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项目(占补平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降水集中,同时年际变化大,丰枯悬殊,无法有效保证农业灌溉。 工程地质 本区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南侧,渤海沉降带 XX 凹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 成陆时间长久,主要为侏罗系灰质砾岩。 总体来看,项目区地质结构较为稳定。 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天然建筑材料含量丰富,本工程所需要的大量砂、块石、碎石、水泥可就近购买,能够满足施工所需,且可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运至项目区。 XX乡位于 XX 市东南部,东与 XX相邻。 全乡辖 18 个行政村 ,总面积 ,耕地面积 30539亩,人均耕地面积 ,总人口 20688 人。 2020 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生产值分别为 16202万元、 224697 万元、 45933万元。 城乡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由于项目区内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春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0 季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增多,气候干燥,土壤失墒快,春季多干旱。 同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753mm,占全年的 80%,因此夏季易出现暴雨或连阴雨,造成涝灾。 危害较大。 严重影响 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 土地权属 项目区土地建设规模为 ,全部为 XX 村和 XX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到户。 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到行政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到户。 项目区土地权属清晰,面积准确,无争议。 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31。 表 31 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 %) 类别名称 XX村 XX 合计 占总面积的比例 %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草地( 04) 其他草地 (043) 交通运输用地( 10) 农村道路( 104) 合计 100 注:项目区总面积 ,其他草地 ,农村道路。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勘查和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如下问题。 a)地形起伏较大,深坑、堆土及断头路占地较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b)部分宜农未利用地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影响着项目区的土地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1 利用,劳动生产率低 下; c)水利工程设施配套差,农业耕作方式粗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生产收益低; d)道路等级低且布局不合理,不利于生产生活。 项目区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广良种、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后,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土地利用方向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项目区温度、水分、有效土层、土壤质地、坡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等调查分析可知:项目区由于受 到水源和耕作条件限制,其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均能满足需要。 项目实施,可建立相应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产出率。 其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 基本农田。 道路交通设施 项目区周边有京哈高速、 102 国道及省道 252,交通便利。 随着近几年村村通工程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部分村庄之间的道路已建成水泥路或钢渣路,项目区外东西两侧均有 米乡村水泥路,但项目区内道路类型多为土路,路面宽度多为 ,道路布置凌乱,布局不合理,由于农业机械的碾压,雨水冲刷,且多年 来缺少维修,路面坑洼不平,在雨天泥泞不堪,生产机械难以通行,不利于农业生产。 现状交通道路及利用情况详见下表 32。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2 表 32 现状交通道路统计表 编号 现状长度 ( m) 现状宽度 ( m) 面层质地 备注 1 712 土路面 4条 2 312 水泥路 2条 灌溉排水设施 a)灌溉设施情况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位较低。 项目区地块 1 内现有一座内径 , 20m深的蓄水池保存完好, 地块 2 内的废弃矿坑地下涌水现有水深 70 米,但均未有效利用,且项目区地块 地块 2 内均无配 套水利灌溉设施,无法保证项目区作物的灌溉需求,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b)排水设施情况 项目区地势较高,但项目区内有少量堆土和深坑,排涝沟缺乏,且现状排涝沟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涝水滞留时间长,严重影响着项目区内作物的生产发育,土地整治的同时配套完善排水农沟,以满足项目区农田排水要求,排涝标准可达 10年一遇。 c)防洪设施 项目区较周边较高,基本无洪涝威胁,项目区防洪标准已达 20年一遇。 电力设施 项目区外矿区内现有 1 台 200KVA 变压器,目前运行维护良好,能够为满足项目区电力发展的需要。 项目区内无 电力设施,致使耕地无法灌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3 农田保护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大量林木,存在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田间道路两侧种植的是株距两米的杨树,为有效改善项目区内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项目区内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起到了极大作用。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4 4 项目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本项目符合《 X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 2020)》中“切实保护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宗旨,并符 合《 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 2020)》中提出的“充分挖掘耕地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要求。 本项目位于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区域内,具有实施土地整治的前提条件。 项目实施后,土地的主要用途和土地保护、限制及管理措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与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相协调。 土地开发整治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 XX 市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要求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消除田面不平整,田块不规则的现状,科学、合理地布设农田排灌设施。 通过土地整治,项目 区耕地格田成方,形成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和农村道路系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XX市 XX 乡 XX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主要以宜农未利用土地开发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避免毁林毁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该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与 XX 市农业发展规划、 水利建设规划相一致。 项目区内部农业结构调整也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5 经分析,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 项目区内沟壑纵横、地块零碎,区内存在部分堆土、深坑,地块 2内为深水废弃矿坑,不利于农业耕作,土地利用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 项目区经多年闲置,加上项目区自然冲沟常年冲积,以致项目区耕地图斑凌乱破碎,成为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 土地质量差,地表保水保土能力低,地表植被生长缓慢,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土壤长时间闲置荒弃,土地质量问题成为了项目区土地 利用的限制因素。 —— 农业基础设施差,长期投入不足,特别是农业水利设施不健全,田间交通道路混乱,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益。 规划采用统一调整农业种植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零散田块整合,农田林网建设,从而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形成现代化高效的农业区。 项目区范围较大,包括对原有宜农未利用草地进行土地开发整治,因此对于这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评价原则主要是合理利用原则、效益最佳原则、因 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和可靠性原则。 根据项目区农业发展特点,在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最佳利用方向。 本项目土地整治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有二个途径,一是项目区内大量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二是农用地整理,通过整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6 理沟渠、田坎,通过完善田间道路、沟渠改造等,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座谈,通过对项目区现有的沟渠路塘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其既能很 好地发挥排灌功能,又能满足农业耕作运输需要,尽量减少占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 [2020]255号文“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还包括宽度 米的沟、路和田埂。 本次规划设计中新增耕地面积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 项目区预计可新增耕地 公顷,耕地增加总计新增耕地率 %,详见表 41。 表 41 耕地增减总计表(单位:公顷) 地类 原占地 规划占地 净增减耕地 ( +, ) 块地 1 012 水浇地 0 + 04 草地 0 104 农村道路 块地 2 012 水浇地 0 + 04 草地 0 104 农村道路 总计 根据邻近地区土地整治的经验,整治后的土地当年即可收获,在对项目区进行生产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土壤改良和培肥后,新增耕地可建成稳产粮 田。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 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在灌溉设计保证率为 75%的条件下,选择种植玉米。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7 需水量分析 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高效节水农业的基础。 本项目区以种植玉米进行分析。 项目区规划为水浇地,灌溉保证率确定为 75%以上。 按照《 XX省用水定额》,项目区属燕山山区,地下水灌溉,规模调节系数为 ,管道输水,工程形式调节系数为 ,水资源调节系数 ;玉米的灌溉定额为 140m3/亩,灌水 2 次。 按整治后种植面积 分析作物需水量,农作物灌溉需水 m3,灌溉水利用系数η=,项目区总需水量 m3。 项目区农业用水量测算详见表42。 表 42 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表 作物名称 夏玉米 合计 播种面积( hm2) 灌溉保证率 灌溉定额( m3/亩) 水利用系数 净需水量(万 m3) 毛需水量(万 m3) 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内能够有 效利用的地表水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区内各种作物的生长,故不列入可供水量分析。 根据《 XX 市水资源评价》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 XX省用水定额》中已充分考虑了可利用的降雨,故在供需平衡分析时,可供灌溉水量不重复计算。 项目区拟采用机井取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8 农作物灌溉保证率与灌溉水平。 根据原有机井的实测资料及当地水务局提供的参考资料,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以及开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等条件下地下水开采,本设计采用开采系数法,公式如下:  模开Q 式中: 开Q —— 地下水可开采量,万 m3; 模Q —— 地下水开采模数, m3/; M—— 项目区总面积, ;  —— 开采系数取 ; 项目区地下水供水量 179。 179。 179。 = 万m3。 项目区灌溉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由以上计算可知,设计年项目区可供水量 W 供 = 万 m3,需水量 W 需 = m3。 所以, W 供 > W 需。 由以上可知,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适宜用于农作物长期灌溉。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调整区内水量供需矛盾,可以解决项目区季节性缺水现象,并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 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耕田,加强节水管理、节约水资源,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渠水利用系数,农田灌溉方式应大力提倡采用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灌溉方式,大力推广“旱育保姆”无盘抛秧等新技术,避免水资源浪费。 XX 市 XX 乡 XX 村和 XX 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可研究性报告 19 本项目的实施,田、水、路、 林得到综合整治,将改变现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项目是增加有效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