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规划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村庄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村庄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农村规划在国外的研究最初是起源于 19 世纪欧洲的社区规划,当时 ,欧洲的工业革命达到高潮,人们的生活环境极端恶化,社会矛盾尖锐,空想社会主义者 14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希望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建立理想的生活模式。 英国人罗伯特 .欧文于 1871 年提出了基于农业生产和集体生活的“新协和村( NewHarmony)”的概念,而事实上新村的组成和布局就是一种最早的农村社区规划模式。 然而,农村规划理论却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而社区规划(或城市规划)却成为了当时社会主要研究的内容。 但后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随后的社区规划研究中也开始转向了农村地区。 在文献中,农村规划是指对农村社区 或小城镇的规划,农村规划是小城镇或农村社区根据自身的特征(个性)制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策略。 农村规划是各种各样土地利用的适当安排,目的是管理自然资源和控制突变性,使农村地区保持高质量的生活、保护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的场所。 (美国, 1937年)认为农村规划不仅是一个奇特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提供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简题新途径的新原则,农村规划必须要有一个社会组织去实施。 郑诗华(中国台湾, 1991 年)在研究日本农村规划时,农村规划一般称为农村空间计划或农村整备,是为农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或农村 地域的居住者的生产、生活的地域计划,包括社会、产业及实质之综合计划。 国内研究综述 “十五”期间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村镇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村镇年平均住宅建设量在 亿平方米左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长了 %,楼房所占比例增长了 2 个百分点。 我国农村地区的村庄社会组织结构和空间也出现了“三减一增”的变化,即村庄人口总数,行政村个数和自然村数量逐步减少, 2020 年比 2020 年下降了 1700 万人 万个行政村和 万个自然村(年平均减少 万多个),而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至 2020 年底 ,全国共有 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 万个,居住生活着 亿户, 亿人。 据统计资料表明, 84%的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 77%的小城镇编制调整完善了建设规划, 63%的村庄编制了建设规划,全国己建立起各级村镇建设企事业机构 1 万多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约 万人。 1996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村庄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 15 但由于受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重城轻乡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各级政府履行村庄规划职能不到位,公共财政未能覆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绝大部分的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城 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局势,结合规划学和总图设计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新型 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 规划 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 总结出农村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 应该遵循的原则。 2通过对惠农区尾闸镇农村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农村村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新”来对于所举实例进行分析,对已做好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规划应该怎么设计和实施的几点建议。 研究方法 论文总体上遵循“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为基础,将量与质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 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我国农村建设规划的专著、文献、研究论文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良好得多理论基础。 2. 比较分析法:阅读和翻译国外农村建设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国外优秀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加以借鉴。 3. 实际调研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村庄并深入到各地 ,通过观察、拍照、记录、测量、发放问卷调查、入户访问、与村领导沟通等方式进行调查,收集大量实际基础资料。 16 研究思路 第 2 章 新型城镇化与我国新农村规划 新型城镇化定义与内涵 新型城镇化定义 “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 10 余年,公认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李程骅, 2020)。 然而,“新型城镇化”被广大中国百姓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规划关系 惠农区 尾闸镇 新农村规划实地考察 惠农区 尾闸镇 新农村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出 针对规划中的 不足提出建议 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服务于新型城镇化 17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 4 个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有所区别。 实际上,由于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 定义:此处,认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①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②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③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④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应具有三大内涵,可以概括为:强调民生,强调可 持续发展和强调质量。 每个内涵均可以从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市建设 4 个层面解读其具体内容 民生内涵 经济层面体现在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社会层面体现在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提高社会医疗救助水平和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等方面;体制制度层面体现在对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革新等方面;城市建设层面体现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不断推进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内涵 18 经济层面体现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社会层面体现在繁荣文化市场,提高社会网络化水平,鼓励非政府团体和机构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体制制度层面体现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消费及人员财产的公开透明,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等方面;城市建设层面体现在强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区域低碳发展理念,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利用,提倡垃圾回收,倡导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革命等方面。 质量内涵 经济层面体现在实施经济发展的“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以及加快区域与城乡 协调;社会层面体现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提高全社会市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全社会食品安全等方面;体制制度层面体现在提高有关食品、民众健康、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监管门槛,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城市建设层面体现在从追求建设速度向谋取建设质量转变,关注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坚持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与高效,最大程度地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便捷程度。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规划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纵观 世界城乡发展史,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共赢系统在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要实现“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规划的发展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尽管城镇化速度和多数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有了 较大 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 但是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 1990 年的 倍 增长 到了 2020 年的 倍。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一方面要深挖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 另一方面,要跳出 农村解决农村的根本问 19 题那就是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城镇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城镇化,国家要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 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 , 强化城镇功能。 在 城镇化进程中 使 劳动力要素随着城镇化发展和生产力结构升级在各部门间重新组合, 加快 工业化进程 ,使 二三产业合理配置,利用城市和三产业的 聚集功能 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城镇 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 规划 的助 推 器。 农村规划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 2020年的一号文件也明确 “ 把统筹城乡 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做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 ”。 这表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农村经济与加快城镇化过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无法 加快。 农村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产与生活相结合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布局, 尊重当地的传统民俗与生活习 惯等问题, 在居民户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吸收其当地的建筑优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针对农村规划的问题重点在其人口结构、 地域空间、 组织及文化等方面是不同于城市规划的, 农村归根到底还是农民生活的地方, 所以农村应该是以农为本,很多地方都简单的以为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的新村,而不顾及客观事实, 只在外貌上做文章, 给农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