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分别为 上二叠统宣威组、峨眉山玄武岩组、 下二叠统 茅口组、栖霞组并层。 断裂简单,以北东向延伸为主,局部见北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和层间滑动带。 地层展布较为稳定,层间滑动及节理裂隙发育且与成矿关系 密切。 铁矿层 沿向斜翼部的宣威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接触带呈串珠状分布。 11 矿区岩浆岩及岩浆作用 区内岩浆活动仅见基性玄武岩浆喷发,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及第四段,由多个旋 回 组成,每个旋 回 又有 23 个亚旋 回 ,每个旋 回 由致密玄武岩 杏仁玄武岩或致密玄武岩 凝灰岩构成。 早期玄武岩浆喷发主要在贫硫的还原环境中,晚期玄武岩浆喷发主要在贫硫富氧的次氧化环境中。 岩浆喷发从深部带来了铜质,为该区铜矿的成矿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使玄武岩成为该区最主要的容矿岩石。 部分地方岩浆喷发阶段便直接在致密玄武岩中形成铜矿化层。 岩浆喷发活动形成的气孔状玄武岩中的气孔则为后期矿质的充填准备了空间。 早期玄武岩中可见少量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 ,晚期的则主要为自然铜、磁铁矿、赤铁矿。 据研究,岩石主体属亚碱性拉斑系列,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产物,归属亚碱溢流玄武岩。 与岩浆岩有关的矿化主要为铜矿化,早、中期岩浆以辉铜矿化为主,晚期则以自然铜为主。 主要圈定 V1铁矿层。 矿层 沿峨眉山玄武岩组 近顶部 呈北东向 延伸 、 呈层状 产出,倾向北西,倾角 30176。 56176。 ,平均 45176。 (见照片一)。 目前 共有五个工程控制矿体长1150m,倾向延伸 约 150m,矿体规模 为小型。 单工 程矿体厚 、平均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属厚度变化稳定矿体。 单样品位 %,平均%,全铁品位变化系数 %,品位变化系数均匀。 照片一 铁矿层 顺坡 呈层状产出 12 矿石质量 一、 结构 半自形 它形晶结构 :赤铁矿及磁铁矿、黄铜矿等 , 目的金属矿物呈半自形 它形浸染状 块状分布的一种结构,为矿区主要结构。 碎裂结构 :组成矿石的矿物在成矿过程中被压碎的一种结 构,为矿区主要结构。 连生结构:部分赤铁矿与黄铜矿连生的一种结构,为勘查 区次要结构。 二、 构造 浸染状 块状构造:赤铁矿在脉石矿物间呈半自形 它形密集分布的构造类型,局部富集达稠密浸染状 块状构造,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 角砾状构造 :矿石受构造应力压碎为角砾的一种构造类型,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 细脉状构造:黄铜矿沿裂隙呈半自形 它形晶细脉状充填的一种构造,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 条带状构造:赤铁矿沿裂隙或应力方向呈条带状分布的构造类型。 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 半土状构造:含铁矿物风化呈褐红 红色半状分布的一种构造,主要分布于地表,为矿区次要构造。 矿石矿物成分 通过肉眼和镜下观察,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及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 泥质物, 矿石成分简单,易处理。 矿石类型 自然类型 矿体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 第四段近顶部,矿化蚀变较弱,矿石矿物以赤 铁矿为主;结构 为它形 半自形为主 ,呈薄层致密块状 ;矿石自然类型为 薄层致密块状赤铁矿。 见照片 3— 1。 13 照片 3— 1 块状赤铁矿 工业类型 矿石矿物主要为 赤 铁矿及磁铁矿,顶 底 板 为致密块状玄武岩、 砂页岩,地下水不易渗透,矿石多未被氧化 为原生矿石 ,矿区铁矿石品位一般,多数未达炼铁用矿石要求,为需选铁矿石。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围岩 矿体围岩简单, 无蚀变和破碎现象,呈过渡关系。 底板为致密块状玄武岩、含杏仁致密状玄武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稳定; 顶 板为砂岩或砾岩矿体,与围岩界线基本清楚,需取样分析确定。 矿层 夹石 矿体延伸稳定,仅局部含砂砾岩、泥质物团包,块度一般为 20 50cm,开采时一般不需单独剔除。 、化探特征 物探 勘查区内目前未收集到有关物探方面的成果资料。 化探 14 勘查区内 未有大比例尺 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仅收集到云南省地矿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于 1994 年 所作 铜地球化学 (水系沉积物) 测量 成果图 资料。 从铜地球化学图中 可见,峨眉山玄武岩组铜的背景值一般在 200— 300 106之间变化,最低值为 10 106,个别高达 1000 106,显示有较高的铜背景和 铜 矿 ( 化 )层存在。 勘查区内铜异常值由东往西逐渐增高,但铜背景值明显偏低。 见报告附图一。 从勘查区的工作中,目前也未发现铜矿层的存在。 矿床成因 矿体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近顶部 ,岩体和围岩不含矿。 围岩蚀变较弱,以泥 化、硅化为主,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晶形为它形 半自形为主。 赋矿岩石部分具碎裂特征,含少量顶板围岩。 赤铁矿层 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 找矿标志 区内找矿标志主要有铁帽,宣威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接触带。 从前人所取得的勘查成果来看,与区域性分布的有关的共伴生矿产主要为煤、铜和铁,煤、铁矿产于上二叠统宣威组含煤岩系;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产铜和铁,该层位与勘查区赤铁矿 层层位相当。 但在本勘查区内仅见上二叠统宣威组出露劣质煤及煤线,无价值;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的铜矿,主要分布在小寨一带,勘查区内主要为赤铁矿,与铁矿相伴出现。 现对小寨铁矿简述于后,以兹作为未来矿权区的找矿线索。 小寨铜矿: 铜矿产于上二叠系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含矿岩石及围岩均为青灰色致密状玄武岩,无蚀变和破碎现象,矿化体与围岩呈过渡关系。 含铜矿物主要为自然铜,呈星点浸染状分布,粒度较细,一般为 — ,。 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厚— 米,铜品位: %— 2%。 15 水、工、环地质特征 赵家海铁矿 区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地貌属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地貌区。 矿区 山脉呈北东走向,赤铁矿层顺北西坡产出。 最低侵蚀基准面为 铁矿北西部沙坝河 河床处 , 海拔高程 1530 m,资源量预估算标高约为 1680m。 矿层 位于地下水潜水面和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坑水有条件自然排泄, 地下水对矿床无直接充水影响。 勘查区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概况 云南省 鲁甸 县 赵家海铁矿勘查 区 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 位于径流、排泄区。 铁矿 区内相对最高点标高 2236m,最低处为 勘查 区东南侧黄水河河床处,海拔高程 1530m,相对高差 700m。 区内无地表水体,仅有 沙坝河 从 铁矿 区 北西 角通过 , 向南西流入牛栏江。 区内植被 不发育 , 岩石多裸露地表, 沟谷发育且切割较深, 地形坡度为 35~ 50176。 , 铁矿层顺坡向产出, 地表 径流排泄快,有利于自然排水,雨季渗透补给地下水 量较少。 今后矿山开采均在最低 侵蚀基准面之上 ,地表水与井巷涌水关系不密切, 对矿床开采无 大的 影响。 区内水资源丰富,河水水质较好,能够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 铁矿勘查 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属于 简单 类型。 勘查 区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 铁矿层分布于勘查区北西部,地层由南 东往北西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 P2β )、宣威组( P2x)、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T1f);勘查区中部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 P2β )中下部之玄武岩形成分水岭。 南东部出露地层依次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 P2β )、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 P1qm)、梁山组( P1l)。 现 根据 勘查 区 对铁矿层今后开采有密切关系的 地层、岩性及地层富水性特征阐述如下: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 勘查 区大部分地区,为残、坡积层( Q),由褐黄 、暗紫 色粘土、沙质粘土组成, 多为草 地、旱地,厚度一般在 ~ m。 含水极弱,水量贫乏,季节 性干湿交替,对矿床充水影响微弱。 隔水层 16 1)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T1f) :岩性为暗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页岩, 2)上二叠统宣威组相对隔水层( P2x):岩性为浅灰、灰色薄一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厚 216— 246米,属软硬相间的岩组,富水性弱,为区内相对隔水层。 裂隙 含水层 上二叠统 峨眉山玄武岩组 岩性为玄武岩,节理裂隙发育, 主要为裂隙含水层,其间有 P2x下部隔水层相隔。 矿坑充水类型属于以弱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 ,对铁矿开采影响不大。 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勘查 区断裂 构造欠 发育,总的 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形 中部 高 ,北西、南东低,地下水从 南东 往 北西 运移。 由于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各岩层水力联系弱,主要为层间裂隙水, 地下潜水埋藏深,固水文地质条 件简单。 勘查 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1) 补给来源 勘查 区位于区域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径流区。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主要是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是大气降水渗透补给的有利条件,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2) 径流条件 勘查 区 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严格受岩性、地貌 的控制。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 水流向向斜轴部 方向。 3) 排泄条件 受区域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大气降水一部分在地表呈面流排入沟谷中,一部分则垂直渗入地下逐渐往深部径流。 综上所述, 勘查区 地层倾向与坡向一致, 地下水排泄条件好, 属裂隙水直接充水 ;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 1530 m,资源量估算最低 1680 m,矿床位于之上。 河流水质较好,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方便。 勘查区 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工程地质 17 勘查 区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区内各地层的岩性、岩层组合、岩体结构类型、岩(矿)石物理力学特征及岩溶与裂隙发育程度的 差异 ,岩石坚硬程度与岩体的完整性 ,将 勘查 区工程地质岩组 分为松散土体、软 弱层状 页岩 岩组 、半 坚硬 层 状 砂岩 岩组 和坚硬 玄武岩 岩组四 种。 松散土体( Q) 由第四系残积、坡积组成,分布局限,一般厚 02m。 残积、坡积层岩性为 紫红、褐 黄色粉质粘土 、砾石, 地表为耕植土。 软 弱层状 页岩 岩组 由 二叠系 上 统 宣威 组 ( P2x )地层组成。 主要 岩性为 页岩夹泥质粉砂岩 及煤线或煤层 , 结构面为层理、节理、裂隙 ,结构面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岩体力学强度不高,结合力差,属软弱岩组。 半 坚硬 层 状 砂 页 岩 岩组 由 三叠系系下 统 飞仙关组 ( T1f)地层组成。 岩性为暗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结构面为节理、裂隙 及孔隙,结构面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强。 细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岩层坚硬,层状结构,力学强度较高。 坚硬岩组 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 玄武岩 组之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层状至块状结构,力学强度较高。 影响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虽 勘查 区铁矿 层 位于山坡之间,地形陡峭,岩石 较完整 ,植被 不 发育,自然坡角为 35176。 — 50176。 , 但对 矿山开发建设 影响不大。 软弱结构面 区内构造 不 发育, 但铁矿层位于二叠 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近顶部,上覆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软 弱层 , 岩层与坡向一致, 岩层倾角 略大于 坡 度角 ,少部分地段由于盖层厚度不大,盖层岩性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软 弱层 ,对于井下开采存在一定的影 18 响。 但 总体对今 后矿山建设影响不大。 矿层 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 勘查 内矿体赋存于 二叠系 上 统 峨眉山玄武岩 组 ( P2β )地层中,顶底板均为 均为致密块状玄武岩 ,稳定性较 好 , 巷道相对较为稳固,不需支护。 在井巷开拓时应考虑岩石 结构面产状,使平硐轴线与结构面呈有利组合,减少硐顶掉块。 对围岩较为破碎的巷道应加强支付,确保坑内安全。 根据上述 工程地质条件, 勘查 区工程地质条件 属中等。 环境地质 在大区域上,鲁甸县城地处小江活动断裂带的东侧,距离小江地震带较近。 历史上有 4 次 地震记载 , 自 1537 年以来,烈度Ⅵ度的地震有 7 次, 20xx 年还曾发生一次里氏 级的地震。 据 GB50011— 20xx 规范,鲁甸县抗震设防烈度 Ⅶ 度,设计地震加速度。 属危险地段Ⅱ — Ⅲ类场地。 地貌、地质环境及水质 勘查区地貌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为中高山区,构造抬升和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造成了山地微地貌齐全。 各种不 良微地质现象明显,地形闭塞,气候恶劣,地表迳流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 勘查区无大型工矿企业,无污染源,矿体及围岩化学成分较稳定,不易分解,无放射源。 地下水、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区内居民生活、生产污染物排放,排放量小,污染源分散,地下水、地表水自净能力强,污染甚微。 勘查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较好,可作生产和生活用水。 环境保护措施 在开采过程中,为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应避免在地形陡峭的山坡上堆放废土石,尽量选择地形平缓地带堆放,并进行加固处理,设置拦砂坝。 开采方式要合理、规范、安全,可能产生坍塌、滑移的地段要加密支护,尽量 19 减少药量爆破。 种植草木以加固浮土,避免水土流失。 矿区环境地质类型 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