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住宅楼40户型结构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ax = 由于 1T => = =( s),应考虑顶点附加地震作用。 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EKF =( 1TTg )max 71 ii G=( ) 58612=1561kN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nF =n EKF = 1561=111kN 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见表 7,表中71(1 )iii E K njjjGHFFGH 表 7 各层横向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层次 ih ( m) iH ( m) iG ( kN) iiGH ( kN) 71iijjjGHGH iF ( kN) iV ( kN) 7 6448 168615 6 8274 186579 5 8433 159805 17 4 8592 131887 3 8592 100956 2 8592 70025 1 9682 44053 横向砖混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表 8。 (a)水平地震作用 (b)地震剪力 图 6 横向砖混各层水平地震作及地震剪力 表 8 横向变形验算 层次 层间剪力iV ( kN) 层间刚度 iD ( kN) 层间位移 iiVD ( m) 层高 ih ( m)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 e 7 354978 111 1/3243 6 354978 200 1/1800 5 461072 212 1/1698 4 461072 260 1/1385 3 461072 300 1/1200 2 461072 322 1/1118 1 461072 505 1/901 18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砖混的内力分析 本设计取轴线 ② 上的横向砖混为 KJ— 1 代表进行计算,柱端弯矩 KJ— 1计算,地震作用下砖混梁端弯矩 见图 7。 图 7 地震作用下砖混梁柱弯矩图(单位: kNm)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砖混的内力分析 仍取 ② 轴线上的中砖混计算分析。 荷载计算 DCBA 图 9 屋(楼)面板支承梁的荷载 经判断知该设计中的屋(楼)面板均为双向板,屋面均布恒载及活载均为梯形分布及三角形分布传给梁,计算如下: 第 7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 19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BC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第 7 层活荷载: AB 跨: = kN/m BC 跨: =第 6 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BC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第 6 层活荷载: AB 跨: 2 = kN/m BC 跨: 2 =第 6 层集中荷载: 梁传荷载:  )()( kN 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25= 纵墙自重: ( ) 19= 柱自重: 25= 总计: 第 5 层梁均布线荷载 AB 跨: 20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BC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第 5层活荷载: AB 跨: 2 = kN/m BC 跨: 2 =第 5层集中荷载: 梁传荷载:  )()( kN 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25= 纵墙自重: ( ) 19= 柱自重(包括抹灰): 25= 总计: 第 1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BC 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25=恒载: 第 6层活荷载: AB 跨: 2 = kN/m BC 跨: 2 =第 6层集中荷载: 梁传荷载:  )()( kN 21 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25= 纵墙自重: ( ) 19= 柱自重: 25= 总计: 中砖混恒载及活荷载见图 图 11 用弯矩分配法计算砖混弯矩 A 固端弯矩计算:将砖混视为两端固定梁,计算固端弯矩。 计算结果见表 11: A B C D图 10 砖混竖向荷载示意(恒载示意) 22 A B C D图 11 砖混竖向荷载示意(活载示意) 表 11 固端弯矩计算 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 B 分配系数计算:见图 9,图 10; 考虑砖混对称性,取半砖混计算,半砖混的梁柱线刚度如图 12 所示。 切断的横梁线刚度为原来的一倍,分配系数按与节点连接的各杆的转动刚度比 23 值计算。 A柱顶层节点: 4 4  bccbccKKKKKK梁下柱 其他层的分配系数见图 1图 14 A B图 12 半砖混梁柱线刚度示意( ) 图 13 恒载弯矩分配表( )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0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24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25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图 14 活载弯矩分配图( )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0 0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26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左梁 上柱 下柱 右梁 27 C 传递系数: 远端固定,传 递系数为 1/2; 远端滑动铰支,传递系数为 1。 D 弯矩分配: 28 图 15 恒载作用下砖混弯矩图( ) 图 16 活载作用下砖混弯矩图( ) 梁端剪力及柱轴力的计算 梁端剪力: qmV V V 七层梁端剪力: qAV = qBV =12ql =1/2 = 调幅前: mAV = mBV =( ) /= AV = qAV + qBV == 29 BV = qAV qBV =+= 调幅后: mAV = mBV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