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上) ,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颜色:五光十色 火烧云 变化多端 形状:千姿百态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练习修改习作。 4.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学习收集资料。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口语交际、习作、对联积累、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教学准备: 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背积累、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 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 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 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 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 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b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 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e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 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 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 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 1)在小组内展示 (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 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 1)自己读一读。 ( 2)指名读, (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 1)自己练习读诗句。 ( 2)指名读 ( 3)想一想 :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 4)男女生比赛读 ( 5)背诵诗句。 引导背诵 :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 “ 观察与发现 ” 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二、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 “ 以人为本 ” 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 “ 自主 ── 合作 ── 探究 ” 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 ,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 住宅 ” 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 “ 胸有成竹 ” 这个 成语的出处。 ,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难点: ,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 语言。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 “ 胸有成竹 ” 这个成语的出处。 五、教学措施: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 “ 导语 ”“ 阅读链接 ”“ 资料袋 ” 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 ,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 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 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 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 课时 《语文园地二》 5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 —— 抓字眼 明诗意 —— 想意境 悟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 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 : 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 (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 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 ,感悟诗意和哲理 (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 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 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 (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 如,可以这样预设: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从中悟出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五、巩固练习 ,默写〈〈题西林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