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飞思卡尔cortex-m0微控制器的计步器设计_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期性型终端点。 其中控制终端点主要用于 USB 设备的枚举和虚拟串口的波特率和数据类型(数据位数、停止位和起始位)设置的通信。 输出方向的非同步终端点用于主机向从设备发送数据,相当于传统物理串口中的 TXD 线(从微控制器的角度 14 看),输入方向的非同步终端点用于从设备向主机发送数据,相当于传统物理串口中的 RXD 线。 这样即可保证与上位机的正常通信。 图 CDC 分类 15 3 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整体设计 为尽可能的降低功耗,可只引出使用到的一些端口,未使用的资源一律不引出。 对于功耗高的模块,可通过 一个 IO 口 控制 P 沟道 MOS 管 的通断,从而控制对模块的供电。 为方便调试程序,增加了无线模块,故需要预留 SPI 接口。 表 列出了计步器最小系统所 使用的硬件资源。 表 最小系统 资源使 用表 功能分类 引脚名 引脚序号 功能描述 电源 VDD 7,38,60 电源 VSS 8,39,59 地 VREGIN 12 USB 模块的参考电压 ( 5V) 复位 nRST 42 复位引脚。 拉低可使芯片复位 时钟 EXTAL0, XTAL0 40,41 时钟输入输出引脚 RTC RTC_CLKIN 56 时钟输入引脚 ,可 实现日历,时间功能 下载接口 SWD_CLK 26 JTAG 时钟 SWD_IO 29 JTAG 数据输入、输出 为了实现远程监控计步器的工作状态,确保计步器正常工作,同时 为了直观的快捷的观测传感器数据,本设计增加了 NRF24L01 模块和 UART 接口作为系统的调试接口。 表 列出了系统调试工具所占用的资源。 表 系统调试资源使用表 功能分类 引脚名 引脚序号 功能描述 串口 UART0_RX,TX 79,80 用于 UART 收发数据,用于 调试程序 无线模块接口 SPI0_PCS0,SCK,MOSI,MISO 61,62,63,64 硬件 SPI PTD3 76 复用为外部中断功能 PTC10 67 控制无线模块的工作模式 PTD2 75 控制对无线模块的供电 表 列出了系统所有外设所使用的 微控制器的引脚。 16 表 外设资源使用表 功能分类 引脚名 引脚序号 功能描述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I2C0_SCL,SDA 24,25 硬件 I2C PTA2,PTA1 28,27 复用 为中断引脚 唤醒 LLWU_P14 77 复用为唤醒引脚 液晶屏 接口 PTB1,PTB2,PTB3, PTB8,PTB9, 44,45,46,47,48 模拟串行总线协议 PTB10 49 控制对液晶屏的供电 PTB11 50 控制液晶屏的背光 电容 触摸 按键 TSI0_CH0,10,11,13,15 43,52,53,55,57 五个触摸按键功能分别为:切换、进入、退出、+、- 温湿度传感器 接口 PTD5 78 模拟单总线协议 PTE0 1 控制对温湿度传感器的供电 USB 通讯 USB_DP,USB_DM 9,10 USB 的差分信号线 确定 了 所使用的微控制器的引脚资源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设计 硬件电路。 各模块设计与分析 最小系统电路 最小系统电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源电路, SW 下载电路,复位电路,系统时钟电路, RTC 时钟电路和滤波电路。 本设计采用聚合物锂电池供电,故需要低压差稳压器件。 MIC5203 是一种低压差稳压器( LDO),最低压差可达到 ,完全满足本设计要求,同时我们又设计了简易的充电电路,可通过 USB 方便地为锂电池充电。 电路如 图 所示。 图 电源电路 17 复位引脚低电平可导致该 MCU 复位。 电阻 R4 的作用是防止复位按键按下时,电容放电电流过大。 电路如 图 所示。 由于飞思卡尔的这一款芯片支持 SW 下载方式,故预留了下载接口,电路如 图 所示。 多组 VSS/VDD 可保证内部信号完整性,故芯片电源引 脚的滤波电容要尽量靠近其引脚,电源线中的电流应先通过滤波电容,再通过芯片引脚,如此有利于抑制高频噪音,电路如 图 所示。 图 系统复位电路 图 下载接口电路图 图 芯片电源滤波电路 无源晶振是有两个引脚的无极性元件,需借助时钟电路(即晶振谐振器)才能产生震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 有源晶振一般有四个引脚,它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 本设计系统时钟电路采用无源晶振,电路如 图 所示。 RTC 时钟电路采用有源晶振电路,电路如 图 所示。 图 系统时钟电路 图 RTC 时钟电路 电容触摸按键电路 电容式触摸按键的硬件电路仅将 TSI 引脚 连接到一定面积的覆铜区即可。 在 PCB 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应尽量使触摸按键到 MCU 触摸引脚的走线尽量短和细(建议 7~10 mil),以保证信号的稳定性。 如 图 为理想的布线方式和不理想的布线方式。 图 TSI 理想走线与不理想走线 ( 2) 走线间的间距尽量保持两倍以上距离,最小不能小于 7mil,如果空间允 18 许尽量大。 ( 3) 同一条线尽量不使用过孔,若要 使 用不要超过两个以上,避免干扰源增加。 ( 4) 触摸按键 走线尽量远离其他元件和走线,尤其是远离信号线(如 IIC, SPI,高频通信线), 因为信号线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若触摸按键走线与信号线相邻,那么就会影响触摸按键的充放电,从而 影响触摸按键的性能,在没有办法避免的情况下,让 两条线垂直布线, 而 不能走平行线。 如 图 和 图 分别为传感线与通讯线在同层与不同层的分布示范。 图 传感线与通讯线在同层的分布 图 传感线与通讯线在不同层的分布 ( 5) 不推荐将传感器的走线放在任何电源层上。 充 满在传感器下面的地层或电源层会增加对地的寄生电容,并降低灵敏度。 当将地层放在传感器下面时,地层必须使用十字交叉形以保证铜的覆盖率小于 40%,并置于最远的一层,以降低对地的寄生电容,同时保证较好的屏蔽效果。 本次设计在按键背面采用网格铺地。 按键与地层之间的间隔设定,若间隔太大,触摸按键的基本电容值越小, RC 震荡的频率越大,灵敏度也越高,地对电场的约束越小,干扰越大。 若间隔太小,基本电容值越大,灵敏度越低,且电场对地的约束太大,一般建议在 ~,若 PCB 允许,则建议在 1mm 以上的间隔。 本次 PCB 设计中按键与地层之间的距离在 左右。 ( 6) 关于 按键形状设计。 任何形状的按键均可用于电容感应式触摸中,如 图 所示。 不同的形状不会影响感应的性能,仅与板子的美观程度有关。 本次设计采用圆形按键和锯齿条状按键。 19 图 各种触摸按键形状 按键的尺寸大小与其灵敏度息息相关,若按键太小,触摸电容较低,导致灵敏度降低。 若按键太大则不会显著提高触摸电容。 只有当按键面积 增大至与触摸物(手指)相当时,触摸电容才能达到最大值,推荐按键大小 8mm~15mm。 单个按键之间的距离推荐大于 ,以避免相邻按键的影响。 对于滑动条来说,各个按键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 ~ 的范围。 滑动条与周围地层的间距最好与按键相同,那么两者之间的边缘电容可降至足够低,从而对感应的影响非常小。 滑动条设计如所示。 图 滑动条 根据以上分析,本项目设计了如 图 和 图 所示的 电容 触摸按键的 PCB设计。 本次触摸按键设计考虑到了传感线走线,避免了与通讯线相邻且平行的情况,考虑了地层与触摸按键之间的关系,使寄生电容对触摸按键的影响降到最低值,还考虑了按键形状,使人手触摸后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整个设计最终取得了灵敏度高、功耗低等效果。 20 图 TSI 设计(顶层) 图 TSI 设计(底层) 液晶显示接口电路 LCD5110 是一块集成了低功耗 CMOS LCD 控制驱动器的液晶屏,分辨率为8448,采用串行接口与主处理器进行通信,接口信号线数量大幅度减少,包括电源和地在内的信号线仅有 8 条。 支持多种串行通信协议(如 AVR 单片机的 SPI、 MCS51 的串口模式 0 等),传输速率高达 4Mbps,可全速写入显示数据,无等待时间。 模块的体积很小,采用 低电压供电,正常显示时的工作电流在 200181。 A 以下,传输速度快,是 LCD12864 的 40 倍,是 LCD 的 20 倍。 表 列出了 LCD5110 引脚的功能。 表 LCD5110 引脚功能表 引脚 SDIN SCLK D/C SCE RES 功能 串行数据线 串行时钟线 模式选择 芯片使能 复位实时时钟模块 本设计采用 P 沟道 MOS 管控制对液晶的供电,采用 N 沟道 MOS 管控制液晶的背光。 如此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液晶的 工作 状态,从而达到降低功 耗的目的。 接口电路如 图 所示。 图 液晶 LCD5110 接口电路 21 传感器接口电路 本设计舍弃了市面上广泛使用的振动传感器,优先选择功耗极低,分辨率较高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具体型号为 MMA8451Q。 传感器外围电路非常简单,如 图 所示。 其中 I2C 数据线需要有上拉电阻拉高, SA0 引脚用来选择传感器的节点地址。 图 MMA8451Q 电路 如 图 所示,为本系统的温湿度传感器 DHT11 的接口, DHT11 传感器采用的是单总线的传输方式,由主机发起读信息指令,通过单总线完成信号传输,这种传感器的缺点是传输速度慢,耗时长,功耗高,所以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增加了 MOS管 控制温湿度 传感器 的工作状态 ,达到控制功耗的效果。 图 DHT11 接口 通讯接口电路 为了在设计计步算法时, 为 获取步伐的真实数据,我们增加了无线模块作为辅助调试手段,这样可以加快调试进度。 同时我们设计了 用 一个 P 沟道 MOS 管来控制对它的供电,以避免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如 图 所示。 22 图 无线模块接口电路 USB 接口 电路如 图 , USB 是差分信号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可以增强 USB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为实现 阻抗匹配, 在数据线上 各串联一个 33Ω 的电阻 ,防止 差分信号 在高速传输过程中 ,由于阻抗不匹配,造成 信号反射。 图 USB 接口 电路 小结 硬件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 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所需的硬件资源。 由于传感器为 QFN 封装,腐蚀板达不到 它的 精度要求。 我们的 PCB是发给 PCB 厂商做的,一共做了两次。 第一次一味追求紧凑、小巧,导致 TSI 触摸按键太小,干扰也很大。 此外,芯片封装偏小,非常不利于手工焊接。 由于对芯片资源了解的不够清晰,还有个别引脚连接错误,最后被迫跳了几根线。 还有丝印层偏小、覆铜间距偏小、 RTC 晶振选型错误等等问题,如 图 和 图 所 示。 “吃一堑长一智” , 第二个版本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我对这一款 MCU 的硬件资源了解地更加透彻,同时自己的 PCB制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如 图 和 图 所示。 23 图 计步器 正面 图 计步器 背面 图 计步器 正面 图 计步器 背面 24 4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整体设计 设计思路 本次设计主要有 6 个功能,即计步算法的实现, Flash 存储 运动数据 , USB 与上位机的通信,温湿度传感器的实现, TSI 电容触摸按键的实现,及人机界面的设计。 首先上电之后, 主界面 显示当前时间和温 湿度。 之后设置个人参数,输入性别、步长、体重。 随后切换界面,进入计步状态,加速度计正常工作,实时显示当前步数、距离和 消耗的热量。 计步完成 后 , 可以将 信息存储起来,下次上电之后可以调出该信息,计步器可记录七天的运动 信息。 将计步器与上位机 通过 USB 数据线 连接后,可以通过上位机发送指令获取计步信息,使其在上位机显示出来。 在没有按键按下一段时间内系统关屏以降低功耗,在加速度计不工作时且没有其他操作,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 本项目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把系统分为七个模块,然后每个模块对外留出接口,方 便其他模块与其通信,每个模块之间无不干扰,相对独立。 设计流程图 图 为主程序流程图。 首先初始化系统时钟、 RTC 时钟 ,配置 液晶屏 的初始界面,以及 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USB、 Flash 和个人信息配置 等初始化工作,并 取得电容触摸按键无遮挡状态下的电容值。 然后进入任务循环, 根据当前的按键操作调用相应的功能函数,如 若 在主界面,则正常显示日期、时间,环境的温湿度; 要开始运动, 则 使 加速度传感器 处于激活状态,并开始计步;若要 存 储运动信息,则调用 Flash 读写函数。 最后 若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计步器。基于飞思卡尔cortex-m0微控制器的计步器设计_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 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 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3]17。 另外, 食品安全的信息网络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
() 模块最佳工作电压 : 字符尺寸 : (W H)mm 1602LCD各引脚接口说明如表 21所示 : 表 21:引脚接口说明表 编号 符号 引脚说明 编号 符号 引脚说明 1 VSS 电源地 9 D2 数据 2 VDD 电源正极 10 D3 数据 3 VL 液晶显示偏压 11 D4 数据 4 RS 数据 /命令选择 12 D5 数据 5 R/W 读 /写选择 13 D6 数据 6 E
( 1)本工程选择优质的袋装水泥,在施工期间,作好与水泥供应商的沟通,要求水泥供应商对我公司作出承诺,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转。 ( 2)施工期间,确保 砼、钢材等各种工程材料的供应,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 3)公司确保资金流量。 施工机械设备、机具保证措施 ( 1)根据本工程特点,配备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机具,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提前检修、保养,确保进入施工现场设备、机具运行良好
集成功率放大器。 图 110 是集成功率放大器 LA4100( LA410 LA4102)的内部电路图,它们由输入级、中间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和输出级三部分组成。 输入级是由 T T2 组成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 外接电源 EC 经过T R R5和 T5 组成的分压网络,在端点 10 上产生直流电压 U10,其值等于 EC/2。 该直流电压通过电阻 R1加到 T1 的基极,作为
图 几种典型的 G四链体结构 a:分子间四聚体结构 (平行 ); b:分子间二聚体邻位发夹型结构 (反平行 ); c:分子内椅状结构 (反平行 ); d:分子内蓝状结构 (反平行 ); e:分子内螺旋桨状结构 (平行 ); f:分子内混合型结构 G四链体与端粒、端粒酶和肿瘤的关系 端粒是由高度重复序列的端粒 DNA 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复合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Hermann Muller
磁、计算机、物理及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 本课题研究的是一种基于非接 触式 IC 卡射频技术的门禁控制系统 [1]。 射频识别即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