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控制系统设计_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54 无线通讯模块 ................................................................................................55 A/D 的软件校正 ....................................................................................................55 数字滤波算法 ..........................................................................................................56 捷联惯导算法 ..........................................................................................................57 小结 ..........................................................................................................................57 7 系统调试 .....................................................................................................58 引言 ..........................................................................................................................58 电源调试 ..................................................................................................................58 DSP 最小系统调试 ...............................................................................................58 数字罗盘和无线通信调试 ......................................................................................59 声纳调试 ..................................................................................................................60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调试 ..........................................................................................61 系统调试 ..................................................................................................................61 系统正向标定 ................................................................................................61 姿态控制参数调试 ........................................................................................62 小 结 ..........................................................................................................................64 8 总结与展望 ..................................................................................................65 致 谢 .............................................................................................................67 参考文献 .........................................................................................................68 硕士论文 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控制系统设计 1 1 绪论 引言 与固定翼飞机相比,旋翼机具有垂直起降的能力。 四旋翼直升机是一种外形独特的旋翼机,国外对四旋翼飞机有多种叫法,如 fourrotor、 Quardrotor、 X4Flyer、 4 rotors helicopter 等等 [1]。 由于结构的对称性, 四旋翼直升机在操纵性和机械机构方面具有很多潜在的优势。 如图 所示,旋翼 3 顺时针旋转,旋翼 4 逆时针旋转,旋翼的扭矩会自动平衡。 而 传统直升机必 须加一个尾翼用来平衡旋翼扭矩,这个尾翼对向上的推力无帮助作用, 浪费了能量。 另外,由 于四旋翼机的旋 翼更小, 转速更高,因而 其效率更高 [2];小旋翼 也 可以 减少旋翼碰撞周围建筑物的概率,飞行更加安全。 图 四旋翼 直升机 飞行原理 示意图 四旋翼直升机 工作原理 四旋翼直升机 有 4 个控制输入量 ,分别为四个 旋翼的 转速; 6 个输出量 , 分别为飞机位置量( x、 y、 z)和姿态角 (俯仰角 、横滚角 、航向角 )。 四旋翼直升 机通过 调节对角线上旋翼的转速来改变姿态: 图 中, 3 旋翼的 推力不同 会 改变四旋翼直升机的 俯仰角,同时在机体 X 方向产生一个 加速度。 由于对称性,在机体 Y 方向也会产生相似的作用。 四旋翼直升机改变对角旋翼的转速大小 , 同时往相反方向改变另外一对旋翼的转速的大小,两对旋翼间扭矩 便不再平衡 ,从而航向角改变。 四旋翼直升机 发展历史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努力来研究和设计旋翼机。 二十世纪早期,旋翼机的设计目标就是制造出一个可以垂直起降和悬停的机器。 1 绪论 硕士论文 2 四旋翼直升机有一段漫长而又断断续续的历史 [3][4]。 最早的四旋翼飞机可以追溯到 1907 年,由 Louis 和 Jacques Breguet 等人研制出的 “ Gyroplane” 便已经成功携带飞行员飞了 的高度。 1922 年美国军方资助 Gee de Bothezat 研制了一个大型的四旋翼机(图 ),但是飞行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另外费用高昂和当时固定翼飞机的流行使得该项目最终搁浅。 最成功的四旋翼飞机是 1956 年由 covertawing 公司资助 研制出的‘ H’型的四旋翼机(图 ), 但是由于工程人员缺乏足够的兴趣,该项目也最终停止。 20 世 纪 80 年代 随着微小型飞机新型材料、微机电( MEMS)、微惯导( MIMU)的产生和飞行控制理论的 发展 ,微小型飞机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四旋翼无人直升机吸引了大批研究人员和学者的关注。 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是加拿大 RC Toys 公司的遥控航模玩具Draganflyer,有很多研究 单位 的四旋翼机都是在它或者它的改进系统上进行开发的。 图 Gee de Bothezat制作的四旋翼机 图 国内外 研究现状 和 研究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 对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研究非常活跃。 加拿大雷克海德大学( Lakehead University)的 Tayebi 和 McGilvray 证明了使用四旋翼设计可以实现稳定 飞行 [18]。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 McKerrow 对 Draganflyer 进行了精确建模 [19]。 目前 国外 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研究 工作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基于惯导的自主飞行、基于视觉系统的自主飞行和自主飞行器系统。 典型代表有瑞士洛桑联邦科技硕士论文 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控制系统设计 3 学院的 OS4(图 ) [4] [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 X4(图 )[6] [7]、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MX4[3]、佐治亚理工大学的 GTMARS[3]、斯坦福的‘ Mesicopter’ [3] [8]等等。 ( a) OS4I ( b) OS4II 图 OS4I和 OS4II 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 X4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四旋翼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所高校之中。 例如 国防科技大学 [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10][11]、西北工业大学 [12]、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12]、电子科技集 团第二十七研究所 [13]、吉林大学 [14]、 北京科技大学 [15]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16]等 等。 大多数的研究方式是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提出了很多控制算法。 例如 , 针对无人机模型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设计的 DI/QFT(动态逆 /定量反馈理论)控制器 [1][11],国防科技大学提出的自抗扰控制器( ADRC)可以对小型四旋翼直升机实现姿态增稳控制 [9],还有一些经典的方法比如 PID[17][11]控制、 H [16]控制等。 四旋翼直升机研究热点 四旋翼直升机目 前的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系统的分析与建模、系统姿态控制和编队飞行等等。 ( 1)四旋翼无人 直升 机 的 建模 1 绪论 硕士论文 4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 McKerrow 对 Draganflyer 进行了精确建模 [19]。 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的学者共同对 X4flyer 进行了动态建模和镇定配置的研究 [6]。 斯坦福的研究小组也对自己的试验平台( STARMAC)进行了建模和参数辨识工作 [21]。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学者在文 献 [22]给出了四旋翼直升机动态建模和用实验确定参数的方法。 ( 2)四旋翼 无人直升 机的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是 四旋翼飞行 控制系 统的核心。 空间飞行器、卫星、直升机、战术导弹、协同机器手、水下机器人等刚体均需要姿态控制 [23]。 对于四旋翼无人直升机 的姿态控制, 很多文献给出的都是传统的 PID 和状态空间控制 方法 ,还有一部分是滑模和 H 控制。 例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 OS4 已经分别用 PID[23] 、 LQ[23] 、 backstepping[5][24] 、Sliding – mode[5]实现了 四旋翼 飞行器 的 姿态控制。 另 外 还有文献给出了 全状态反推法 (full state backstepping)[25]、 基于不变流型(Kinematicsbased)的控制法 [26]、 切换控制 [27]、基于视觉的 控制 [7][28][29]、神经网络控制和 改进鲁棒自适应模糊控制等等。 ( 3)四旋翼无人直升机 飞行 编队 飞行编队( flight formation)有很多好处, 例如 飞机个体之间靠的足够近 ,可以减少诱导阻力从而减少燃料消耗。 MIT 的研究人员对四旋翼无人机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开发了室内多任务、多场景、长时间 UAV 任务测试平台(图 ) [30]。 MIT 的 G. Gowtham 在对编队建模时考虑了 生物群组如鸟群、鱼群、昆虫和动物群在改变方向、避免碰撞和环境阻碍时的合作行为。 给出 了一组高效指引编队飞行的命令。 ( a) 十机编队飞行 图 ( b)三机编队飞行 图 图 MIT多机编队飞行 论文内容安排 本文针对 实际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研究并开发了控制器的软硬件系统,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 首先简要 介绍四旋翼直升机的历史概况 ;接着 介绍四旋翼无人机硕士论文 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控制系统设计 5 的 飞行 原理和研究现状; 最后是四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技。小型四旋翼无人直升机控制系统设计_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质量、带 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 4) 软件的漏洞或 “ 后门 ”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 “ 后门 ” 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 Windows 还是 UNIX 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 大家熟悉的尼母达
器二次侧交流电压 u2的最大值 U2m,即 22 2UUU MD R M ID和 UDRM是选择整流二极管的主要依据。 通过变压器二次绕组的电流具有正、反两个方向,是一个正弦波形,因此二次绕组的电流有效值为 OL IRUI 目前已有各种规格的桥式整流电路成品,如 1CQ1A„ H至 1CQ7A„ H系列,输出的平均电压 25~600V,整流电流 50mA~5A,使用十分方便。
,选取 1ed = 端面模数: mt =*2 122 aahz da= 155 mm : tCm = : ha = mt = : hf = ha + C= : h= ha + hf = : 1d =( + ) a = : 2d = 2a- 1d = 径: d 2f = 2d - 2 hf = : d1f = 1d - 2 hf =, 21 判断:因为 1 2f ad =,满足要求 :
确度,保证了柜内食品的品质。 但是由于 流过蒸发器前后空气的压差、温差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蒸发器结构、翅片形状、翅片间距、霜层均匀性、霜层厚度等,这些因素使得温差、压差的测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测量霜层厚度的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开发也是难题,所以即时除霜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和 改进。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制冷系统的结霜特性、除霜方法及除霜控制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974 年 Sanders
该方案切菜机只要由外壳体、刀架、弧形刀具、电机底座、推板、丝杠、齿轮系组等组成。 ①箱体②推板③皮带传动连接处④外壳体⑤丝杠⑥电机底座⑦刀架 ①丝杠②切换钮③齿轮系④外壳体⑤电机底座 ⑥刀架⑦弧形刀具 3. 2. 2 工作原理 机构工作原理图 通过丝杠转动,使推板推动蔬菜向前进给,当推板推动至距离环形刀架距离最近的极限位置时,即可拨动“切换钮”使丝杠反向转动,推板即可回复至图示原始位置
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 HCO3— SO24—Mg2+,矿化度小于 1g/L。 受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控制,区内主要贮存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及砂碎石。 黑河沿岸富水性较强,北部山前富水性较差,水位埋深 ~ ,由黑河谷地向北变深,地下水自北而南运移。 因此,地下水对渠道冻胀均产生一定影响。 天然建筑材料 ⑴ 砼粗骨料及基土置换用垫层料:选定在黑河漫滩上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