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厂1000m3d啤酒废水处理工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4 3 6 0 0 )0 .80 .1 9 2 m   设计横管管内水流速 2 /v m s ,则横管管径 2D 为: 22484 1 0 0 0 2 /( 2 4 3 6 0 0 ) =0 .9 8 = 0 .0 6 4 mQDv   18 设计竖管管内流速 3 1/v m s ,则竖管管径 3D 为: 334854 1 0 0 0 2 /( 2 4 3 6 0 0 ) =1 8 5 = 0 .0 2 7 mQDv       圆整管径, 取 1 2 320 0 , 70 , 25D m m D m m D m m   校核各管管内流速: 1230. 73 7 /0. 75 2 /1. 17 9 / ( 1. 5 / )v m sv m sv m s m s (3)出水槽部分设计 采用三个出水槽,其间距为 ; 采用三角出水堰; 出水槽内流量: 100024 3600 3kq   3 = / s 取槽宽  ,槽中流速 /v m s 则槽内终点水深 h , qh vb = = 槽内起点水深 h , 3 23 2 khhhh  232k qh gb 19 代入相关数据得:  当流量增加一倍时, 30 .0 1 6 / , 0 .8 /q m s v m s   取槽深 1  ,超高 2  , 则槽总深 h 为, 12h h h = 设计出水三角堰为 90 ,取堰上水头即三角口底部至上游水面的高度 则每个三角堰的流量 1q : 521   则每个出水槽所需集水 堰个数 1n 为: 1 1qn q   90 个 采用双侧堰出水,则每侧堰个数为 2 45n 个,则三角堰的中心距为 d : 2Ld n  校核堰负荷: 1 0 0 0 2 /( 2 4 3 6 0 0 )1 3 .8 6QLL  /( )L m s /( )L m s(L 为堰长 ) (4)污泥泥量计算 产泥量为: m a x 1 20( ) 8 6 4 0 0 1 0 0(1 0 0 )ZQ c c TV Kp     20 12cc、 — 进水、出水中悬浮物的浓度, 3/tm,据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关于水解池与初沉池的处理结果的比较,此处设计悬浮物的去除率为 70%; T — 两次清除污泥的相隔时间,设计取值为 7d ;  — 污泥的容重, 3/tm,其值约为 1; 0p — 污泥含水率,取值为 96%; 带入相关数据,得: 61 0 0 0 1 2 0 7 0 % 1 0 0 7 1 02 1 (1 0 0 9 6 )V          . 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 概述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又称 “ 淹没式生物滤池 ” 、 “ 接触曝气法 ” 、 “ 固着式活性污泥法 ”, 是一种于 20世纪 70年代初开创的污水处理技术 , 其技 术实质是在生物反应池内充填填料 , 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 , 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 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中微生物所需的氧常通过鼓风曝气供给,生物膜生长至一定厚度后,近填料壁的微生物由于缺氧而进行 21 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及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的脱落,并促进新生物膜的生长,形成生物膜的新陈代谢,脱落的生物膜将随出水流出池外。 生物接触氧化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特点,池内的生物固体浓度( 5— 10g/l)高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可达 — )。 在接触氧化池内,由于填料的表面积加较大,所以生物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时存在的,使去除有机物的能力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生物膜在池内呈立体结构,对保持稳定的处理能力有利。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优点: ①体积负荷高,处理时间短,节约占地面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体积负荷最高可达 36 kgBOD/( m3 d) ,污水在池内的接触停留时间只需; ②污泥产量低,不需要污泥回流,与活性污泥法比,接触 氧化法的体积负荷高,但是污泥产量不仅不高,反而有所降低; ③ .出水水质好而稳定,在进水短期内突然变化时,出水水质受到的影响小。 在毒物和 PH 值的冲击下,生物膜受影响小,而且婚复快; ④动力消耗低,接触氧化池内有填料在,起到切割气泡,增加紊动作用,增大了氧的传递系数,省去了污泥回流; ⑤挂膜方便,可以间歇运行; ⑥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 22 设计计算 接触氧化池由赤体、填料、支架、曝气装置、进出水装置以及排泥管道等组成。 各部分结构设计参数: 池内填料高度为: 底部布气层高度: 顶部稳定水层高度: 总高度约为: 池体内水流采用直流式,曝气装置置于填料底部,直接向填料鼓风曝气使填料区的水流上升。 其优点是生物膜更新快,能经常保持较高的活性,并避免产生堵塞现象。 设计参数: BOD 负荷:一般取 kgBOD/( 3md) 之间 供气量:进入氧化池填料前的溶解氧一般为 46mg/l 气水比:一般处理水量 /供气量按 1/( 2025)计算 污水在池内的有效接触时间:不得少于 2h 原水经过水解酸化池时,水解酸化池的 BOD的去除率为 35﹪,也就是说接触氧化池的进水 BOD为( 500500 45﹪) =275mg/l,接触氧化池的 BOD去除率为 94﹪,则接触氧化池的出水 BOD为 ,容积负荷 23 )( dmk g B O DLv 。 1)氧化池有效容积 Q(La Lo)V M 式中: Q—— 处理水量; La—— 进水 BOD 浓度( mg/L); Lo—— 出水 BOD 浓度( mg/L); M—— 容积负荷 g BOD/( m3 d),取容积负荷为 g BOD/( 3md) 则, 30 5 81 0 0 0 ) 7 5(*1 0 0 0)a(  M LLQV 2)氧化池总面积 取填料层总高度为 H=4m 则,  LVF 取氧化池尺寸为 BL 3)校核接触时间 0 0 0 4**F  QT 4)氧化池总高度 0 1 2 3 4H H h h ( m 1 ) h h      式中: H—— 填料层高度; 24 1h —— 超高,一般取值范围为 ~ ,取 ; 2h —— 填料层上水深,一般取值范围为 ~ ,取 ; 3h —— 填料层间隙,一般取值范围为 ~ ,选用半软性填料,所以间隙为零,即 3h0。 4h —— 配水区高度。 采用多孔管曝气时,不监测的取 ,进入检测的取 ,由于设计的 池体比较小,选用的半软性填料安装方便灵活,所以可以取。 所以,氧化型池体总高度为: H 4 0 .5 0 .4 0 0 .5 5 .4 m     。 5)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 7 . 6 h24*1 0 0 0 *6824*hnft 10  )()(‘ QH 6)填料总体积 选用半软性纤维填料,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重新布水布气的能力,传质效果好,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耐腐蚀。 不易堵塞,安装方便灵活,具有节能、降低运行费用的优点。 总体积 **2nf39。  HV 7)供气量 采用多孔管鼓风曝气,取水气比 330 m/m15:1D 所需空气总量为 d/m1 5 0 0 01 0 0 0*15* 30  QDD 每小时需曝气量: 625 3m/h 25 选用溶解氧测定仪进行污水溶解氧监测,设计选用 YSI 型号的测定仪。 8)布水与出水方式 沿水池方向,在池底设置一条 DN150mm 的布水管 1 根,布水管上设布水喇叭口。 采用溢流堰出水,在尺宽方向进水的另一侧设有 90176。 的等腰三角堰出水,设集水槽宽 ,槽底设一根 DN75mm 的出水管,池壁取。 9)供气系统 采用填料下直接曝气的方式,曝气 充氧的扩散装置采用多孔管,每池取支管 24根,间隔为。 设在水面以下 处,距池底。 孔径 ,在管的两侧交错排列。 支气管空气量: s/*241 5 0 0 0nq 31  D 干管截面积:取干管气速为 V=10m/s,则干管截面积为: 2m0 1 7 *3 6 0 0*24 1 5 0 0 0  VQA 干管直径: mm1 501 1  A,选取 DN150mm 的水煤气管。 支管截面积:取支管气速为 V=4m/s,则支管截面积为: 22 m0 0 1 *24*3 6 0 0*24 1 5 0 0 0  VQA 支管直径: 50 mmm04 *4d 22   A,选取 DN50mm 的水煤气管。 核算速度: 因为: 2211  A 26 则: 9 . 9 8 m / s0 1 7 *3 6 0 0*24 1 5 0 0 039。 V 2222  A 则: 3 . 9 5 m / s10**3600*24 750039。 V 10)产泥量 一般取产泥率为: d/ 2 910*1 0 0 0*%94*2 7 5* 30 泥 QLW  .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 . 设计说明: 采用竖流式,圆形,沉淀区为圆柱体,污泥斗为截头倒锥体,二区之间有缓冲层 ,废水从中心管自上而下流入,经反射板折向上升,澄清水由池四周的锯齿堰流入出水槽,出水槽前设挡板,用来隔除浮渣,污泥斗倾角一般为 4560,污泥靠静压力由污泥管排出。 污泥管直径一般 200mm,静水压。 在水面距池壁 ,挡板伸入水中部分深度, 伸出水面高度。 . 设计参数 : 取中心管内流速 0v =30mm/s,污水由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流 27 出。 流出速度 1v 取 10mm/s(20mm/s),水力负荷 q取 32/m mh ,沉淀时间 t取。 计算中用到有关参数及其位置(或数值)见图 36。 17176。 1. 3d 11.35dd1= 1. 35 ddh4h3h5h2h140 图 35 二沉池计算图(单位: cm) . 设计计算: ( 1)中心管面积与直径 f1=Q/0v =d= 38 1 m 式中: Q沉淀池的设计流量, m3/s 28 f1— 中心管截面积, m2 v0— 中心管内流速, m/s d— 中心管直径, m ( 2)缝隙高度  113 dvQh   式中: h3— 缝隙高度, m v1— 间隙流出速度, m/s d1— 喇叭口直径, m ( 3)沉淀部分有效断面积与池径 f2 =3600Q/q=3600 A=f1 +f2= 2m D mA   式中 : f2— 沉淀区面积, 2m q— 表面水力负荷, m3/(m2h) A— 沉淀池面积(含中心管面积), 2m D— 沉淀池直径, m ( 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29 设表面水力负荷 q,=(m2h),则上升流速 V=,停留时间 T取 2h 2h =vT 3600= 3600= D/ 2h =3(符合要求 ) ( 5)校核出水堰负荷 q= s/ 0 0 0 1 1  < (符合要求 ) ( 6)污泥斗高度 取  =30,截头直径为 5h =( ) tan30/2=2m ( 7)沉淀池总高 H=  54321 hhhhh ++++2= 式中: h1— 超高(取 )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 m h3— 缝隙高度, m h4— 缓冲层的高度(取 ) h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