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衡西征的过程、原因及影响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长。 12 月 8 日,军政府各要员在东校场检阅军队时,被前四川都督赵尔丰操纵的第十一营带头闹事,后一队巡防军又拥进东校场吵闹、开枪,现场一片混乱,军政府都督蒲殿俊等相继逃遁,而尹昌 衡则凭借其过人胆识及出众的军事才能,平定了 成都兵变,后又用计擒杀了有“屠夫”称号的赵尔丰。 这些事,使得尹昌衡的声望越来越高,以至于“藏族人民,都认为尹昌衡是亲自捕杀赵尔丰的人,畏其威势,望风慑服,故尹行军极为顺利。 ” 【 18】 其次,尹昌衡西征战略战术得当,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兵分两路 ,南路重兵出击 ,北路避实就虚。 因 “南路无咫尺干净土 ,节节皆夷防 ,甚坚 ,尚悉由坚而攻 ,昌巴之间非三越月不能至 ,而北路将乱 ,夷犹未整 ,势如枯朽 ,北定而南惊 ,利孰大焉”。 [19]重兵守昌都、打箭炉。 “如南边有事 ,则以北边为本攻 ,南为后劲 ,昌、炉夹击之。 南路有事 ,则南为本攻 ,北为后劲 ,昌、炉夹击之 ,全边无事 ,则出昌都之兵 ,以向两藏 ” [20]在进军西藏途中 ,尹昌衡也注意恩威并施 , “以言语联络感情 ,以保教结合僧侣。 伺机取消各路土司 ,派员分头设治 ,力保宗教 ,纳降抚顺 ,招纳散兵 ,乘机取胜”。 [ 21 ] 第四,西征军英勇奋战,不畏艰苦,团结一致。 “边军初出阨,久战知形胜,闻都督至,皆死战。 刘 赞廷至于七村连战皆捷,巴围遂解,时城中仅剩数日粮,弾皆尽。 ” [22]“ 巴安被围三越月,顾占文集诸军殊死战,诸夷环之数周,众数万,绝其水道,据高山临之,占文兵只四五百,日募壮士溃围出夺诸险,恒以一当百,百计攻之不下,占文见食尽,已决守孤城致死 ,泣告诸军,至是围解,前后斩获数千首,原野为腥,寇皆退西道。 ” 【 23】 “彭日升之守昌都也,兵不满三百,寇居高凭寺墙临之„„ 昌都门户得以保全,皆其力也。 至是围解,仅余粮三石也。 ”【 24】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因素,才使得西征能够节节取胜。 (三)西征之中缀 正当尹昌衡节节取胜,与滇军会师于澜沧江之际,民国政府突然下令停止西进。 究其原由,大致为以下 几方面: 其一,英帝国主义的外交压力。 英帝国主义对于川军入藏平叛,一直横加干涉。 英帝国主义见西征军节节胜利,唯恐汉军一旦入藏,将对其侵略行经产生巨大阻碍。 于是“急电北京英国驻华公使,找袁世凯交涉,以承认袁世凯的民国政府为条件,迫使袁召回尹昌衡。 ” 【 25】 1912 年 8 月 17,英帝国主义又公然向中国政府提交了《八一七备忘录》,否定中国在西藏地方的完全主权,“以不承认新中华民国和断绝经由印度的中藏铁路交通相要挟。 ” 【 26】 迫使袁世凯最终妥协。 其二,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复辟帝制的阴谋行经越加明显,引起了革命党人的强烈不满,当革 命党与袁世凯的矛盾不可调和之际,爆发了二次革命,至使全国讨袁之声 四起。 在这种情况下,尹昌衡警卫团长张煦鼓众响应熊克武,背尹昌衡起事。 袁恐尹昌衡联通蔡锷滋生事端,并且,“北方蒙边危机,无暇南顾藏事。 ” 【 27】 此外,这时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清末,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我国经济状况江河日下,至中华民国建立,经济形势更趋艰难,无力支持西征军费开支,以至于尹昌衡多次电陈中央政府筹措银饷。 “汇款一节,仍肯俯允, 万一汇兑不通,可否以政府名义,电商陆韵秋君,就近借款,聊济目前。 ” 【 28】 ,“昌衡、培爵与财政司、军政两届职员,再三研究,设法罗掘,川省每月只能担任十余万两,不敷甚巨,应垦大总统念及边藏关系大局,电令各省都督量力分担此项军饷,以期士饱马腾,不至中途哗变。 ” 【 29】 ,“数月以来,设置既增,机关亦大,南北两边均需重兵,兵则日减,械则日好,减而不增,耗而不补,势日就危,故以资震慑,军费不免扩大,加之前所欠军饷,需四十万银,方足以资分配。 【 30】 从上面引文可以看出,袁世凯政府确无力支持西征。 其三,民国政府 治藏策略发生了变化。 孙中山在与袁世凯会晤时就说到“自尹司令进藏迄今数旬,虽无失利,然伤人耗财 ,究属得不偿失。 且达赖背叛之原因,大半受外人之运动所致。 故收拾西藏 ,亦须由运动着手 ,施以种种政策,如诱以爵位,饵以重币等类。 若徒恃征伐,不惟无济,且恐坚其外向之心。 ” 【 31】 孙中山的策略最终被袁世凯所采纳,于是政府就以政治政策为主,军事平叛则不再是唯一手段了。 其四,川滇两军渐生隙,无力共进。 川滇两军随着西征的深入,渐生矛盾,最终无力共进平叛。 尹昌衡认为“兵须精,不须多,谋在一,不在众。 川军作战,有耗二十万输 运之兵,倍于作战,犹时有不给,故知滇军不可骤入。 ” 【 32】。 而蔡锷则上报中央“川军肆行抢掠,至藏民阴结江卡番匪,又有张委通译叶玉春及川军撤差从弁郭继中等为之伥,大肆抢掠。 ” 【 33】 后尹昌衡电中央,“查滇军对川屡挟野心,前往自留,纯用诡谋攻击;今则初污川军未度宁静山,又云蛮人畏伊,及川军无纪律,甚至大肆谩骂。 兹突生此事,显系阴谋,纯无公理。 ” 【 34】最后,中央回电两都督,“总之川滇谊关唇辅,该督等务应协商妥善,以维大局,万不宜任所部将领,互争功利,别生事端,至坏边局,取讥全国,贻笑外人也。 ”【 35】 虽有中央从中协调,但川滇两军之已不可补救。 正是在这一系列原因共同影响下,轰轰烈烈的西征才冲冲的结束了。 三,关于西征胜败问题的探析 对于西征胜败问题的争辩,史学界由来已久,一些观点认为,尹昌衡领导的西征,摧毁了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阴谋,稳定了川边局势,因此,认为西征乃胜利之举;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西征是失败的,因为其并未实现平定藏乱的目标。 对此,本人以为,对西征成败问题的评价,不能只从其结果上来判断,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历经的过程,具体来说,应从从西征军的物质条件,所处环境,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 1912 年 7 月,尹昌衡率领二千五百名征西军从成都出发西征平叛。 应当注意的是, 1911 年 11 月 27,四川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 12 月 8 日,发生“成都兵变”,紧接着 22 日,又用计诛杀“屠夫”赵尔丰;直到 1912 年 4 月2ca7,川渝两军政府才合并,至此,四川才算真正统一。 这时据尹昌衡出师西征尚不足三月,并且,这时的中央政府,财政状况不容乐观,所以,西征是在“裹粮尽绝,器械不备,师皆未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