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在生产上发生呈上升趋势。 此病在大豆出苗前病害可引起种子腐烂及死苗。 出苗后因根腐或茎腐引起幼苗萎蔫和死亡。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疫霉病,造成出苗前种子腐烂和出苗后幼苗猝倒,或生长发育的其它时期植株活力降低 ,逐渐死亡。 较大的植株受害 ,茎基部变褐腐烂 ,病部环绕茎并蔓延至第 10 节。 下部叶片脉间变黄 ,上部叶片褪绿 ,以后植株萎蔫 ,叶片凋萎仍悬挂植株上。 病株主根常变褐色 ,侧根、支根多腐烂。 病部被镰刀菌、拟茎点菌等真菌再度侵染而呈现红色或黑色。 大豆 根腐病 菌的生物学特性 大豆疫霉菌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在藏卵器里。 雄器侧生。 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孢囊。 孢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形成游动孢子最适温度为 15℃ ,最低为 5℃ ,孢子囊直接萌发适温为 25℃。 卵孢子在水中 4 天后萌发,每天需光照 2 小时以上。 24~ 27℃ 卵孢子萌发率高 达 78%, 15℃ 或 30℃ 萌发率只有 8%~ 9%。 该菌已划分出 24 个生理小种。 大豆 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 2 大豆 根腐病 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 大豆疫霉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带有病菌的 土粒被风雨吹或溅到大豆上能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 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 卵孢子经 30 天休眠才能发芽。 大豆根腐病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品种抗病性及菌源量密切相关。 气候潮湿也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高度湿润的环境可以加速病情蔓延。 大豆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都会导致田间越冬菌源量增加,如果连续种植会使病原菌大量积累,导致根腐病的大发生。 大豆根腐病的抗原研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广泛收 集、鉴定、筛选抗原是抗病育种的基础。 在解决了大豆根腐抗原的问题后,抗病品种的选育就尤为重要了。 大豆 疫霉根腐病 致病性变异与 研究目的 大豆 根腐病 致病性变异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其发生病害的特性,是一种病原物的、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部病害,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 致病型是病原物的种下分类单元,它是由病原菌对寄主种或一个种的不同品种基因型的致病专化性决定的。 病原菌不同致病型的形态相似,但对含有不同基因型的寄主的致病性是不同的。 全世界己培育出了大量的抗病品种广泛应 用于生产,但是抗病品种在种植几年后会出现抗性丧失而成为感病品种。 70 年代早期在俄亥俄州由于 3 号小种的盛行,导致抗 l 号小种的品种的抗性丧失 [3]。 在美国俄亥俄州 RpSal 和 Rpscl 基因抗性丧失的时间大约为 810 年,据此推算第 3 个广为利用的抗性基因 Rpslk 也将在几年内丧失抗性 [4]。 由于单抗基因的使用,促进了能克服该抗性基因的小种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品种抗性丧失。 所以说前景堪忧,挑选优秀的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势在必行。 抗病育种是防治大豆 疫霉病 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抗病性丧失问题已成为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的限制性因素 [5]。 研究已经明确,该病原菌的毒性变异是导致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的直接原因,因此,掌握病原菌毒性变异及毒力结构对种质资源抗病性的正确评价和抗性基因的合理应用具有重大意大豆 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 3 义,并有助于延长抗性品种的使用寿命 [67]。 在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各项技术和措施中,抗病品种的应用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了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 [8]。 因此,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区主要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筛选直接用于生产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同时迅速开展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 定,为抗病育种提供丰富抗源,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迄今已有 14 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被鉴定 ,但这些基因在我国尚未利用。 在我国已筛选出一些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种质资源[914],但多是用当地的菌原进行鉴定的,尤其是多抗性鉴定工作还开展的很少。 多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毒力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 ,多种毒力类型已被鉴定,新的优势毒力型也正在形成,如对 Rps1d、 Rps3b 和 Rps5 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已超过了50%[1720]。 因此,开展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多抗性鉴定,筛 选多抗性大豆品种和抗源已势在必行。 研究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豆群体内,抗根腐病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这在大豆品种、品系和资源材料中都可以找到,这也是大豆抗根腐病育种的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和吉林省的大豆品种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鉴定 ,为抗病品种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为黑龙江省及国内其它地区的大豆抗病品种培育、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大豆 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 4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 黑龙江省的品种来自佳木斯、哈尔滨、绥化、黑河、大庆、农垦系统等各大豆育种单位;吉林省的 品种来自吉林和公主岭等大豆育种单位;还有国外品种,共计 306份。 其中,接种单一优势生理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有 191 个品种,接种 5 个主要生理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有 115 个品种。 试验方法 大豆植株培植 每个大豆品种分别取 810 粒种子,播种在装有蛭石的直径为 12cm 塑料盆中,出苗前温度控制在 25℃ 29℃ ,出苗后温度控制在 18℃ 25℃。 810 天后接种,用合丰 35品种作为感病对照。 鉴定 方法 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 利用直径为 5mm 的打孔器在装有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平板上打出菌柄。 在 大豆植株的第二片真叶刚刚展开后,用消毒过的刀片在其下胚轴 1cm处轻轻划一伤口,深度不能超过茎粗的三分之一,将菌柄接种在伤口处,接种后在苗的上部罩上塑料袋,在装盆钵的托盘内加入适量的水,保持袋内空间相对湿度 95%以上,在 25℃ 条件下培养 48h,然后除去塑料袋,转入常规条件下管理。 7d 后进行病情调查。 调查评价标准 统计大豆植株死苗率,死苗率超过 70%的植株为感病( S),死苗率低于 30%的植株为抗病( R),死苗率介于 30%~ 70%的植株为中间类型( I),试验重复二次。 大豆 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 5 第三章 结果分析 大 豆品种对 疫霉 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 大豆品种对 1 号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对 191 份大豆品种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 P1 进行抗性鉴定 ( 表 31)。 鉴定结果表明对 P1 表现抗病的有 88 个品种,占 %,表现感病的有 103 个品种,占 %。 其中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对 P1 表现抗病的有 54 个品种,占 %,表现感病的有 83个品种,占 %。 吉林省的大豆品种对 P1 表现抗病的有 34 个品种,占 63%,表现感病的有 20 个品种,占 37%。 吉林省品种的抗病 性 高于黑龙江省品种的抗病 性。 表 31 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 P1菌株的抗性鉴定结果 序号 大豆品种 反应类型 序号 大豆品种 反应类型 1 合丰 1 号 S 97 黑河 13 号 R 2 合丰 5 号 S 98 黑河 14 号 S 3 合丰 14 号 S 99 黑河 15 号 R 4 合丰 15 号 S 100 黑河 16 号 R 5 合丰 17 号 R 101 黑河 17 号 S 6 合丰 22 号 S 102 黑河 18 号 S 7 合丰 23 号 S 103 黑河 19 号 S 8 合丰 25 号 S 104 黑河 20 号 S 9 合丰 26 号 S 105 黑河 21 号 S 10 合丰 27 号 S 106 黑河 22 号 R 11 合丰 28 号 S 107 黑河 23 号 S 12 合丰 31 号 S 108 黑河 24 号 R 13 合丰 33 号 S 109 黑河 25 号 R 14 合丰 34 号 R 110 黑河 26 号 R 15 合丰 35 号 S 111 黑河 27 号 R 16 合丰 36 号 S 112 黑河 28 号 R 大豆 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 6 17 合丰 37 号 S 113 黑河 32 号 R 18 合丰 38 号 S 114 黑河 33 号 R 19 合丰 39 号 S 115 黑河 34 号 S 20 合丰 40 号 S 116 黑河 35 号 S 21 合丰 41 号 S 117 黑河 36 号 S 22 合丰 42 号 R 118 黑河 54 号 S 23 合丰 43 号 S 119 东农 33 号 S 24 合丰 44 号 S 120 东农 40 号 S 25 合丰 45 号 S 121 东农 41 号 S 26 合丰 46 号 S 122 东农 42 号 S 27 合丰 47 号 S 123 东农 43 号 R 28 合交 6 号 S 124 东农 44 号 S 29 合交 8 号 S 125 东农 45 号 R 30 合交 11 号 R 126 东农 46 号 S 31 合交 13 号 S 127 东农 47 号 R 32 黑农 9 号 S 128 垦农 4 号 R 33 黑农 10 号 S 129 垦农 5 号 R 34 黑农 16 号 S 130 垦农 6 号 R 35 黑农 26 号 S 131 垦农 7 号 S 36 黑农 34 号 S 132 垦农 14 号 S 37 黑农 35 号 S 133 垦农 15 号 R 38 黑农 36 号 S 134 垦农 16 号 R 39 黑农 37 号 S 135 垦农 17 号 R 40 黑农 38 号 S 136 垦农 18 号 S 41 黑农 40 号 S 137 垦农 19 号 R 42 黑农 43 号 S 138 吉育 60 号 S 43 黑农 38 号 R 139 吉育 61 号 S 44 黑农 40 号 S 140 吉育 62 号 S 45 黑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