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经济学利益集团理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王浦劬: 《 政治学基础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 ) 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 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 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  政党制度  无党制。 如梵蒂冈。  一党制。 如中国、前苏联、新家坡、马来西亚等。  两党制。 如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英国(工党和保守党)  多党制。 如德国、比利时、瑞典等。  中国的政党制度  “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  “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 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 ——国务院新闻办: 《 中国的政党制度 》 , 2020年 11月。  有人说是多党制;有人说是一党制。 为什么。 (二)政党的行为动机  “主要关心获得席位和执政”(两党或多党制度下)。  第一,最大化预期的选票之差。 ( ) ( )i i jvv  ( ) m a x { ( ) }i i jjivv  或者  第二,最大化预期选票的比例  第三,最大化预期选票数 1()()ii njjvv()ii v 第四,两个政党或候选人能到的选票之差超过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化  第五,某个政党或候选人选票比例超过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化。  第六,某个政党或候选人选票数超过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化。 P r [ ( ) m a x { ( ) } ]i i j ijiVV     1P r [ ( ) / ( ) ]ni i j ijVV    P r [ ( ) ]i i iV  (三)一党制的政治经济学  目标是什么。  统治的长期稳定。 长期稳定地获得政治支持。 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 最大化财政收入  适当的税收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对选民)  打击或者收买与之竞争的潜在政党 (对其他政党)  官员的晋升激励和收入激励 (对官员)  为什么会形成一党制。  宪法或政治制度、选民、革命或战争、君主立宪制 (四)两党竞争 区位选择模型 L M R A B C  两党竞争模型 政党立场 选民人数 L R A B M 政党 1 政党 2  )( dNNfV   dNNfV )( (五)多党制与多党联盟  多党制形成的原因  第一,政治制度  第二,选民偏好( 链接 )  第三,新选民的出现( 链接 ) 选民偏好与多党制 政党立场 选民人数 政党 1 政党 3 政党 2 C A B 新选民与多党制 政党立场 选民人数 政党 1 政党 3 政党 2 C A B 多党联盟  赖克( 1962) 《 政治联盟理论 》 (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最小获胜联盟假说”( minimum winning coalition hypothesis)  阿克塞尔罗德( Axelrod, Robert)( 1970), 《 利益冲突 》( Conflict of Interest: A Theory of Divergent Goals with Applications to Politics),“最小关联获胜联盟假说”( minimum connected winning coalition hypothesis)。 不同结盟规模下的收益和损失 政党 获胜联盟的规模 A B C D E 5 0 0 0 0 0 4 5 5 5 5 20 3 10 10 10 15 15 从 3 人联盟到 4 人联盟每个政党的收益和损失变化 政党 获胜联盟的规模 A B C D E 3 10 10 10 15 15 4 (名义) 5 5 5 5 20 4 (实际) 11 11 11 13 20 三、选民与政党的关系 1 、执政党的行动是其预期的选民投票方式和竞争党策略的函数: At= f1 ( V ’e, Pt) 2 、执政党预期选民将根据效用收益的变化和竞争党的策略投票: V ’e= f 2 ( Ut, Pt) 3 、选民根据其效用收益的变化和竞争党提供的可替代选择来投票: Ve= f3 ( Ut, Pt) 4 、选民从执政党行动中得到的效用收益依赖于当选周期中执政党的行动: Ut= f4 ( At) 5 、竞争党的策略依赖于他们对选民效用收益的看法和执政党将要采取的策略: Pt= f5 ( Ut, At) 其中, t 代表整个当选周期( w h o l e e l e c t i o n p e r i o d );V 代表执政党实际得到的选票数; V ’ 代表执政党预期能够得到的选票数; A 代表政府的行动; U 代表选民从政府行动中得到的预期收益; e 代表选民周期结束使得选举日期; P 代表竞争党的策略; f1代表函数关系。 复习与思考题  为什么会出现投票悖论 ?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 在直接民主制下,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剥削”为什么能够形成。  说明在代议民主制下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  为什么在许多国家实行多党制。  投票联盟的出现对投票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为什么参加投票或不参加投票。  在投票选举中,政党的行为如何刻画。 推荐阅读  1. May, K. O., “A Set of Independent,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Simple Majority Rule”, Economitrica, 1952, 20, ~684.  阿罗, 《 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  阿罗, 《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 Colin D. and Gordon Tollock, “A Meas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yclical Majorities”, The Economic Journal, , , .  , William H., and Peter C. Ordeshook, “A Theory of the Calculus of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 (March 1968), ~42.  , Amartya K., “A Possibility Theorem on Majority Decisions”, Econometrica, Vol. 34, , Apr. 1966, 499.  ,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Harper and Row。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