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具体表现为: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 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学会直立行走。 1— 2 岁幼儿由于生理原因独立行走不自如。 使用工具。 1 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 25 25 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 复或倒退现象。 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 2 岁左右真正形成的。 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也开始发生。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 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四、课程小结: 3 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五、布置作业: 将本节课所讲内容在笔记本整理一遍。 3 2 教学回顾: 教学任务完成 学生学习积极 理 论 课 教 案 授 课 日 期 授 课 班 级 课题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重点与难点 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 的 类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科书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时 间分 配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入: 复习 3 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课程内容: (二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初期 (3~ 4 岁 ) 3~ 4 岁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1) 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 3 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 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老师、更多同伴的新环境。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 3 5 10 ( 2) 认识依靠行动 3~ 4 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3~ 4 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3~ 4 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 作联系在一起。 ( 3) 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 3~ 4 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还很容易受周围人感染。 ( 4) 爱模仿 3~ 4 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 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学前中期 (4~ 5 岁 ) 4~ 5 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 幼儿规则 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晚期 (5~ 6 岁 ) 好问好学。 幼儿在这一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 10 10 10 10 15 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个性初具雏形。 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四、课程小结: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五、布置作业 : 将本节课所讲内容在笔记本整理一遍。 3 2 教学回顾: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师生互动良好 课堂气氛活跃 理 论 课 教 案 授 课 日 期 授 课 班 级 课题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重点与难点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课 的 类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科书 教 学 方 法 讲 授法 时 间分 配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入: 复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课程内容: (一) 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 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我们 的看、听、说、想、记等心理活动密 2 3 5 15 不可分,没有注意的参与,这些心理活动都无法很好地进行。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幼儿走路不注意看就会出现危险。 因此,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 1) 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 2) 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二)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 1) 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 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 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 2) 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得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 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 10 20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 1) 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 2) 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 3)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 4) 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 5) 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四、课程小结: 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布置作业: 将本节课所讲内容在笔记本整理一遍。 20 3 2 教学回顾: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学生学习认真 理 论 课 教 案 授 课 日 期 授 课 班 级 课题 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重点与难点 注意的规律 课 的 类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科书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时 间分 配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 入: 复习幼儿注意发展的注意特征 三、课程内容: (一)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 1)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 2)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 3)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2 3 15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 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教师讲解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 可以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 2) 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 3)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怎样才能够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呢 ?这要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 第一、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 第二、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 密切的联系。 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就是说明一个人阅读时注意的范围比较广。 心理研究认为,人的注意广度是生理性的。 扩大注意的广度主要是把信息对象组成块,使各个对象之间能联系为一个整体。 (二) 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四、课程小结: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 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 15 15 10 15 3 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五、布置作业: 将本节课所讲内容在笔记本 整理一遍。 2 教学回顾: 教学任务完成 师生互动良好 理 论 课 教 案 授 课 日 期 授 课 班 级 课题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 学 目 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重点与难点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课 的 类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科书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时 间分 配 教学内容: 一、组织 教学 :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入: 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三、课程内容: (一) 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感知觉的概念 ( 1)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 3 20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 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 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 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 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 2) 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在感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