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霓虹灯控制器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难以制作 ,安装时极易发生破碎等诸多缺陷。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有想过希望可以通过安装颜色不同的灯泡在房间中或户外,用以达到炫彩以及照明。 而现在,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早已遍布世界的各个城市,哪怕在一个街角的小巷中你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霓虹灯的使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人 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霓虹灯的发展还在不停的进行中。 1 霓虹灯的设计 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霓虹灯控制器,该霓虹灯控制器是通过一个单片机来实现控制的,同时通过程序来控制该单片机,让二十六 个 发光二极管能够通过闪烁,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花样以及不同的图案,达到炫丽多彩的效果。 总体设计方案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 我们从在制作霓虹灯的投入成本上多番考虑,决定在设计的时候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 AT89C51,这个芯片的功能十分强大,完 完全全足够用于我们本次的霓虹灯控制制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3 接口设计 这次设计的接处口我们决定将其设计成 USB 型接口,并且利用PL2303HX 来实现我们的这个功能,在使用这个控制器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任何由 USB 接口的电器上直接方便的使用该霓虹灯控制器,我们这样的设计适应于当下,方便与使用者的使用,也方便与该实验的进行 . 方案设计 霓虹灯的设计所采用的器件主要是发光二极管 , 连接 AT89C51LED的二十六种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也只有四十针 AT89C51,那么如果每个引脚连 接一个发光二极管,使用二极管的单独控制,我们此时将需要二十六针,这个将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虑到我们的引脚不多,所以利用二极管显示器里的动态扫描这个方案,我们可以在 PO的每一个引脚的上面连接上四个发光二极管,之后再通过 P2 的前面四个引脚分别的去单独连接一个 PNP三极管,从而满足通过对三极管低水平扫描 P0 港发光二极管 ,类似于单片机 LED 显示屏的扫描方法实现选定的代码和代码选择。 2 设计原理 单片机 AT89C51 AT89C51 是美国 ATMEL 公司出产的一种低电压, 它是一类带着四千字节不但可以编程而且可以擦除的只读存储器( FPEROM— Falsh Programmable and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的一种低电压,是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及通俗的称之为单片机。 该装置是由高密度制作,用于制造公司技能的非易失性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4 存储器,单片机和工业上标准的 Mcs 51 指令集以及输出管脚兼容。 由于它是在一个单芯片 AT89C51 的八位中央处理器和闪存功能的结合而且是一种有用的微控制器,所以嵌入式控制系统为此供应了一个很高的灵动性以及低成本。 AT89C51 的引脚就像图 ,功效讲解如下: ( 1) VCC: 接 +5V,电源端,只要是为该设计提供电源的输入。 ( 2) GND:接地端口。 ( 3) RST:复位信号的输入。 当这个引脚通过衔接振荡器复位器件的时候,那么就需要让 RST脚始终维持两个机器循环以及以上的高电平时长。 ( 4) XTAL1:其作用主要是连接外部晶体的其中一个引脚,当 CHMOS 单片机接受到外部时钟信号的时候,时钟信号那时将会从这个引脚进来。 ( 5) 0XTAL2:主要功能是连接外部晶体的其中一个引脚,而当 HMOS 在收到外面时钟信号的时候,那时 外部时钟信号将会从这个引脚进入。 ( 6) ALE/PROG:作用是地址锁存允许。 当其访问外部的存储器,那个时候地址锁存将会被容许的输出电平用到锁存地址。 ( 7) EA/VPP:当 EA=0时,单片机将只访问外部的程序存储器;而当EA=1 时,单片机将会访问内部的程序存储器;在 AT89C51 单片机片中 EPROM 编程期间,这个引脚将引入 21V 的编程电源 VCC。 ( 8) P0 口:作用是一个八位漏极开路双向 I/O 口,每一个脚可以同时吸收八 TTL 门电流,但是在它的内部却缺乏了一个上拉电阻。 ( 9) P1 口:是一个八位的里面上拉 电阻所供应双向 I / O 端口 ,P1 口缓冲能够接收 4 ttl 门此时的输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5 ( 10) P2 口:八位双向 I / O 端口内部拉电阻器 ,P2端口缓冲区接收 4 TTL 栅电流的能力。 P3端口 :P3 端口双重职能静态端口。 ( 11) P3 口:和 P1,P2的端口相同,是一个内部 P1 拉 8双向 I / O,但随着 P2,口腔的区别 ,它有自己的独特的功能。 在这个设计中 ,我只选择 P0 和 P1 的港口作为数据输入和输出端口 ,因此控制销控制霓虹灯发光二极管。 1 2 3 4 5 6ABCD654321DCBAT i t l eN u m b e r R e v i s i o nS i z eBD a t e : 2 4 J u n 2 0 1 1 S h e e t o f F i l e : E : \ 汽车课设等 \ 2 0 1 1 年 6 月课程设计 \ G P S 定位系统设计 \ G P S 定位系统 . D d bD r a w n B y :R S T9X T A L 218X T A L 119GND20P 2 . 0 ( A 8 )21P 2 . 1 ( A 9 )22P 2 . 2 ( A 1 0 )23P 2 . 3 ( A 1 1 )24P 2 . 4 ( A 1 2 )25P 2 . 5 ( A 1 3 )26P 2 . 6 ( A 1 4 )27P 2 . 7 ( A 1 5 )28P S E N29A L E ( P R O G )30E A ( V P P )31P 0 . 7 ( A D 7 )32P 0 . 6 ( A D 6 )33P 0 . 5 ( A D 5 )34P 0 . 4 ( A D 4 )35P 0 . 3 ( A D 3 )36P 0 . 2 ( A D 2 )37P 0 . 1 ( A D 1 )38P 0 . 0 ( A D 0 )39V C C40P 1 . 0 ( T 2 )1P 1 . 1 ( T 2 E X )2P 1 . 23P 1 . 34P 1 . 45P 1 . 5 ( M O S I )6P 1 . 6 ( M I S O )7P 1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