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项目申报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式。 探索油气成藏 “主元富集 ”规律,构建盆地凸起带和洼槽带等油气藏规模富集模式,优选油气富集区带,提出大型油气田勘探方向。 8 3.创新点与特色 本项目涉及深水油气勘探中的区域地球物理、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地球化学与勘探地震学等问题。 项目将形成创新性成果,各课题将提交原始创新或引进吸收创新成果。 本项目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将主要在四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 1)南海北部陆坡 深水盆地的形成受到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 澳板块共同作用,它们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含油气盆地结构构造有明显差异。 本项研究将 阐明 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机理;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提出超热盆地成烃机理。 ( 2)开阔大洋深水区最主要的储层是远源碎屑砂岩,边缘海的深水远源沉积与之明显不同,本项目将揭示南海边缘海远源碎屑砂岩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 由于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正好相反,生物礁碳酸盐岩演化模式及其控制因素有特殊性,本项 目将揭示其独特的形成模式。 ( 3)深水地震资料采集、成像和目标处理面临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和超深目的层等特殊的问题。 本项目针对深水复杂构造建立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方案设计和理论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地震数据采集的质量;针对深水地震波散射和衰减,建立长偏移距数据的叠前深度域保持振幅偏移成像方法体系,改变当前地震资料中深层信息弱的现状;针对油藏目标处理,考虑海洋物理参量对地震有效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干扰波的消除方法,提出物理海洋数据与地震数据的联合处理方法。 ( 4)南海深水区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富集是在异常高压和高热流 值的独特地质背景下完成的。 本项目将在地温-地压系统成因及演化模式、油气充注和封闭临界条件、快速成藏机制、油气富集机理等研究方面可望有新的突破,揭示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分布规律。 4.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开展了国家战略选区项目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 ” 和直管深水勘探项目的研究,针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勘探问题开展了大容量、长排列的地震数据采集,部分区域还开展了三维数据采集、处理和研究。 在沉积盆地演化动力学、前新生代基底构造格局、深水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成 藏条件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 9 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和技术保障。 自 2020 年以来,国家油气战略选区和中海油、中石油探区深水油气调查专项在南海北部相继开展了区域多波束地形地貌、重磁、多道地震和岩石取样等工作,发展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南海新生代深水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在 2020 年部署了前瞻性重要方向项目 “深水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关键问题研究 ”,本项目科研骨干都曾参与研究工作,初步研究成果将成为本项目的基础。 本项目主要承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都具有良好 的国际合作能力,为本项目科学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哈斯基石油公司在南海北部深水区进行了钻探,获得了有关海区的钻井岩心和测井地球物理资料。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单位与国际石油公司在国外深水区块进行联合勘探,具有丰富的勘探经验和积累。 关于南海深水油气的研究可以借鉴上述经验和技术。 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通过国际交流提升本项目研究水平,在关键学术问题上取得突破,实现本项目研究目标。 本项目组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组成,他们是目前我国深水油气研究的重要优势单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有很好的多年的双边合作协议,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与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拥有实力雄厚的海洋油气地质调查研究队伍,技术设备先进。 近年来 ,在深水勘探手段与技术上又有了重要的发展。 如在深水区的长排列大容量的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等方面有重要发展,为在南海深水区获取数据、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承担单位在相关研究工作的积累、国际学术交流、基础资料准备、技术路线的分析等方面为本项目设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进行了周密的准备,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本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保证。 课题设置 课题一 、 南海深水区盆地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 10 研究目标: 将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相结 合,通过分析与浅水区盆地在动力学上的异同,探讨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盆地规模、构造变形样式及沉积沉降特征。 研究内容: 重点 以南海大陆边缘为主,通过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与解释,在海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中生代末期以来各主要阶段构造和岩浆活动的特征;结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揭示 南海深水陆坡岩石圈结构特征、盆地基底特征和盆地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应用构造物理和数值模拟技术,半定量地分析 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与岩石圈结构、热流变学及断裂活动的动力学关系及主要制约因素。 课题负责人 : 夏斌 ; 参加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经费比例 %。 课题二 、 南海深水区盆地热演化与生烃作用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异常热流成因机制与演化以及建立 高温超压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与生烃模式,分析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烃潜力。 研究内容: 研究南海北部陆坡 深水盆地多期拉张背景下层序地层格架中高效烃源岩的分布模式,预测优质烃源岩的分布。 对比南海 深水区及相邻浅水区岩石圈深部热结构,研究南海 北部陆坡 深水盆地 现今热状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异常高热流的成因机制 ;利用新型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和 UTh/He)和传统温标 (Ro)作为拟合约束参数 ,通过拉张盆地二 维构造 热演化模型耦合反演, 精细研究盆地构造 热演化史及烃源岩的受热史。 开展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建立超压高温叠加 (P T t)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和生烃模式,正演计算 深水区 主要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史、 生烃强度及生烃灶时空演化 , 预测优质烃源岩和高效烃源灶的分布。 课题负责人: 米立军 ; 参加单位: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经费比例 %。 课题三 、 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 基础理论研究 11 研究目标: 建立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改进 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地震采集数据质量。 研究内容: 利用已有深水海域地震资料和地震波模拟技术,研究深水区崎岖海底、多海底火山等复杂海底地貌以及地下复杂地质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散射作用及其对地震采集的影响;基于震源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试验,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技术;研究高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照明。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项目申报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