 ) 大齿轮齿数 1252 Z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1) 设计准则 :先由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再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2)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即 23 11 )][(HEdtZuuKTd  (3) 确定公式内的各计算数值 : ① 试选载荷系数 tK (估) ② 计算小齿轮传递的转矩( kwP  960I n minr ) mmNnPT466.1103 .9 49 6 010559 ③ 按软齿面齿轮非对称安装,由【 1】表 107选取齿宽系数 1d ④ 由【 1】表 105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211 MPaZE  ⑤ 由【 1】图 1026d按齿面硬度查得: 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MPaH 6001lim  大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 MPaH 5502lim  ( 4)计算应力循环次数( 960I n minr j =1 实hi ) 9I1)83008(19606060 hjLnN 8912 实hiNN (5) 由【 1】图 1023取接触疲劳寿命系数 tK mmNT  41 1d 211 MPaZE  MPaH 6001lim  MPaH 5502lim  91 N 82 N 15 HNK HNK ( 6)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取失效概率为 1% ,取安全系数 S=1 M P aM P aSK HHNH 5 5 86 0 ][ 1l i m1 1   MPaMPaSK HHNH ][ 2l i m22   ( 7)试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 td1 ,代入 ][ H 中较小的值: mmZuuKTdHEdt5281103 . 9 )][(32423 11 、试计算小齿轮模数 1m ( 1)计算圆周速度 1V smndV t3 8 1 0 0 0609 6 03 4 1 0 0 060I11 ( 2)计算齿宽 1b mmdb td  Ф ( 3)计算齿宽与齿高之比 11hb 模数: 9 7 2  Zdm tt 齿高: mmmh t 7 2 11  hb HNK HNK S=1   MPaH 5581    MPaH 5282  mmd t  smV  mmb  tm mmh  hb 16 ( 4)计算载荷系数 K ①根据 v sm 8 级精度, 查【 1】图 108得 动载系数 VK ②因为该齿轮传动为直齿轮,所以齿间 载荷分配系数: 1FKK  ③由【 1】表 102查得使用系数 1AK ④由【 1】表 104用插值法查 8级精度,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时:    HH KK  HK ⑤由 11 hb HK 查【 1】图 1013得 FK 故载荷系数:   HHVA KKKKK (5)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1d mmKkdd tt  ( 6)计算模数 1m  Zdm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  3 2111 2  F SaFad YYZKTm Φ ( 1)由【 1】图 1024c查得: 小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MPaFE 5001  ; VK 1FKK  1AK HK FK K= mmd  m MPaFE 5001  MPaFE 4502  17 大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MPaFE 4502  ; ( 2)由【 1】图 1022根据应力循环次数 91 N 82 N 取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 FNK , FNK ( 3)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 S=,得 M P aSK FEFNF 1 5 4 5 0 ][ 111   M P aSK FEFNF ][ 222   ( 4)计算载荷系数 K 6 2 1   FFVA KKKKK ( 5)查取齿形系数 1FaY 、 2FaY 和应力修正系数 1SaY 、 2SaY 由【 1】图 101 1018 查得: FaY SaY 101150 22  FaFa YY  FaY 101150 22  SaSa YY  SaY ( 6)计算大、小齿轮的][ FSaFaYY并加以比较; 小齿轮: 0 1 2 ][ 1 11 F SaFa YY  大齿轮: 0 1 1 7 5 4 ][ 2 22 F SaFa YY  将数值较大的一个代人公式计算:   23243 2111 FSaFadYYZKTmΦ 91 N 82 N FNK FNK   MPaF  MPaF  K= FaY SaY FaY SaY ][ 1 11 F SaFa YY ][ 2 22 F SaFa YY m 18 对比计算结果,由齿轮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 1m 大于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模数,由于齿轮模数 m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即模数与齿数的乘积)有关,可取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