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果蔬保鲜库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式中, f 为溶液的循环倍率,即产生 1kg 氨蒸气所需的浓溶液量。 可根据精馏塔的质量平衡计算 f ,式 4 中,令 39。 39。 ar   ,称作放气范围; Rq 为分凝器热负荷,用式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3 页 共 51 页 计算。 吸收器单位热负荷 aq (单位为 kJ/kg ): 根据吸收器热平衡关系可得: aq = ah8 +( f 1) 3h 4fh = ah8 3h + )( 43 hhf  溶液热交换器热负荷: 由浓溶液侧计 1Twq = )( 41 aa hhf  由稀溶液侧计算有 2Twq = ))(1( 22 ahhf  式中, ah2 通过 at2 和 39。 a 在 h  图上查到,其中 at2 =4t +( 5~ 8)℃ , 4t = 1wt +( 4~ 8)℃。 热交换器出口溶液比焓值 ah1 由下式确定: aaa hhhffh 4221 )(  式中, 为溶液热交换器损失系数。 分凝器单位热负荷 Rq (单位为 kJ/kg ): 根据精馏段氨的质量平衡系数可得分凝器中冷凝回流液数量: 139。 39。 139。 39。 139。 39。 LRR    式中, 1L 为塔板回流液浓度。 假定在理想情况下塔板数无穷多时,蒸气呈平衡状态,使 1L 与 1点重合,则式 可改写为: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4 页 共 51 页 39。 39。 39。 39。 139。 39。 39。 39。 rdRR    又根据分凝器的热 平衡的关系: RL qRhhhR  139。 39。 539。 39。 1)1( 得: )(139。 39。 1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539。 39。 1 hhhhq rd dRR    过冷器单位热负荷 gq (单位为 kJ/kg ): 8861 hhhhq aag  式中, ah6 和 ah8 的确定应先选定一个端部温差后,在 h 图上查出其中一个比焓值,然后根据过冷器的热平衡关系求出另一个比焓值。 循环系统的热平衡关系为: Rakh qqqqq 0 循环的热力系数为: hqq0 一般  在 ~ 范围。 具体计算: 状态参数确定 (以 1㎏液氨为基准 ) ξ 工作参数确定: 冷却水进口温度 1wt =32℃ 冷却水出口温度 2wt =40℃ 热源参数: aMP (表压)的饱和蒸气 冷凝温度 kt =43℃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5 页 共 51 页 蒸发终了温度 t8=5℃,蒸发温升 32t ℃,蒸发初始温度 39。 8t =7℃, 终了状态下 的氨气焓 h8: ξ 8′= h8′= ㎏(液) ξ 8″= h8″= ㎏(气) 进入冷凝器的氨气浓度 5 =≈ 1=ξ 6(液) , h6=㎏ 发生器终态 : 温度取 t2=95℃ (出口温度 95℃ ) h2=420KJ/㎏ ξ 2= 吸收终温 : t4=wt +Δt 4=28+6=34℃ Δt 4— 吸收器冷端温差 6℃ ξ 4= h4=50kJ/㎏ 放气范围 : Δξ=ξ 4ξ 2== 吸收器前稀氨液 : 温度 t3=t4+Δt 3=34+11=45℃ Δt 3— 冷端温差取 11℃ h3=85KJ/㎏ t2a=t3=45℃ h2a=h3=85KJ/㎏ 出换热器浓氨水 溶液循环倍率 0. 31 50. 42 5 . 99 8ƒ 42 45      3 1 7 K J / K 0 . 9 5 6 . 2 1 16 . 2 1 8542050 0 . 9 5 f 1f 2241 aaa hhhh 发生开始状态 氨水 ξ 1′= P= 查 h— ξ 图。 t1′=9 0℃ h1′=326KJ/ ㎏ 氨气 利用利用辅助线,查得 h1″=1834KJ/ ㎏ ξ1″= 塔顶气氨状态 P= ξ 5=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6 页 共 51 页 查 h— ξ 图。 T5=52℃ h5=1653KJ/㎏ 冷负荷计算: 精馏塔热负荷 Rq (回流冷凝器的热负荷 ) η p— 精馏效率。 一般取 ~。 取 4245    Rq =h1h5+R(h1″ h1′) =18341653+(1834326 =㎏ 发生器的热负荷 Kq Kq = h5h2+ƒ(h2h1a)+ Rq =1653420+179。 (420 317)+ =㎏ 吸收器热负荷 Aq Aq = (h8ah3)+ƒ(h3h4) =+179。 (85 50) =㎏ 冷凝器热负荷 Cq Cq = h5h6 =1653535 =1118KJ/㎏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7 页 共 51 页 溶液热交换器的热负荷 TWq TWq =(ƒ1)179。 (h 2h3) =179。 ( 1)179。 (420 85) =㎏ 溶液热交换器的热损失 Δq TW Δq TW =(ƒ1)(h2h3) =㎏ 过冷器热负荷 Nq Nq = h8ah8 = =㎏ 单位制冷量 ONq (蒸发器的单位热负荷 ) ONq = h8ah8 = =㎏ 循环热力系数 : kon 蒸发器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蒸发器是制冷装置中的另一种交换设备。 对于制冷系统来说,它是制冷剂从系统外吸热的热交换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液体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转变为蒸气,并吸收被冷却物体或介质的热量。 所以蒸发器是制冷系统中制取冷量和输出冷量的设备。 制冷装置中的蒸发器,按其被冷却介质的特性,可以分为冷却液体载冷剂的蒸发器及冷却空气的蒸发器两大类。 冷却空气的蒸发器有多种结构型式,不论是液体载冷剂的蒸发器还是冷却空气的蒸发器,都是制冷剂在管内蒸发而空气或载冷 剂在管外侧被冷却。 如果蒸发器是装在冷箱内或冷库库房内,而且空气系自由运动,则习惯上称之为冷却排管。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8 页 共 51 页 冷却空气的蒸发器,都是以制冷剂在管内蒸发直接冷却空气的,包括冷却排管和空气冷却器(冷风机)的蒸发器两种。 冷却排管多应用于冷库的冷藏库房及试验用低温装置。 其共同点是制冷剂在管内蒸发,管外空气只作自然对流。 为了增强传热和节约管材,冷却排管大都用翅片管作成。 对于氨制冷装置应用钢管,一般用套片式翅片管;对于氟利昂装置多用钢管,翅片管则是绕片和套片式都有。 有时为了制造方便,有的冷却排管也是用光管制成的。 冷却排管按其 在室内安装方式,可分为墙排管及顶排管两类。 前者是按墙安装,后者则是吊装在顶棚的下面。 墙排管有直管式及蛇管式两种。 直管式只适用于氨,而蛇管式对于氨及氟利昂都适用。 直管式墙排管在我国冷藏库中适用较多。 一般用多跟高度为~ 的直立φ 38179。 或φ 57179。 无缝管,分别焊接与φ 76179。 或φ 89179。 的上、下横管上,立管之间的中心距为 110~ 130mm。 立管的高度和根数,可根据所需的冷却排管面积、冷库建筑的净高度等确定。 工作时氨液从下横管的中部进入,氨气由上横管的中部排出。 这种墙排管的充氨量为排管容积的 80%,因此它属于满液式蒸发器。 直管式墙排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制冷剂蒸气容易排出,从而保证了传热效果。 与直管式相比,蛇管式墙排管充液量小,其缺点是冷却排管内的制冷剂蒸气不能很快地离开,而要经过冷却排管全部长度后才能排出去,这样就影响了传热效果。 冷却空气的蒸发器计算方法: 冷却排管的计算目的是确定传热面积,从而选用或制作合适的排管。 冷却排管的面积,可按传热基本公式计算,即 tKQF  0 式中, 0Q 冷却排管的热负荷,由冷间的负荷决定( W); F冷却排管的外表面积( 2m ); t 冷间空气温度与制冷剂蒸发温度之差(℃),一般 t =7~ 15℃; K冷却排管的传热系数 [ )/( 2 KmW  ]。 以氨为制冷剂,计算冷藏库排管的传热系数可参阅《制 冷空调原理及应用》表 76和表 77。 表 76中列有三种温差( 5℃、 10℃、 15℃)。 若温度差不同于表列值使,可按下式进行温度差修正: 10 10  tKK 式中, K实际温差下的传热系数 [ )/( 2 KmW  ]; 10K 温差为 10℃时的传热系数 [ )/( 2 KmW  ]; t 冷间空气温度与制冷剂蒸发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第 19 页 共 51 页 《制冷空调原理及应用》表 77采用φ 57179。 无缝钢管制作冷却排管。 而目前国内冷藏库中多采用φ 38179。 或 φ 32179。 无缝钢管制作排管。 因此该表所列的传热系数应进行管径修正。 当管径不等于 57mm 时,可按下式进行管径修正: 057  dKK 式中 0d 制作冷却排管的光滑外径 ( m ); K管子外径为 0d 时冷却排管的传热系数 [ )/( 2 KmW  ]; 57K 管子外径为 57mm 时冷却 排管的传热系数 [ )/( 2 KmW  ]。 选取φ 38179。 的光管,进行修正: 26 3205 38 K 冷却排管的表面积 9 7 0102 6 2 5 0 0 0 F 2m 求出表面积,可根据选定的管径算出所需管子的总长度: 0dFL  式中 L管子的总长度( m ); 0d 冷却排管的管子外径( m )。 带 入数据的 mL 6 5 9 7 0  冷凝器原理与计算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