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重要方面,也是检验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近几年来 Inter/Intra 及其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这就要求有先进且实用的 MIS系统与之相适应,基于 B/S 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 从 20 世纪 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 教育 的各个 领域,国内 3 高校纷纷建立了局域网,并开发出一批 MIS 系统用于 13 常管理,拉开了 “ 校园信息化 ” 即所谓 “ 数字化校园 ” 的序幕。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自主开发,有的高校根据本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需求,集中技术力量进行自主产权的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其科研处和 计算 机学院开发的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联合开发,高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如四川师范大学与平升网络科技有限公 司合作开发的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3)引进与吸收相结合,有的高校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校管理情况的其他高校或公司的成熟系统,再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从而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水平。 应该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适合本校特点,那么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课题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要求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核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 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 发展 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 “ 信息孤岛 ”。 因此,必须克服 “ 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 ” 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 3— 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 科学 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2 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结构呈星型分布,科研处是唯一中心,所有下行信息通过科研处向科研人员发布,上行信息通过科研处整理供上级和其他管理 4 部门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结 构的 网络 化管理模式出现,科研项目管理层次减少、人员规模削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紧凑而富有弹性。 科研处、各院系以及广大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利用者, 只是权限有所差别。 因此应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工作,信息系统仅是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 计算 机环境中的载体,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严 格执行,直接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 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管理脱节的问题,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将科研管理部门从 “ 收发室 ” 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 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 管理人员的不断学习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那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 组织。 3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高校内部管理过程中,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者、管理制度的执行者、组织协调者和服务者,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 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就是通过管理者的具体工作来体现,信息化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管理者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因此,科研项目管理者是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 “ 复合型 ” 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管理信息化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 强 现代 信息管理理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和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与新模式,摆脱传统狭隘的管理思想 _的约束,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信息的管理,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通过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参与信息技术训练和竞赛活动、各类信息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成为具有良好信息意识、较高信息道德修养、丰富信息知识和较强信息能力的 “ 新型 ” 科研管理者。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并以此为主线开展全 程管理,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透明化。 同时也应认识到不管工具如何优秀,仍然只是提高效率的辅助管理方法,必须吸收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科学的量化管理办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科研水平才能真正上台阶。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这里仅从技术层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设计是应用系统软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直接与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软件部件的 可重用性等多种技术性能指标相关。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处于异构的分布式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支持与已有系统,如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及互操作;同时,作为为高校内部及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系统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因此选择良好的体系结构模型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间件与 Web技术的发展,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日益成熟,并已成为当前应用软件的主流。 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数据服务层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下层的数据 请求;数据接口层需要了解数据服务器的类型和它的语义接口, 它对下层屏蔽具体数据的服务器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便实现对多数据源的透明访问,从而提供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适应性;应用服务层封装业务过程,并响应用户服务层发来的请求,通过数据接口层访问所需的数据,完成具体的应用功能;用户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用来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利用应用服务提供的功能完成用户请求;Web服务层基于 Web 信息服务器,利用应用服务层各种功能构件提供的功能,为基于测览器的前端客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 是为克服传统 C/ S 结构模式的诸多缺点而提出的,能使业务开发、运行、管理、连接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系统以组件化、模块化的形式通过 Inter/ 6 Intra 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用户则可以通过网络门户等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 采用此结构将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提供合理的构架,有利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同时,基于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的系统将具有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业务扩展方便、维护简单等多方面的优点。 2 软件开发平台。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和特殊性,使得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当难度。 2O世纪 9O 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应用系统日益复杂,软件开发已从 “ 算法 +数据结构 =程序 ” 逐步发展到了 “ 设计模式 +对象组件 +开发工具 =程序 ” ,开发工具的选择,已成为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 可见,一个成熟、标准的企业平台对于简化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 Microsoft 公司的. NET和 Sun 公司的 J2EE 是目前建立和开发各种 Web应用的两大主流平台。 . NET和 J2EE 两大平台各有优势,同时都有广泛的厂商支持,前者包括分布式计 算、 XML、组件技术、即时编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是一个基于 Inter 高度分布式计算环境、以简化应用程序开发为目的的全新计算平台。 基于. NET 的应用程序开发周期较短,应用程序运行和维护成本较低,伸缩能力强,但是. NET 运行只能运行在 Windows 环境下,开放性较差。 而 J2EE技术诞生时间早,也较成熟,是一种利用 Jav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