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杂处的立柱上。 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 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应少于 10%,且均不应少于 3根。 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置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 1/3 部位。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2020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第 12 页 共 27 页 锚杆总数的 1%~3%,并不应少于 3 根。 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因锚头附近位置锚杆拉力大,所以每 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埋设和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比较困难,监测点不宜设置过多,以能够测出必要的基坑隆起(回弹)数据为原则,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 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 2 个;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10m~30m,数量不应少于 3 个。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选择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的部位,在平面上宜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墙内力监测点位置等匹配,这样监测数据可以相互验证,便于对监测项目的综合分析。 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 2 个监测点。 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置时,每层应至少布置 1 个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 孔隙水压力的 变化是地层位移的前兆,对控制打桩、沉井、基坑开挖、隧道开挖等引起的地层位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靠近这些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代表性的部位布置。 竖几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尝试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 2m~5m,数量不宜少于 3 个。 地下水位监测点 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2020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第 13 页 共 27 页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 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 20m~50m。 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 2m 处。 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 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承压含水层中。 建筑位移监测点 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 1)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建筑四角、沿外墙每 10m~15m 处或每隔 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 3 个监测点。 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3)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5)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6)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 4 点。 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 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 3 点。 建筑倾斜监测点 建筑整体倾斜监测点可根据不同的监测条件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监测点的布置也有所不同。 1)建筑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3)当建筑具有较大的结构刚度和基础刚度时,通常采用观测基础差异沉降推算建筑的倾斜。 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建筑的基础形式、体态特征、结构形式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等。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观测,当原有裂缝增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2020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第 14 页 共 27 页 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至少设 2 个监测点,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末端。 每个监测点一般设一组观测标志,每组观测标志可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及监测点应统一进行编号。 管线监测点 管线监测点应根据管线修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的位置。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 15m~25m,并宜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 1~3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此法观测精度较低。 间接法监测点设置方法有: 1)底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 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 2)顶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 由于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是为了量测不同尝试处土的沉降与隆起。 目前监测方法多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分层沉降仪监测)、磁锤式深层标或测杆式深层标监测。 当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时为一孔多标,采用锤式和测杆式分层标监 测时为一孔一标。 监测孔应布置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沉降标(测点)的埋设尝试和数量应考虑基坑开挖、降水对土体垂直方向位移的影响范围以及土层的分布。 在竖向布置上测点宜设置在各层土的界面上,也可等间距设置。 测点深度、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监测点的监测方法 及 其它 要求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2020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第 15 页 共 27 页 基坑监测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监测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适应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和施工进度的要求。 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 3 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 点不应受基坑开挖、降水、桩基施工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应设置在位移和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以保证基准点的可靠性。 复测周期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 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使监测误差送到最小,提高监测精度。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通视时,可采用 GPS 测量法或三角、三边 、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时,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水平位移报 警值 累计值 D( mm) D< 20 20≤ D< 40 40≤ D≤ 60 D> 60 变化速率 V( mm/d) V< 2 2≤ V< 4 4≤ V≤ 6 V> 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 ≤ ≤ ≤ 水平位移监测应与现行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相协调,在控制监测成本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精度要求,并应满足监测报警的要求,包括变 化速率及报警累计值两个监测报警值的控制要求,如采用小角度法时,监测前应地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 177。 3176。 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修正;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宜大于 20mm;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 60176。 ~120176。 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等。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报警范围 基坑类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 2020 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第 16 页 共 27 页 累计值( mm) 25~35 40~60 60~80 变化速率( mm/d) 2~10 4~15 8~20 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 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就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当不便使用水准几何测量或 需要进行自动监测时,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确定方法与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基本相同。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基坑监测技术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米,最低动储量为。 (3) 地质 项目区地处平原地带,地表高程为 —,地表下 1800米为三迭纪大冶灰岩,上覆侏罗纪、第四纪地层,上为全新世现代冲积层,冲积层厚度为 150—260 米。 (4)地形 项目区属滨湖平原地区,属长江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坡降平坦,海拔 - 米。 (5) 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 土壤干容重 —,土壤有机质含量 %,速效磷—
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20〕 21 号)中第八款: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第二十九条提 出: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本项目的建设
②严格审查图纸。 ③搞好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 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质量交底,使其了解施工任务的质量特性,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行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程师 技术质检部 质检员 材料员 施工班组质量员 班组长 9 动 ,培养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确立质量第一的概念,并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工作。 ④搞好各项协作任务的质量保证,对协作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及业务监督。 ⑤搞好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订货
孔口四周必须浇筑混凝土护圈,并在护圈上设置围栏围护,应高出地面。 孔内作业时,孔口上面必须有人监护,并在孔口设置水平可移动活动盖板,以防土块、砖、杂物、操作人员掉入孔内伤人。 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 1米 范围内, 混凝土 围 护 上不得放置 工具和站人。 孔内作业人员 必须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带,特殊情况下还应戴上防毒防尘面具。 利用吊桶运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时接收建设单位及监理和政府机构(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和监督。 施工准备过程阶段的质量管理 制定进度计划,做到文明施工、均衡施工,为工程质量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读图纸,明确设计意图,认真会审图纸清除由于图纸差错造成的质量隐患。 加强对所进材料、成品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取得可靠质量保证依据,以保证材料及质量的可靠性。 施工过程阶段的管理 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了
( 1)本工程选择优质的袋装水泥,在施工期间,作好与水泥供应商的沟通,要求水泥供应商对我公司作出承诺,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转。 ( 2)施工期间,确保 砼、钢材等各种工程材料的供应,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 3)公司确保资金流量。 施工机械设备、机具保证措施 ( 1)根据本工程特点,配备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机具,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提前检修、保养,确保进入施工现场设备、机具运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