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勘探开发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架;三是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区。 目前已在 79 个国家和地区 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 确认 了 200 多处成矿区。 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 , 不同机构对全 球可燃冰资源量 的估计值差别很大。 据2020 年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资料,全球可燃冰远景总资源量约 10 万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 2 倍 (图 3),仅 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围 就达 4000 万 km2, 可满足人类 1 000 年的能源需要。 图 3 地球 上有机碳分布示意图 二、 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进展情况 1 我国可燃冰分布 状况 据现有资料和 研究,我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 、东海海域 及青藏地区,黄海海域及靠近北极圈的黑龙江漠河盆地可燃冰成矿条件正在探测研究之中。 7 其中 南海北部坡陆(水深 550 600m)可燃冰 资源 量约 185 亿吨油当量,相当于该区已探明油气地质储备的 6 倍。 特别是 东沙群岛以东海底坡陆 430 万平方公里的可燃冰“冷泉”巨型碳酸盐岩喷溢区 九龙甲烷礁 ,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冷泉”喷溢区。 西沙海槽圈定的可燃冰分布面积为 5242 平方公里, 资 源量 约 亿立方米。 此外,在东海和台湾省海域也存在大量可燃冰,海内外专家学者证实,台湾省西南面积约 77 000 km2 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燃冰。 黄海大陆架及其深海 也 可能存在可燃冰,目前正在调查 之 中。 除海域以外,中国冻土区总面积 215 万平方公里,可燃冰资源前景广阔 (图4)。 2020 年专家估计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 约 350 亿吨油当量。 其中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海拔 4700m)远景储量可供应 90 年。 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天峻 县木里 盆地 (海拔 4062m)储量占陆域总储量的 1/4。 黑龙江省漠河盆地、西 藏风火山等地的可燃冰成矿条件目前正在探测研究。 图 4 中国冻土区可燃冰找矿远景区预测图 专家预测,中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约 2020 亿吨油当量以上。 其中南海海域约 700 亿吨油当量,青藏高原和黑龙江省冻土区约为 1400 多亿吨油当量。 2 我国可燃冰研究历程与研究状况 中国着手 可燃冰 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了近 20 年 , 目前仍有 57 年的技术差距。 但在可燃冰勘探和实验合成等领域已经与世界保持同步。 特别是在青海省 8 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以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的岩心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 4 个通过国家 级研发计划采到实物样品的国家, 并且是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在海洋和陆地都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标志着我国可燃冰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 表 1)。 表 1 时间(年) 主要研究成绩 1999 南海首次发现了 可燃冰 存在标志。 2020 勘测南海储量相当于 700亿吨油当量,在西沙海槽圈出可燃冰矿区。 2020 成立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 中德联合在南海北部发现 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 ”。 2020 成功研制可燃冰开采模拟系统。 2020 可燃冰保真取样器成功研制并试验 ; 勘测南海北部东沙西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 2020 开发了新型可燃冰组合抑制剂,加速了开采研究进度;可燃冰钻探取心项目启动;可燃冰开采与运输关键技术取得初步成绩 ; 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样品。 2020 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制“海洋六号 ” 调查船 , 并在南海 海域 再次 成功取样。 2020 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 测算 青藏地区 远景资源量有 350亿吨油当量以上。 目前,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我国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 863”、“ 973”项目及 国有石油公司为主的勘察研究投入体系, 相关调查及开发技术研究也已纳入国土资源部 “ 十二五 ” 规划,与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合作正在推进。 从事可燃冰研发 的 单位主要有中石油、中海油、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等。 研究工作基本处 于 调查评价前期阶段,尚未开展试开采研究。 3 国内可燃冰勘探开发现状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资源 已 被纳入 我国 “十二五”能源规划。 但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和室内实验阶段,其中推进较快的是可燃冰取芯工作,截至 2020 年已成功取得了海域和陆域可燃冰样品,取芯技术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目前国内参与可燃冰勘探开发的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中国神华集团公司。 其中中国石油青海油田 2020 年即在南祁连地区开展可燃冰形成条件研究,神华集团 2020 年 与 青海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青海展开可燃冰的研发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