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16_16的点阵显示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输出能力 并行输出,总线驱动 串行输出; 595 是具有 8位移位寄存器和一个存储器,三态输出功能。 移位寄存器和存储器是分别的时钟。 数据在 SCHcp 的上升沿输入 ,在 STcp 的上升沿进入的存储寄存器中去。 如果两个时钟连在一起,则移位寄存器总是比存储寄存器早一个 8 脉冲。 移位寄存器有一个串行移位输入( Ds),和一个串行输出( Q7’) ,和一个异步的低电平复位,存储寄存器有一个并行 8 位的,具备三态的总线输出,当使能 OE 时(为低电平),存储寄存器的数据输出到总线。 CPD 决定动态的能耗, PD= CPD VCC f1+∑ (CL VCC2 f0) F1=输入频率, CL=输出电容 f0=输出频率( MHz) Vcc=电源电压 引脚说明符号引脚描述。 图 4 74hc595 移位寄 存器引脚图 16*16 点阵显示屏幕 8*8 的 LED 点阵为单色行共阴模块,单点的工作电压为正向( Vf) =,正向电流 (IF)=1810mA。 静态点亮( 64点全亮)总电流为 640 mA 总电压为 ,总功率为。 动态时取决于扫描频率( 1/8 或 1/16 秒)单点瞬间电流可达80160 mA。 16*16 点阵表态时 16*16*10mA,动态时单点电流 80160 mA。 接线方式:当某一行线打高时,某一列线为低时,其行列交叉的点就被点亮:某一列线为高时,其行列交叉的点 为暗;当某一行线打低时,无论列线如何,对应这一行的点全部暗。 其引脚图如图 6 所示。 1 控制第五行显示 接高 9 控制第一行显示 接高 2 控制第七行显示 接高 10 控制第四行显示 接低 3 控制第二行显示 接低 11 控制第六行显示 接低 9 4 控制第三行显示 接低 12 控制第四行显示 接低 5 控制第八行显示 接高 13 控制第一行显示 接高 6 控制第五行显示 接低 14 控制第二行显示 接高 7 控制第六行显示 接高 15 控制第七行显示 接低 8 控制第三行显示 接高 16 控制第八行显示 接低 图 5 16*16点阵引脚图 图 6 16*16 点阵显示器连接图 点阵显示模块 机( 0){8,0,136,15,136,8,190,8,136,8,136,8,156,8,172,8,138,8,136,8,136,8,72,40,72,40,40,48,0,0,0,0} 10 图 7 点阵显示 89c52 应用系统部分电路 以下是 stc89c52 应用系统设计包括晶振电路和上电复位电路,以及单片机I/O口或以扩展锁存器方式控制的点阵显示。 晶体振电路原理和概述 单片机本身如同一个复杂的同步时序电路,为了保证同步工作,电路应在唯一的时钟信号控制下,严格地按规定时序工作。 而时钟电路就用于产生单片机工作所需要的时钟信号。 Stc89c52 单片机时钟电路示意图如图 8 所示 图 8 stc89c52单片机时钟电路示意图 在 MCS52 芯片内部有一个高增益反相放大器,用于构成振荡器。 反相放大 11 器的输入端为引 脚 XTAL1,输出端为引脚 XTAL2,在芯片的外部通过这两个引脚跨接晶体振荡器和微调电容 C C2 形成反馈电路,可构成稳定的自激振荡频率范围通常是 ~12MHZ。 若晶体振荡器频率高,则系统的时钟频率也高,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也就快。 在上图中,使用晶体振荡器时, C C2 取值( 30177。 10 ) pF;使用陶瓷振荡器时, C C2 取值( 40177。 10 ) pF。 C C2 的取值虽然没有严格的喜怒无常,但电容的大小影响振荡电路的稳定性和快速性,通常取值 20~30pF,在设计印制电路时,晶振和电容等应尽可能靠近芯片,以减少分布 电容,保证振荡器振荡的稳定性。 振荡电路产生的振荡脉冲并不直接使用,而是经分频后再为系统所用。 振荡脉冲在片内通过一个时钟发生电路二分频后越冬作物为系统的时钟信号。 片内时钟发生电路实质上是一个二分频的触发器,其输入来自振荡器,输出为二相时钟信号,即状态时钟信号,其频率为 fose/2;状态时钟三分频后为 ALE 信号,其频率为 fose/6;状态时钟六分频为机器周期,其频率为 fose/12。 也可以由外部时钟电路睛内输入脉冲信号作为单位片机的振荡脉冲。 这时外部脉冲信号是经 XTAL1 引脚引入的,而 XTAL2 引脚悬空或接地。 对外部设备信号的点空比没有要求,但高低持续的时间不应小于 20ns。 这种方式常用于多块芯片同时工作,便于同步。 其外部脉冲接入方式如图 9 所示 A T 8 9 C 5 1VC CVS SX T A L 1X T A L 2外 部 脉 冲 信号O C 门 图 9 STC89c52 单片机外部时钟输入接线图 上电复位电路 上电自动复位操作要求接通电源后自动实现复位操作。 如图 9( a) (b)所示 12 图 10 上电自动复位电路 图 (a)所示为最简单的复位电路。 上电瞬间由于电容 C 上无储能,其端电压挖为零, RST 获得高电平,随着电容器 C 的充电, RST 引脚上的高电平将爱河下降,当 RST 引脚上的电压小于某一数值后,单片机就脱离复位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只要高电平能保持复位所需要的时间(约两个机器周期),单片机就能实现复位。 相比于图 (a),图 (b)所示的电路只是增加了二极管 VD 和电阻 R。 其优越性在于停电后,二极管 VD 给电容 C提供了快速放电通路,保证再上电时 RST 为高电平,从而保证单片机可靠复位。 正常工作时,二极管反偏,对电路没影响。 断电后, VCC 逐渐下降,当 VCC=0JF ,电容 C 通过 VD迅速放电,恢复到无电量的寝状态,为下次上电复位做好准备。 I/O 口和扩展锁存器控制点阵显示 本次课程设计的硬件实验采用 Dais52FD单片机实验箱来实现单片机 I/O口和扩展锁存器相结合的方式控制 16*16点阵显示自己名字的中英文字符。 I/O口分别提供字形代码(列码)、扫描信号(行码),凡字形代码位为 “1”、行扫描信号为 “1”点亮该点,否则熄灭;通过逐行扫描循环点亮字形或曲线。 I/O 口地址分配情况如下表 1 所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