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煤矿初步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号煤层,对比标志明显,对比可靠。 9 号煤层对比依据不够充分、但对比基本清楚,较可靠。 其他煤层对比标志不明显,可靠性差。 本井田赋存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9 层,即 11 及 12号煤层。 现自上而下依次叙述如下: ( 1) 2 号煤层 黑色,条痕色为褐黑色、粉状或少见块状,线理状或细条带状结构,玻璃光泽,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顶部,距 T11地层底界 ~ 15 米,平均 米,煤厚 ~ 米,平均 米;纯煤厚 至 米,平均 米,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 0~ 3 层,常为 1 层,厚 ~ 米,岩性为棕灰色或褐灰色高岭石泥岩,顶板为灰黑色泥岩或深灰色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偶产动物化石;底板通常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泥岩。 平均灰份为 %,系 6 号煤层以上诸煤层中灰份最低的煤层,硫份为 %。 层位稳定,对比可靠,除补 10— 2 号孔附近出现不可采外,全井田均为可采,系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为较稳定遍稳定 煤层。 ( 2) 3 号煤层 黑色、粉状,少见块状。 油脂光泽,线理或细条带结构,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顶部,距 2 号煤层 ~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 米。 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石 1 层,厚 ~ 米,岩性为棕灰色高岭石泥岩或泥岩。 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泥岩;底板为浅灰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粉砂岩。 平均灰份 %,系全井田灰份最高的煤层。 硫份 %,系 6 号煤层以上硫份最高的煤层。 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 ,煤层薄,可采程度低, 10 线以东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 为不稳定煤层。 ( 3) 4 号煤层 黑色、块状或粉状,油脂光泽,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上部,距 3 号煤层 ~ 米,平均厚 米,煤厚 0~ 米,平均厚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厚 米,一般含 1~ 2 层夹石,厚 ~ 米,岩性为灰色泥岩、棕灰色高岭石泥岩,顶板一般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少见灰色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浅灰色粉砂岩,平均灰份 %,硫份 %。 层位不稳定,煤厚变化大,在 P10— P6— 4 及 501 钻孔附近出现尖灭,在 6~11 线 +1600 米水平以下至向斜轴部分出现较大面积不可采区,总观煤厚有向北西渐薄之势,为不稳定煤层。 ( 4) 5 号煤层 褐黑色,块状或粉状,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细条带或线理状结构,半暗型煤。 位于龙潭组上段中上部,距 4 号煤层 ~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 米。 结构简单,一般含 1 层夹石,厚 ~ 米,岩性为褐灰色高岭石泥岩或灰色泥岩。 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灰或浅灰色泥岩或灰色粉砂 岩,有时为炭质泥岩。 平均灰份 %,硫份 %,系全井田硫份最低的煤层。 层位较稳定,对比可采,煤层薄, 501 及 507 号孔附近尖灭 20~ 7 线大部、 3 线以东基本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 5) 7 号煤层 黑色或褐黑色,块状或粉状,断口不平整,线理或细条带状结构半暗至半亮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中部,距 5 号煤层 ~ 18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 米,结构较简单,一般含 1 层夹石,厚 ~ 米,岩性为灰色泥岩或黑色炭 质泥岩。 顶板常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常含钙质结核,少见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 平均灰份 %,硫份 %,除 5 号煤层外,它是硫份最低的一层煤,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煤厚变化不大,在 17~ 20 线的向斜轴附近出现尖灭和不可采点,系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为较稳定煤层。 ( 6) 8 号煤层 黑色、块状、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断口不平整,线理或细条带结构,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中部,距 7 号煤层, ~ 18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 米。 结构较简单,一般含 1 层夹石,厚 ~ 米,岩性为灰色泥岩,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细砂岩或泥岩。 平均灰份 %,硫份 米,属低硫煤。 层位不稳定;对比可靠性不如上述煤层,煤厚变化较大, P10— 5 补 11— 3 及 P9— 5 号孔一线以西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 为不稳定煤层。 ( 7) 9 号煤层 黑色、粉状或块状,线理或细条带结构,油脂光泽,断口不平整为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上段下部,距 8 号煤层 ~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 0~ 米,平均 米,结构复杂,常含 1~ 2 层夹石,厚 ~ 米,岩性为灰黑色泥岩,顶板深灰色~黑灰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底板灰~浅灰色泥岩,含菱铁质结核,产植物化石碎片。 灰份 %,硫份 %,系全井田硫份最高的煤层。 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大, 9 线以东 +1450~ +1550 米间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向北东煤厚有变厚趋势,系局部可采煤层。 为不稳定煤层。 ( 8) 11 号煤层 黑色或褐黑色,块状或粉状,线理至细条带结构,断口不平整,半亮至半暗 型,以半亮型为主。 煤层位于 宣威 组上段底部,距 9 号煤层 ~ 米,平均 米。 煤厚~ 米,平均 米;纯煤厚 ~ 米,平均 米,结构复杂,常含夹石 1~ 3 层,厚 ~ 米,岩性为深灰色泥岩或黑灰色炭质泥岩。 顶板大多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或菱铁矿薄层,产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底板灰色或深灰色泥岩,少见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或鲕粒。 平均灰份 %,是全井田灰份最低的煤层,硫份 %,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煤厚变化 不大,全井田可采,系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 为较稳定偏稳定煤层。 ( 9) 12 号煤层 黑色、粉状、少见块状,线理或细条带结构,油脂光泽,断口阶梯状,为半暗型煤。 位于 宣威 组下段顶部,距 11 号煤层 ~ 米,平均 米,煤厚 0~ 米,平均 米;纯煤厚 0~ 米,平均 米,结构简单,通常不含夹石或偶含 1 层夹石,厚 至 米,岩性为灰色泥岩,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含煤铁质鲕粒;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 见综合柱状图 13。 平均灰份 %,硫份 %,属低硫煤。 煤层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厚度薄,可采程度低, 180 809 号孔及 10 线以北、6 线以东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 为不稳定煤层。 二 、瓦斯 本次补勘在 33 个钻孔中采取 83 件瓦斯样(瓦斯解吸样 82 件)。 瓦斯风化带下限的烃成份以 80%为准,相当烃含量 5 毫升 /克可燃物。 瓦斯风化带下限据瓦斯梯度公式计算为 +1825 米。 已超过煤层露头一般标高,说明瓦斯梯度偏小,但可反映出瓦斯风化带很浅。 计算瓦斯梯度利用了 79 个瓦斯点,即剔除了 3 个异常点,回归式。 全井田瓦斯梯度为 毫升 /克可燃物 /100 米。 各 煤层瓦斯含量差别不大,在 1500 米标高上 7 号煤层高, 2 号煤层最低, 11 号煤层介于其间。 从各煤层瓦斯含量相差大于 4 毫升 /克可燃物的钻孔分析,上部煤层瓦斯含量较低,但 P7— P4— P4— 5 三个孔, 7 号煤瓦斯含量高于 11 号煤, P6— P18— 两钻孔 2 号煤瓦斯含量较高。 瓦斯地质图系以 11 号煤层为基准。 其余煤层的瓦斯含量根据煤层标高,瓦斯含量和瓦斯梯度换算为 11 号煤层的瓦斯含量。 瓦斯含量大于 15 毫升 /克可燃物的高瓦斯区,位于井田的南西部,与向斜轴相一致,与煤层标高低于 +1400 米的范围也基本一致。 井 田北西端瓦斯含量较高,东南端受断层影响瓦斯含量较低。 P18— 5 和Ⅳ — 2 两钻孔瓦斯含量低,可能与邻近断层有关。 断层对瓦斯的影响有一定规律。 用简易回归法求得关系式如下: C(烃) =+( n=15 γ =) S— 距断层距离。 钻孔中普遍发现有瓦斯涌出现象,有具体钻孔记录。 P12— 1 号钻孔瓦斯涌出较严重,声音很大,采气体样 1 个,甲烷达 %。 井田北邻木冲沟矿,“八一”平硐东大巷 11113 工作面于 83 年 3 月 20 日曾发生一次恶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 83 人,伤 19 人。 根据矿通风科介绍 ,该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立方米 /分。 (标高 1800 米以上,现已达 1772 米),全矿相对瓦斯涌出量达 20 立方米 /吨煤以上。 一般风量为 500 立方米 /分,发生事故时未生产,风量仅49 立方米 /分,因与采空区沟通,瓦斯含量大于 5%。 三 、煤尘 贵州省煤田地勘公司煤尘爆炸试验分站于 83~ 85 年试验 8 件。 152 队补勘时由抚顺煤炭研究所试验 7 件。 试验结果均有爆炸性。 四 、煤的自然 根据 7 和 11 号煤层的 4 件样进行燃点试验,结果△ t(还原燃点一氧化燃点)分别为 2 17 和 11 度。 2 号煤层属自然煤层, 7 和 11 号煤层属不 自然煤层。 由于试验资料较少,根据本井田挥发分较高的特点分析,各煤层均有可能自然。 五、 煤的牌号,工业分析及工业用途 煤的水分 由于焦煤和肥煤阶段有机质结构逐渐紧密,孔隙率低,水分是最低的。 至于原煤水分略高于精煤水分的原因,可能由于原煤煤样空气干燥不够彻底所造成。 灰分 原煤灰分平均值除 11 号煤层属中灰煤外,其余煤层均属富灰煤。 以储量为权的加权平均值为 %。 精煤灰分均属低灰煤,以储量为权的加权平均值为 %。 本井田夹石率为 (体积 %)或 ( S,重量 %),煤和可采夹石的灰分( Acd)为 %。 实际精煤灰分按 %计,扣除灰分误差后的理论精煤灰分为 10%,与精煤灰分化验平均值( %)一致。 各煤层原煤灰分精度为 ~ %,平均 %。 所用储量比与储量计算最终结果略有出入,据此计算的灰分差别很小。 煤灰成分 各层煤灰成分差异不大,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差别是 SiO2较高和( Ca Mg) O 较低。 全井田 Fe2O3+( Ca Mg) O=, SiO2+Al2O3=,灰成分指数 [Fe2O3+( Ca Mg)O/ SiO2+Al2O3=],属中等还原环境。 灰成分的各种指标如下: ( 1) 、碱酸比: ( Fe2O3+CaO+MgO+K2O+Na2O) /( SiO2+Al2O3 +TiO2) =(< 不易产生污垢) ( 2) 、铁钙比: Fe2O3 / CaO= ( 3) 、白云质矿物百分含量: ( CaO+ MgO) /( Fe2O3+CaO+MgO+K2O+Na2O)179。 100%=% ( 4) 、硅铝比: SiO2/Al2O3= ( 5) 、 Na2O=% (< %属低的) ( 6) 、铁与百云质矿物的比率: Fe2O3/( CaO+ MgO) = ( 7) 、硅值(含硅率): SiO2/( SiO2+ Fe2O3+ CaO+ MgO) = ( 8) 、结渣指数: 碱酸比179。 Sg=179。 = (< 属低的) ( 9) 、结污指数: 碱酸比179。 Na2O= (< 属低的) ( 10) 、灰中碱性矿物总量: Na2O+=% ( 1) 煤中碱性矿物总量: 灰中碱性矿物总量179。 =%(< %属低的) 以上各指标数据说明符合现代化电力用煤要求。 灰熔融性 煤灰熔融性,实测值较根据《煤炭化验手册》中图标法和计算法结果略高, 8 和 12 号煤层的 t2大于 1250℃,其余煤层和全井田平均值均低于 1250℃。 供动力用煤时须考虑排渣方式。 煤中硫 原煤全硫变化大,主要是硫化铁硫变化大,因为各可采煤层均处在过度含煤相区。 反映海浸是不均衡的,从海相地层的时现时缺也可说明海浸的不均衡性。 全井田原煤硫分加权平均值为 %,精煤硫分加权平均值为 %,精煤硫分与原煤硫分比值随原煤全硫含量而变化。 5 号煤层原煤全硫最低( %),精煤硫分与原煤硫分比值最大,达 ; 9 号煤层原煤全硫最高( %),精煤硫分与原煤硫分比值为 ; 11 号煤层原煤全硫中等( %),比值最小,仅。 全井田精煤硫分与原煤硫分平均比值为 ,脱硫率为 40%。 SQg(精) = SQg(原) 脱硫率( %) =( 1 SQg(精) / SQg(原))179。 100=40% 硫的形态以硫化铁为主,有机硫较稳定,硫酸盐溜微量。 原煤中硫化铁硫平均有 57%进入精煤硫中,即脱硫化铁硫率平均为 43%。 SQg(精) =SYJg(原) + SLJg(原) 为一系数,以 b 表示,取决于原煤硫化铁硫量。 b= SLJg(原) (γ =) 脱硫化铁率 ( %) =( 1b)179。 100=43% 煤化度 ( 1) 煤的挥发分:精煤挥发分随相对深度有规律地减低,挥发分梯度为。 相关性较其它煤化度指标均佳。 Vr=(γ =) 式中: h— 相对深度。 3 和 12 号煤层略显高异常,似与矿物质含量、碳酸盐含量、煤岩组分和还原程度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