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两车道的三级公路设计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案比较 推荐方案 参考方案 说明: 两个方案均采用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相结合的办法,均符合平 曲线设计要求,都是可行方案,两个方案平竖曲线均满足规范,满足平纵组合“平”包“纵”,与乡道,水渠多次相交,均采用通道、涵洞形式。 由表也可以看出很多方面因素差别不大,关键在线形、施工和造价上,、方案一拆迁数较少 ,占用房屋少于方案二,根据整体土方计算填挖均匀同时填挖量较小,工程造价低 ,对于三级公路来说,综合考虑选方案一。 2 3 三级公路 (A 标段 )设计总说明 基础资料 (1)工程名称: 万安 龙岩三级公路设计 ( 2)工程位置:龙岩市新罗区 设计规范及主要参考资料: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20) [S].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20) [S].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20) [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 2020) [S].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12020) [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 2020) [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7]《姚玲森 .桥梁工程》 [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 [8]《邵旭东 .桥梁工程》 [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9]《公路桥涵设计手册 (墩台与基础 )》 [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 [10]《王慧东 .桥梁敦台与基础工程》 [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20 技术标准 本路线采用 三 级公路标准,主要指标如下: 计算行车速度: 40公里 /小时 路基宽度: 其中: 行车道宽度: 2 米 土路肩宽度: 2 米 车道数: 2 路面横坡: 2% 路肩横坡: 3%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轴载 100KN( BZZ— 100) 极限最小半径: 60米 停车视距: 40米 超车视距: 200米 最大纵坡: 8% 3 最小坡长: 120米 车辆荷载:计算荷载 汽车 — 20级;验算荷载 挂车 — 100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轴载 100KN( BZZ— 100) 4 4 线形设计 选线步骤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 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他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一条路线的选定是一项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轮廓到具体,逐步深入的工作。 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1) 全面布局 (2) 逐段安排 (3) 具体定线 5 5 平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 线形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设计原则: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 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 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2 、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 种线形组合而成的。 ( 1)圆曲线最小半径 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不能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从地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线形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 等于直线路段路拱的反超高。 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两个圆曲线之间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化的线形。 《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在其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而为了车辆在缓和曲线上平稳地完成曲率的过渡与变化,保证线形顺适美观,同时为了在曲线上设置超高和加宽缓和段,应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根据以上规范规定,结合本设计的实际地形情况,线形的基本设计要素如下: 方案一: 1JD : R=170m Ls=35 α = 18176。 12′ ″ 2JD : R=80m Ls=35 α = 46176。 45′ ″ 方案二: 1JD : R=100 Ls =35 α = 33176。 0′ ″ 2JD : R=135 Ls =35 α = 34176。 50′ ″ 6 缓和曲线计算 方案一: 1JD : (1) 确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7 0400 3 3 33m i ns  RVL 2)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ins  VL 3)按视觉条件计算 7 09m ins  RL 到这综合以上各项 和结合三级公路规范去最小缓和曲线 ,取 s min 35Lm,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增长值: mRLsLsq 7 02 4 0 352352 4 02 2323  内移值: mRLsRLsp 3 0 7 02 3 8 4 351 7 024 352 3 8 424 342342  切线长: mqpRT h 7 7 39。 39。 39。 1218t a n)3 0 7 0(2t a n)(   曲线长: mLsRL h 0 1 8 01 7 039。 39。 39。 12181 8 0   外距: mRpRE h 39。 39。 39。 1218s e c)(2s e c)(   切曲差: m5 3 1 7  hhh LTJ (3)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量得  KJD 则 直 缓点:  KKTJDZH 7 缓圆点: 8 7 4 40358 7 0 90  KKLZHHY S 圆缓 6 30)3520 1 (8 7 4 40)2(  KKLLHYYH Sh 缓直点: 9 800 1 7 0 90h  KKLZHHZ 曲中点: 1 5 4 . 3 8 4+K020 1 9 802 h  KLHZQZ 交点: 6 5 2..1 5 40,25 3 8 5 4021  KKJQZJD h (校核无误) 2JD : (1)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增长值: mRLsLsq 7 02 4 0 352352 4 02 2323  内移值: mRLsRLsp 6 3 6 3 8 4358024 352 3 8 424 342342  切 线 值 :mqpRT h 39。 39。 39。 4546t a n)(2t a n)(  : 曲线长: mLsRL h 2 9 0 01 8 08039。 45461 8 0    外 距: mRRE h 39。 39。 39。 4546s e c802s e c   切曲差: 3 . 8 8 3 m2 9 8  hhh LTJ 2)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量得  KJD 则 直缓点: 3 1 1 003 5 7 6 20  KKTJDZH 缓圆点: 3 1 4 50353 1 1 00  KKLZHHY S 8 圆缓 6 1 7 5)3522 9 0 0(3 1 4 50)2( KKLLHYYH Sh  缓直点: 1 002 9 0 03 1 1 00h  KKLZHHZ 曲中点: 2 6 0 . 4 6 3+K02 h  KLHZQZ 交点: 4 0 6 2028 8 6 6 0022  KKJQZJD h(校核无误) 由地形图可得到终点桩号为: K 方案二: 1JD : (1) 确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0 0400 3 3 33m i ns  RVL 2)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ins  VL 3)按视觉条件计算 0 09m ins  RL 综合以上各项,结合地形条件取 s min 35Lm, (根据三级公路规范,设计速度 40m/s)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增长值: mRLsLsq 4 8 0 02 4 0 352352 4 02 2323  内移值: mRLsRLsp 5 1 0 02 3 8 4 351 0 024 352 3 8 424 342342  切线长: mqpRT h 39。 39。 39。 033t a n)(2t a n)(   9 曲线长: mLsRL h 39。 39。 39。 033180   外 距: mRpRE h 0 02 39。 39。 39。 033s e c)5 1 0 0(2s e c)(   切曲差: m9 1 1 6  hhh LTJ (3)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量得  KJD , 则 直缓点: 9 4 6 1 3 40  KKTJDZH 缓圆点: 9 4 2 10359 4  KKLZHHY S 圆缓点: 5 6 4 40)3526 1 (9 4 2 10)2(  KKLLHYYH Sh 缓直点: 5 6 7 906 1 4  KKLZHHZ 曲中点: 1 3 3 . 2 5 5+ h  KLHZQZ 交点:  KKJQZJD h (校核无误) 2JD : (1) 确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m0 6 3 5400 3 3 33m i ns  RVL 2)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ins  VL 3)按视觉条件计算 m1591359m ins  RL 综合以上各项,结合地形条件取 s min 35Lm, (同上) 10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曲线要素计算 切线增长值: mRLsLsq 3 52 4 0 352352 4 02 2323  内移值: mRLsRLsp 3 7 3 52 3 8 4351 3 524 352 3 8 424 342342  切线长: mqpRT h 9 7 39。 39。 39。 5034t a n)3 7 3 5(2t a n)(   曲线长: mLsRL h 39。 39。 39。 5034180   外 距: mRpRE h 39。 39。 39。 5034s e c)(2s e c)(   切曲差:  hhh LTJ (3)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量得  KJD 则 直缓点:  KKTJDZH 缓圆点: 8 8 1 60358 8 8 10  KKLZHHY S 圆缓点: 9 7 6 30)3521 0 1 7(8 8 1 60)2(  KKLLHYYH Sh 缓直点: 9 9 9 801 0 1 78 8 8 10h  KKLZHHZ 曲中点: 2 4 0 . 4 4 2K02 1 0 1 79 9 9 802 h  KLHZQZ 交点: 8 6 4 1028 4 4 4 0022  KKJQZJD h(校核) 由地形图可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