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仙林大学城某培训中心2号教学楼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kN 纵梁: kN 柱重: 179。 179。 25179。 (+)179。 60=1650 kN 横墙: +179。 纵墙: +179。 钢窗 : 179。 2= kN G1= kN 地震作用计算: 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在计算梁、柱线刚度时,应考虑楼盖对框架梁的影响,在现浇楼盖中,中框架梁的抗弯惯性矩取 I=2Io;边框梁取 I=; Io为框架梁按矩形截面计算的截面惯性矩。 横梁、柱线刚度见下表。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计算简图 9 表 横梁、柱线刚度 杆件 B H Ec( kn/mm2) Io ( mm4) I (mm) L (mm) i=EcI/L () 相对刚度 边框架梁 250 600 179。 109 179。 109 6300 179。 107 1 边框架梁 250 400 179。 109 179。 109 2700 179。 107 中框架梁 250 600 179。 109 179。 109 6300 179。 107 中框架梁 250 400 179。 109 179。 109 2700 179。 107 底层框架柱 500 500 179。 109 179。 109 5200 179。 107 中层框架柱 500 500 179。 109 179。 109 3600 179。 107 每层框架柱总的抗侧移刚度见表 表 框架柱横向侧移刚度 D值 杆件 K α c D( mm4) 根数 边框架边柱 4 边框架中柱 4 中框架边柱 26 中框架中柱 26 边框架边柱 4 边框架中柱 4 中框架边柱 26 中框架中柱 26 二到五层 :D=4179。 ( +) +26179。 +26179。 = kN /mm 底层 :D=4179。 ( +) +26179。 +26179。 = kN /mm 框架自振周期的计算 T1= o√△ =179。 √ = 其中α o 为考虑结构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对于框架取 ,△为框架顶点的假想位移 表 框架顶点假想水平位移△计算表 层数 Gi ∑ Gi ∑ D δ 总位移 5 9567 9567 4 11838 21405 3 11838 33243 2 11838 45081 1 12806 57887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计算简图 10 表 楼层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标准值计算表 层 Hi Gi GiHi Fi 楼层剪力 5 9567 4 11838 189408 3 11838 2 11838 1 12806 地震作用 计算 根据本工程设防烈度 7度,二类场地土,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查《建筑抗争设计规范》特征周期 Tg=,α max= α 1=(Tg/T1) max= 结构等效重力荷载: Geq==179。 57887=49204 kN T1==179。 =,故考虑框架顶部附加集中力作用。 δ n=+= 框架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结构底部: FEK= Geq179。 α 1= kN 各楼层 的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标准值由表 24计算列出图示。 ∑ GiHi=694478 △ Fn=δ n179。 FEK 179。 = kN 图 横向框架上的地震作用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1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弯矩分配系数 计算弯矩分配系数 根据上面的原则,可计算出本例横向框架各杆件的杆端弯矩分配系数,由于该框架为对称结构,取框架的一半进行简化计算,如 图。 图 节点 A1: 7 3 3 3 0101  AAAA iS 1111  BABA iS 3 8 4 2121  AAAA iS (相对线刚度见表 23) 4 4 )3 4 3 3 3 (4 A S ) 3 (4  AAAAA SS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2 36 )34 (4 33  ABABA SS ) 3 (4  AAAAA SS 节点 B1: 8 3 1  DBDB iS 2 8 1 )3 4 3 3 3 (4 A S 181。 B1A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9 1 )3 4 3 3 (4 43 3  = 181。 B1B2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81。 B1D1=29 1 )3 4 3 3 (4 29 1  = 181。 B1B0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节点 A2=181。 A2A1=181。 A2A3=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81。 A2B2=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3 4 3 4 (4 43 3  = 节点 B2: 181。 B2A2=29 1 )3 4 3 4 (4 43 3  = 181。 B2B1=181。 B2B3=29 1 )3 4 3 4 (4 43 4  = 181。 B2D2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节点 A5: 181。 A5B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81。 A5A4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4   节点 B5: 181。 B5A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81。 B5B4=29 1 )3 4 3 (4 43 4  = 181。 B5D29 1 )3 4 3 (4 29 1 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与相应的 A2, B2 相同 杆件固端弯矩 计算杆件固端弯矩时应带符号,杆端弯矩一律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如图。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3 ( 1)横梁固端弯矩 ( 2)顶层横梁 自重作用: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A5B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A5B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图 杆端及节点弯矩正方向 B5D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5B5= B5D5179。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A5B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5A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2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B5D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5B5=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二至五楼横梁: 自重作用: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A1B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A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 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79。 =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A1B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 A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4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2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q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纵梁引起杠端附加弯矩(本例中的框架纵梁偏向外侧,中框架纵梁偏向内侧) 顶层外纵梁 M A5=M D5=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逆时针为正) 楼层外纵梁 M A1=M D1=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顶层中纵梁 M B5=MC 5=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横层中纵梁 M B1=MC 1=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节点不平衡弯矩 横向框架的节点不平衡弯矩为通过该节点的各种杆件(不包括纵向框架梁)在节点处的围端弯矩与通过该节点的纵梁引起杠端横向附加弯矩之和。 根据平衡原则,节点弯矩的正方向与杆端弯矩方向相反一律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如图 节点 A4 的不平 衡弯矩:  纵梁ABA MM 本例计算的横向框架的节点不平衡弯矩见图。 内力计算 根据对称原则,只计算 AB,BC 跨。 在曲行弯矩分配时,应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反号后再进行杆件弯矩分配。 节点弯矩使用交于该节点杆件的近端产生弯矩,同时也使各杆件的远端产生弯矩,近端产生的弯矩通过节点定分配确定,远端产生的弯矩传递系数(近端弯矩与远端弯矩的比值确定。 传递系数与杆件远端的约束形式有关)。 恒载弯矩过程如图 ,恒载作用下弯矩见图 ,梁剪力,柱轴力见图。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5 图 恒载弯矩分 配过程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6 图 恒载作用下弯矩图 () 图 恒载作用下梁剪力、柱轴力 (kN) 金陵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框架内力计算 17 依据所求出的梁端弯矩再通过平衡条件即可求出恒载作用下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