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合取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申报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张或提倡“残疾人发展的生活质量导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生涯支持导向”、“残疾大学生发展环境的正常化、一体化和社区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效能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学习社区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课程的整合性与学习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学习化”,“残疾大学生学习经验化”,“学习内容领域化”,“合作活动学习”,“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生态化”,“残疾人高等融合质量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形成性”,“融合教育教与学的过程审美化”以及“特殊与普通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 ”等学术思想。 研究视角创新。 本项目超越了传统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研究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关系”、“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之上,而运用文化哲学的基本视角,从“人与文化关系” 8 的高度关注处于融合教育中的残疾大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与学习活动的优化,力图实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整合,充分体现融合教育的核心价值。 研究理路创新。 本研究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把高等教育看成是残疾大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与优化,它不仅着眼于未来对正常社会的回归,而且着眼于 现实的学习生命历程和学习生活的意义建构。 融合教育就是其基本形式,普通学校和普通班级以及资源中心是其基本场域,中国地域特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是其文化境遇。 因此本研究从“人与文化关系”的高度关注融合导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效能化理论与实践运作和支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关注残疾大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技术路线,突破经验自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运作方式。 基本观点创新。 本研究将融合教育的效能化操作与创新性成长结合起来,一反传统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所强调的残疾人消 极“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观点,而从残疾人和普通人学习的本性和创新性的潜能出发,从积极创造和主动成长与意义建构方面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有效展开,以“潜能发展”超越“缺陷补偿”,以“优势利用”超越“劣势聚焦”,以“主动选择”超越“被动适应”,以“生态支持”超越“医学改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 拟采取的研究 方法 本研究 从满足 残疾大学生 短期 学习 发展需要和更长时间 生涯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采用 质与量的研究相结合 的方针,紧紧抓住 普通院系中残疾大学生发展的边缘化、隐性化、同质化、经验化、“顺应性 ”等诸多 问题,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与成果,采用 “现状调查” “因素分析” “问题呈现” “原因探讨” “理论建构” “实验验证” “实践开发”的技术路线,其基本思路如下。 为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工作与任务分析以了解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和现实与未来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几种典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使用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反思建构法等,建构起融合导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模型和创 新性成长模式的实践技术方法体系;同时采用准实验法,在重庆师范大学进行规范的自然实验和行动研究,探讨和建构学习化的课程研制 /开发的技术方法,开发和实施基于效能化的课程体系,建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生态化支持系统,验证和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效能化的基本原理。 ( 2)可行性分析 上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 首先,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经过 20 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前期研究经验和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融合导 向的残疾 人高等教 育价值探讨 融合导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内在构成、外延形态与功能表现研究 融合导向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效能化的运作模式与实践操作体系研究 发展导向的评价体系与生态化支持系统研究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走向何方 因果 目的维度 结构 功能维度 过程 实效维度 合理 和谐维度 9 构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很容易等到国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调查样本; 其次,重庆师范大学从 20xx年开始每年招收 30名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本科教育,有着坚实的实验场地和实验基础; 第三,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创新团队,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保证本研究的方法的顺利而有效地实施。 4.年度计划安排 ( 1) 20xx 年 16月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残疾人高等教育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理论探讨; ( 2) 20xx 年 712月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生态化支持系统与 资源开发研究;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学与教的模式的理论建构; ( 3) 20xx 年 1月 20xx年 6月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实践模式的实验与行动研究 . ( 4) 20xx 年 6月 8月 成果总结与推广。 (三)研究成果应用前景,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 据 20xx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达 8296万,占全国人口的 %,其中 014岁的残疾人口为 387万人,占 %, 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 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 %;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 (指大专及以上 )的残疾人为 94万人,高中程度 (含中专 )的残疾人为 406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 1248万人,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 2642万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 这就意味着未来若干年,全国每年有数十万残疾人将要进入大学学习。 根据 20xx年 1月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制定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 20xx年每万名适龄( 1822)残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将≥ 90名。 这就意味着,到时接受高等教育 的残疾人适龄毛入学率不到 1%,而 20xx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 23%。 20xx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已经超过 25%。 重庆市到 20xx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 8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3%;到 2017年,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到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而残疾人高等教育方面,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师范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